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广西百色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时间:2022-12-11 0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报告在统计数量时并未将其包含在内)。

主要的哺乳动物,从可鉴定标本数来看,以野生的鹿类动物为主(72%),家猪仅占14%(图三);从最小个体数来看,也是以野生的鹿类为主(58%),家猪仅占16%(图四);而从肉食量来看③,是以野生的牛为主的(55%),野生的鹿类占了19%,家猪也仅占19%(图五)。

2、百达遗址

发现动物遗存共25516件,其中可鉴定标本17811件。哺乳动物的最小个体数为60。已经鉴定出来的动物种属包括有:大型鹿、中型鹿、麂、小型鹿、牛、猪、狗、猪獾、猕猴、犀牛、熊、仓鼠、竹鼠、丽松鼠、河狸、豪猪、兔子、鸟、鲤鱼、青鱼、鲢鱼、鲍鱼、龟、鳖、鳄鱼、背瘤丽蚌、蚌、螺、蟹等。

研究结果表明,百达遗址除了猪④和狗可能是已经驯化的家畜外,其它动物均为野生,野生动物种属极为丰富。

从动物构成来看,全部动物中哺乳动物(37%)和鱼类(40%)比例相当,占了主要地位,鸟、软体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比较少,此外还有少量节肢动物发现(图六)。

主要的哺乳动物,从可鉴定标本数来看,以野生的鹿类动物为主,优势非常明显(88%),家猪仅占4%(图七);从最小个体数来看,也是以野生的鹿类为主(58%),家猪仅占5%(图八);而从肉食量(标准参考上文)来看,是以野生的鹿类(44%)和牛(33%)为主的,家猪仅占12%(图九)。

3、坎屯遗址

发现动物遗存共2333件,其中可鉴定标本1212件,哺乳动物最小个体数为32。已经鉴定出来的动物种属包括有:大型鹿、中型鹿、麝、麂、犀牛、牛、猪、猪獾、狗、猫科、兔子、豪猪、猕猴、龟、鳖、鳄鱼、圆顶珠蚌、田螺、环棱螺、塔锥短沟蜷、蚌、鲤鱼、鲍鱼、鱼、蟹、鸟等。

研究结果表明,坎屯遗址除了猪⑤和狗可能是已经驯化的家畜外,其它均为野生动物。

从动物构成情况来看,全部动物中哺乳动物数量上占了明显优势(68%),鱼、软体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比较少,此外还有少量鸟和节肢动物发现(图一O)。

主要的哺乳动物的,从可鉴定标本数来看,以野生的鹿类动物为主(82%),家猪仅占5%(图一一);从最小个体数来看,也是以野生的鹿类为主(74%),家猪仅占3%(图一二);而从肉食量(标准参考上文)来看,是以野生的牛(47%)和鹿类(38%)为主的,家猪仅占4%(图一三)。

三、讨论与分析

(一)动物群

1、动物群的一致性及其代表的环境分析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遗址除了猪和狗可能是已经饲养的家畜外,其余动物均为野生,且野生动物种属均比较丰富。其中尤以百达遗址的种属最为复杂,其它两个遗址中所出现的种属几乎都包含在百达遗址的可鉴定标本中。

从野生动物群来看,三个遗址都发现有各种鹿类、牛、猕猴、猪獾、犀牛、豪猪、鲤鱼、龟、鳖等种属存在,表明这三个遗址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致性的特征:鹿类动物、野生的牛、猕猴和小型食肉动物的存在昭示着遗址周围有着比较茂密的树林(森林);龟鳖类动物和淡水鱼类(鲤鱼)的发现昭示着遗址周围有着一定面积的淡水水域(湖沼);犀牛等目前本地已经不常见的喜热动物的发现,表明遗址当时的气候环境要比现在更加炎热。三个遗址现在的位置相距也不远,尤其坎屯和百达遗址更为接近(图一四);时至今日,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依然较好,林木茂盛,有大河流过,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种属繁多。

2、动物群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三个遗址的动物群虽然在整体上具有一致性的特征,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百达遗址,动物遗存种类最为丰富,几乎包含了其它两个遗址的所有种属,我们推测,这可能与百达遗址的性质有关,该遗址是一处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聚落构成较为复杂,相应的显示出比较复杂的动物遗存构成情况。

