[摘要]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关键词]聚集经济 就业结构 生产率差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2-0052-04
[作者简介]李因果(1971—),山东泰安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经济,是与人口、产业密集性相联系的集约经济,其存在基础和特征与资源聚集密切相关。城市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聚集性,聚集经济作为一种外部性利益,是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资源集中的重要动力,无疑也是影响区域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聚集经济一般分为: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在我国不同规模或不同区域的各类城市中,由于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的差异。由于城市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个近似替代,因此,本文利用1997~2003年我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将城市就业结构纳入一个包含聚集经济的生产函数,试图从聚集效应、就业结构的视角来考察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一、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聚集经济时,一般都把聚集经济函数设定为城市规模或其他聚集经济的替代要素的函数。在聚集经济函数的选择上,由于我国缺乏城市土地价格、工业复合商品价格等数据,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资料能间接计算出这些数据,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影响聚集经济函数的因素设定为城市内部各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以期研究城市就业结构差异对聚集经济和城市产出的影响。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Yit表示在第i个城市第t年的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总产值,K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存量,L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劳动力总和,z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其他生产投入要素,G(Eit)为聚集经济函数。本文在参考Shukla(1984)聚集函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形式的聚集经济函数:
其中,Nit表示第i个城市第t年的人口密度,m表示城市拥有的产业分类数,Eijt为第i个城市内第t年第j个行业劳动力就业比重,αj是Eijt的权重。在聚集经济参数G(Eit)中,与城市人口密度有关,表征了
城市化经济的影响,与各行业劳动力构成有关,表征了地方化经济或产业结构的影响。聚集经济函数(2)暗示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聚集经济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对于城市内的某个特定产业,聚集经济将随着该产业人口占比的提高而提高。
在对复合方程(1)进行估计时,为避免共线性问题,我们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对于资本、劳动和其他投入要素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因此包含聚集函数(2)的双对数模型为:
其中: yit=Yit/Lit表示人均产出, kit=Kit/Lit表示人均固定资本存量,zit=Zit/Lit表示人均其他资本投入。
本文按《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对城市地理位置进行分组。样本城市选取原则为:1997年已经是地级以上的城市,此后新加入或中途变更的地级以上城市没有进入我们的样本。
根据我国1997~2002年按产业分组人口的划分,我们将城市产业划分为15种类型,即: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可信性,我们选用我国各城市国有企业和限额以上企业数据作为城市企业数据的替代。所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城市聚集经济估计结果及分析
1.我国所有城市聚集经济的总体分析
我们首先将所有年度、171个不同城市数据作为一个混合数据对加以估计,从实际估计结果看,模型的拟合并不理想,很多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为了解决变量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各产业就业比重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变量间存在强共线性问题,我们最终选择如下8个产业就业变量进入估计方程:采掘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就业比重。表1列出了应用方程(3)对含有8个就业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1表明:就我国城市总体看,各产业中采掘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比重对城市聚集经济水平有负向影响。与此相反,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就业比重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着正影响,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将会提升城市聚集经济水平。这暗示了城市生产率水平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资本运作的密集程度、城市空间的延展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有着正向关联。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市区人口密度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就中国城市整体看,由城市规模增大而引致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并不明显,城市规模的增大并没有导致城市生产率的提高。
2.中国东、中、西部城市聚集经济、产业结构整体分析
从我们对不同地区的城市聚集经济的估计结果表2看:
(1)人均固定资本的弹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369033、0.188492、0.105506,显然,对于3个地区的城市来讲,固定资本的投入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城市有着相对较高的回报,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最差。
(2)人均流动资本的弹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169469、0.177989、0.406300,这说明,对于3个地区的城市来讲,西部地区流动资本的投入带来的收益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城市则相对最差。这实际上表明,西部地区的城市产出对动力、原料等流动资金的注入比较敏感,国家财政资金的西部倾斜对于提高西部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3)从各产业就业比重系数的符号来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对聚集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东部地区城市:农林牧渔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福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5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10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中部地区城市: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6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采掘业等其它9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西部地区城市: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4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其他11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4)从城市人口密度对聚集经济的影响分析,
东部地区:b1系数为正,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2的系数为负且在0.05水平上时显著的,说明如果城市人口密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则城市聚集经济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递增而减小。
中部地区:b1和b2系数均为正,一定程度上表明中部大部分城市的聚集经济水平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西部地区:b1和b2系数均为负,一定程度上表明就西部城市整体来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对于3个地区人口密度及其二次项的系数估计结果印证了部分学者提出的城市最优规模的论断,中国东部城市的城市规模整体上趋于偏大,人口密度的升高造成了城市整体生产率的降低。
3.仅考虑8产业的中国东、中、西部城市聚集经济分析
东部地区城市:7个行业(交通仓储邮电业除外)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3行业的就业比重有着正向关联,其中对聚集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而采掘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5个行业的就业比与城市聚集经济则有着负的关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采掘业和科研技术综合服务业2个行业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有着正向关联,其中对聚集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5个行业的就业比与城市聚集经济则有着负的关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只有科研技术综合服务业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行业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同中部地区城市完全一致,其中对聚集经济正向影响最大的也是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而对聚集经济负向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和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两者分别是-0.173845和-0.16237。
三、基本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从各个地区的城市来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各产业关联性是不同的,其中科研技术服务业在地区之间始终表现为聚集经济的正影响。而城市人口密度对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城市的人口密度的递增造成了对城市聚集经济的负效应,引致了东部城市生产率的降低,因此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势在必行。在城市资本投入上,东部地区城市的固定资本投入有着相对较高的回报,而西部城市却相对较低。以上结论对于研究区域城市经济差异是有益的,而且为决策者制定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城市聚集经济水平和生产率水平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V. Henderson.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6(19):47-70.
[2] G. Carlino.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metropolitan manufacturing, [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9(19):363-373.
[3] Moomaw,R.L.,R. Moomaw.Productivity and city size: A critique of the evid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675-688.
[4] Nakamura,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case of Japanese cities, [J]. Jounal of Economics, Vol.17,1985:108-124.
[5] V. Shukla.The productivity of Indian citi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 policy, [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6] R. Nakamura.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ase of Japanese citi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9(17):108-124.
[7] Xiao-ping Zheng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okyo ,[J] Socio-Economic of planning Sciences ,2001(35):131-144.
[8]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9] 高雪莲,金相郁,踪家峰.上海市与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2.
[10] (美)米尔斯主编;郝寿义等译.[M].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24,117-147,376-382,544-549,634-639.
[11](英)切希尔,(美)米尔斯主编;安虎森等译.[M].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应用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6-39,140-170,319-322,486-488.
[12]金相郁,高雪莲.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1):43-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