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西哥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墨西哥是少数政局长期稳定的拉美国家,虽然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对经济有较大不利影响,即使增速有所放缓,但墨西哥整体经济仍处于增长阶段。墨西哥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投资环境优势,充分展现出对全球投资的吸引力,成为外国投资重点关注的拉美国家之一。
关键词:墨西哥;油气资源;投资环境;招标情况
1 墨西哥油气资源概况
墨西哥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在地形上,墨西哥以高原为主,东、西和南三面为三列马德雷山脉所围绕,内部为墨西哥高原。东马德雷造山带以东为墨西哥湾盆地,因造山作用的影响,呈明显挤压构造特征,构造线近NW向,形成明显的大陆陡坡,海岸平原的宽度小于50km。墨西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特征主要由两期构造运动影响:一是北美板块与南美板块-非洲板块拼合后的裂解,导致墨西哥湾盆地的生成;二是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的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形成了墨西哥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中段),并控制着其东缘一系列NW向盆地的分布。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在东马德雷逆过渡带和墨西哥湾盆地。
墨西哥陆地沉积岩面积约70万km2,海上大陆架46万km2。东部墨西哥湾海岸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西部下加利福尼盆地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发现天然气。墨西哥湾岸盆地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由古生代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中侏罗统至第三系沉积盖层最厚15000m,由4个含油气盆地(布尔戈斯、坦皮科-米散特拉、维拉克鲁斯和坎佩切湾及南部盆地)组成。
2 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墨西哥境内盆地众多,按照储层的重要性由大到小有:白垩系碳酸盐岩、新近系砂岩、侏罗系碳酸盐岩。研究区圈闭类型有五种:
①拉张作用形成“多米诺”式断块圈闭;②中新统盐岩挤离逆冲圈闭;③中中新世期间形成的断背斜,盐岩运动造成局部构造反转;④中中新世-上新世盐岩构造运动在瑞浮马-阿卡尔褶皱带形成的张性圈闭和褶皱,晚中新世-上新世泥底辟形成的张性圈闭和褶皱;与基底和侏罗纪盐岩有关的逆冲背斜。
该地区最重要的2个盖层分别是分布广泛的上白垩统灰岩和厚度大的第三系页岩(Magoon等,2001)。主要盖层有:
①侏罗纪牛津阶块状硬石膏封盖牛津阶砂岩储层;②侏罗纪提塘阶泥岩封盖基末利阶储层;③上白垩统或古新统泥岩封盖下-中白垩统储层;④更新统和始新统泥岩封盖上白垩统储层;⑤盐岩可以作为部分储层的封盖层。古新统页岩通常作为上白垩统角砾岩的封盖层,构成了坎佩切地区油田的盖层。中生代碳酸盐岩油气远景区主要与大型构造有关。瑞浮马-阿卡尔褶皱带有效油柱高度达1000m,在坎佩切油柱高度通常在50~500m,在查克和阿卡尔油田油柱高度在800m以上。
该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分为以下5个方面:
①沉积速率高,生油环境好。该区在早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由于区域大地构造的影响,沉积速率很快,这种环境为有机质提供了保存和转化的条件;②有机质含量高,油气来源丰富。该区主要生油层为上侏罗统钙质页岩和泥灰岩,微体化石极为丰富。TOC一般在0.5%以上,干酪根类型为I类,生油层厚度达500-700m,具有极好的生油潜力。而且,平均地温梯度低(2.2℃/100m),对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极为有利;③储集岩物性好。储集岩从上侏罗统到第三系广泛分布。主要储集岩为白垩纪的碳酸盐岩类,厚度一般为500-1000m,平均孔隙度为11%-15.3%,渗透率为5达西以上;④局部构造多。该区已探明的构造很多,单以背斜构造而言,陆上有80多个,而海上则有上百个。如此密集的局部构造为油气富集创造了极好的条件;⑤具有良好的区域盖层。第三系下始新统页岩是全区的盖层。另外,由于本区广泛分布白垩系泻湖硬石膏,并覆盖在礁前相之上,使沿区域性斜坡向上运移的油气得以封盖。
墨西哥坎佩切湾-南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上侏罗统-白垩系裂缝碳酸盐岩勘探层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达907.2百万吨。而渐新-上新砂岩勘探层的天然气储量最为丰富,达99.12亿m3。由此可见,下勘探层以产油为主,而上勘探层以产气为主(Woodmac,2016)。
3结束语
近年来,墨西哥一直是国际上的投资热点,中方公司也在积极参与,基于墨西哥的资源状况以及投资环境,中方公司投资墨西哥油气,应该采取慎重、细致、灵活,以及坚持不懈的策略和方法。利用目前双方友好的国家关系,与墨西哥政府以及国家石油公司增加接触,争取在扩大双方石油领域合作协议框架支持下,争取更多的机会;为减少前期沉没成本,建议进入墨西哥的投资,初期阶段,实力不足的中方公司可以寻找国际IOC联合参与投标,以合资形式为最佳,并且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和合作伙伴至关重要;在成熟阶段或者具备实力的中方公司可以是独资,但两种形式的前提条件,都需具备世界级技术、管理人员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佐县,雷航.我国与东非诸国油气合作前景、风险及路径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2014(06).
[2]杨丽丽,李培,潘继平,等.对东非地区油气资源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
[3]张春宇.东非石油大发现的影响和我国的对策[J].亚非纵横,2013(05).
作者简介:
万怡妏(1982- ),女,漢族,四川资阳人,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