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需要一种描述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化表征的工具——概念图。
概念图最初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约瑟夫·诺瓦克教授提出,它的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而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概念图作为一种增进理解的教学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由此可见,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基础的,同时也具有可实施和可操作性。
二、概念图的应用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部分内容时以溧阳市境内的一座 “小火山”为情境,提出三个结构化的核心问题——“南山的岩石从何而来”、“南山的岩石有何特征”、“南山的岩石去向何方”。三个彼此关联的核心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涵盖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教学内容。
1)提取概念
南山山区由古生纪界泥盆纪的石英砂岩和中生界侏罗纪的火山岩组成。火山喷发为何会形成岩石呢?通过对“火山喷发→ ?→岩石”结构中的“节点”设问,提取概念“岩浆”。对“岩浆→岩石”过程设问,提出问题:“岩浆是怎样形成岩石的?这种岩石有何特征?岩石还有哪些类型?”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取概念“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寻找联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这三个概念是一类。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是“岩浆岩”的上位概念。观察分析“变质岩与岩浆概念图”,当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变质岩会逐步变为岩浆。所以,“岩浆”又是“变质岩”的下位概念。而沉积岩、变质岩由已有岩石形成,所以,岩浆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岩浆与各类岩石间的关系是循环往复的。
3)连接概念
寻找联系后,确定概念间的连接关系,并用简明扼要的连接词标明概念间的联系。
4)绘制概念图
刚开始绘图时有个别学生不敢或不愿尝试,这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其动手试试,提示让其从教师呈现出的文字中提取信息,即使绘制错误也没有关系,恰好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在绘图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图l所示,该学生错误地认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每两者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图2认为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是单向的,且忽视了沉积岩也可以经过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图3把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再到岩浆误认为是一个单向循环的过程,漏掉了许多转化关系,完整性明显不够。图4虽然完整、准确地表述出各物质之间的关系,但从样式上看起来仍然比较复杂,不容易把握。
5)反思完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规律,把握本质展示大家绘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分析各幅图形的不恰当之处,最后和学生一起将绘制的各种图形样式进行归类。在特殊条件下,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直接转变为岩浆。同时,沉积岩可形成新的沉积岩,变质岩也可形成新的变质岩。
(见以下各图) (注:1、岩浆活动2、外力作用3、变质作用4、重熔再生)
(1)“三角”式 (2) “四方”式 (3) “并列”式
三、教后反思
一)、学生在绘制概念图时出现的问题
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动手绘图、操作的练习,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勇气,在绘制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使得绘图过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主动性不够。有的学生无法准确理清各个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些地理事物间的关系被弄错,所以在绘图时往往会将一些关系疏漏掉,使得地理事物间的关系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做好准备工作
在学生动手绘图之前,教师应先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需要绘图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原理。为了尽可能減少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因势利导、总结归纳
针对学生绘制的各种形式的概念图,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样式下各幅图的共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各种样式的图形的特点,并总结在绘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从中发现的规律。
3.修改完善,反复练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归纳总结出的规律,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从整体上把握地理问题、掌握地理概念和原理,形成一定解决策略和思路,进而不断促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图作为一种思维创造工具,学生主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和问题分析分解的过程。随着概念图的绘制和完成,问题分析的过程也不断深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