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杨树”。2001年,单位组织的运动会让他深受刺激——多年来远离锻炼使身体虚弱不堪。于是他下决心开始晨跑,一下子坚持了6年多。
2007年4月,杨树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公开了自己的叫醒服务,他把这个公益活动称为“黎明脚步”——只要你想晨跑,发个短信给我,我可以天天叫你。只要你不放弃,我永远不放弃,只要你需要我就做,因为我能够做到。
论坛回帖居然顶到50多楼,申请被叫醒的人太多了,忙不过来的杨树开始征集“黎明使者”,把大家分成组,每个使者负责叫醒一二十人。
在杨树看来,叫醒应该有更广泛的意义。不只是早晨叫醒、不睡懒觉,而是引申为唤醒人们的健康意识,被“叫醒”的心理作用是闹钟无法实现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关爱。
姚晨
年度“围脖”女王
如果说2006年是中国的博客年,2009年就是中国的微博年。微博比博客更简短,而且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发送。
微博的横空出世,让姚晨着实火了一把。仅仅三个多月,她的微博就跃居新浪微博关注排行榜第一,以接近50万的“粉丝”人数登顶本年度“围脖”(微博的谐音)女王。
被朋友拉入微博世界后,姚晨一发不可收拾,不管在拍戏还是在外面闲逛,她都会时不时掏出手机写个不停,平均每天将近7条。她也因此被称为“最会织围脖的人”。
比起很多人将微博当成“情绪宣泄”或者表达专业见解的工具,姚晨的微博很多都是家长里短,让人读着读着,就会笑起来,仿佛站在微博背后的不是最近很红的明星,而是邻家的大姐姐或者年轻妻子。姚晨会在微博中饶有兴趣地跟大家说,她走路摔了个大马趴;或者拍戏遇到了什么趣事,她甚至都不介意拿老公开涮。基本上,哪里有热闹她就往哪里凑,遇到什么新鲜事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好玩就转发什么……
姚晨坦言,微博让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工具。姚晨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擅长沟通的人,她从小就喜欢写东西,微博这种简单方便的工具正好满足了她的表达欲。
玩微博后,姚晨懂了:“微博写的既然是我的生活,那我就把自己还原成一个正常人吧。”因而,姚晨“织围脖”的姿态是闲适、自然的,她可以跟任何一个关注者交流,即使对方是普通人。“我没有觉得自己是明星就高人一等了。”也许,平和的心态、真诚的态度,正是姚晨的微博拥有巨大粉丝团的原因。
萨缪尔森
低姿态才能做出大学问
2009年12月13日,被尊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家中逝世,享年94岁。
《纽约时报》在随后发表的纪念文章中称萨缪尔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者”。这样的高度评价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他最先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他曾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促成经济高增长;他的理论观点是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1970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更是影响了几乎所有在世的经济学家,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该书1948年出版后,以40多种语言销售了数千万册,至今仍一版再版。
萨缪尔森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老师,肯尼迪入主白宫后,立刻邀其出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对于这一高职,他断然回绝,理由是不想将自己置于一个“他对自己所说所写都不能相信”的职位,他更愿意默默给出提醒和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也是因为看了萨翁的经济学教材和相关论文,才决定改变自己的数学研究方向,跟着导师萨缪尔森一起去开创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期权定价理论。默顿很快在该领域有了卓越的见识和成果,用萨缪尔森的话来说“他后来成为了我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谦逊与胸襟!
自1940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萨缪尔森 “从未离开”,他自称“一辈子最荣耀的是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完整待过一个星期”。他总是告诫学生们,经济学家也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