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新方法。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营造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科学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基本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地理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一大亮点。由此可见,高考也在不断改革,以迎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部提出2010年前全面推开高中新课程,我校作为泸州市首批课程改革示范校,一路走来,有改革的酸楚,也受到同行的质疑,而我们自身收获更多的是改革带来的喜悦。
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单纯为了高考而学习,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很枯燥无味。如果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中,就会变枯燥的学为有欲望的学。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1】2013年3月27号,正值第十四届酒博会在泸州召开,而高三教学正好复习区位知识,因此上课时我设置了如下4个问题:(1)介绍泸州的地理位置及其交通状况。(2)分析评价泸州老窖生产的区位条件。(3)分析泸州有机高粱种植的区位条件,并展示2012年海南高考卷中关于泸州有机高粱种植的区位条件考查试题。(4)列举泸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收获】本堂课教学,我收获了三个惊喜:(1)作为高三的学生在本堂课上居然踊跃举手发言,这在平时教学中难得一见。(2)当学生看到高考题中出现对泸州的考查,学生先是吃惊,随即流露出对家乡发展取得如此成就而感到自豪。(3)当学生还在为泸州经济发展献言献策时,下节课的教师已经来了,而学生仍意犹未尽。
【启示】当前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仍是看高考。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及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学习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取得一定的学习成绩,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并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将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二、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直接制约着教学的效果。
【情景2】年级文理分科,学校安排我接手文科走读班,该班学困生多,学生学习习惯差。开始两周,我感觉教学吃力,教学效果差。第三周开始学习经纬网与地图,该部分知识学生如不主动思考是无法学好的。上课前我与学生作了真诚的交流,并列举了我校上一届有位学困生发奋努力,考取大学的成功案例。接下来我按照新课改要求,调整了教学方式,我只讲解了两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学生听得很专心,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互助学习。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向已经学会的学生求教,而我也走下到讲台,重点辅导学困生。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刻,我知道我赢得了他们的“芳心”。后来,该班教学我就沿用这种教法,每堂课讲解20分钟左右,留足时间让学生互助学习,而我重点辅导学困生。班上学生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已懂学生进行全班讲解,给予展示机会。
【收获】这次教学尝试,带来了3个可喜变化:(1)主动学习学生多了,课堂学习氛围浓了,课堂纪律更好了。(2)后进学生少了,要想上台展示的学生多了。(3)我上课前的心理负担没有了,上课时心情愉悦了。
【启示】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三、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强调地理课程的教学实施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景3】本学期备课组组织了一次沿长江观察流水地貌和沿城南大道观察沉积岩层的野外考察。考察队由年级地理教师、地理学科班长和地理尖子生组成,共22人。本次考察主要了解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长江水文、水系特点、褶皱构造、沉积岩层结构、岩石的风化作用及侵蚀作用。
【收获】通过野外科考活动,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化,更加深刻,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学生能真切体验野外科考的艰辛以及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的力量。野外科考活动也是对教师自己在野外组织教学能力的锻炼。
【启示】当前社会环境下,出于安全考虑,很难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天文、气象、地震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可以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等。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公民的地理素养必定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