革新桥遗址,动物遗存种类在三个遗址中相对来说最为简单,这个与遗址的性质也是相符的,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制造场,根据对遗址动物遗存的系统分析,我们推测这些动物遗存可能是当时先民从居住地带到石器制造场进行消费的,是经过选择进行消费之后的结果。

坎屯遗址,动物遗存种类的复杂程度,介于上述两个遗址之间,这与其石制品面貌介于百达和革新桥之间的性质也是相符的,我们推测坎屯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小型的简单聚落遗址。

综合上文的分析,单纯从动物群的角度来看,三个遗址所在的百色地区这一小的地理单元内,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而各个遗址出土动物种属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异则可能与遗址的性质有关。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遗址动物群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可能与遗址的时代、遗存保存状况及发掘状况有关。三个遗址的时代稍有不同,先民对动物遗存的利用有可能因为所处时代的差别而产生一定的差异:而动物遗存的保存状况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鉴定结果(动物遗存破碎程度的高低可能会造成可鉴定标本数量发生一定的变化);发掘面积的大小、发掘区域的选择等等也都可能会影响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况,从而间接的影响我们的鉴定结果,这些都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各项因素。

(二)动物构成分析

1、全部动物的数量分析

革新桥遗址,哺乳动物占了81%,鱼类占了14%,爬行动物占了4%,鸟类占了1%(图二),少量软体动物(未参与数量统计),未发现节肢动物;百达遗址,哺乳动物占了37%,鱼类占了40%,爬行动物占了6%,软体动物占了16%,鸟类占了1%,少量节肢动物(图六);坎屯遗址,哺乳动物占了68%,鱼类占了11%,爬行动物占了18%,软体动物占了3%,少量鸟类和节肢动物(图十)。

从上述比例来看,革新桥遗址明显以哺乳动物为主,鱼类的数量相对也比较多,爬行动物和鸟的数量都很少:百达遗址鱼类数量最多,哺乳动物仅次于鱼,软体动物数量也比较多,爬行动物、鸟和节肢动物则相对要少一些:坎屯遗址也是以哺乳动物为主,爬行动物与鱼类数量也比较多,软体动物、鸟和节肢动物的数量都很少。

从这个动物构成情况来看,革新桥与坎屯遗址都是明显以哺乳动物为主,这与其相对比较简单的遗址性质是相符合的;百达遗址以鱼类为主,哺乳动物与之基本相当,其它动物数量也还都比较多,这也与遗址比较复杂的性质是相符合的。

三个遗址中,革新桥的哺乳动物比例是最高的,从人类需要从肉食资源中获取热量这一角度考虑,哺乳动物的重要性在革新桥遗址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与我们在原鉴定报告中推测的该遗址的动物遗存是经过先民选择性消费后的结果是相吻合的,也与遗址的特殊性质相符:百达遗址各动物种类之间的差异是最小的,说明各个种类分布都相对比较均衡,这也与其复杂聚落的性质是相符的。

2、主要哺乳动物的定量分析

(1)可鉴定标本数

革新桥遗址,鹿类动物占了72%,牛占了8%,猪占了14%,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6%,未发现狗的遗存;百达遗址,鹿类动物占了88%,牛占了1%,猪占了4%,狗占了1%,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6%:坎屯遗址,鹿类动物占了82%,牛占了10%,猪占了5%,狗占了1%,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2%。

可见,三个遗址均以鹿类动物为主,猪的比例革新桥遗址要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遗址,牛的比例百达遗址要明显低于其它两个遗址。此外,革新桥虽然未发现狗的骨骼遗存,但是我们通过食肉动物啃咬痕迹推断有狗这种动物存在,三个遗址的狗所占的比例都相当低。

(2)最小个体数

革新桥遗址,鹿类动物占了58%,牛占了11%,猪占了16%,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15%,未发现狗:百达遗址,鹿类动物占了58%,牛占了3%,猪占了5%,狗占了5%,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29%;坎屯遗址,鹿类动物占了74%,牛占了11%,猪占了3%,狗占了3%,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9%,

从这一角度来看,三个遗址中占明显优势的依然是鹿类动物,猪的比例仍然是革新桥遗址要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遗址,牛的比例依然是百达遗址要明显低于其它两个遗址,狗的比例依然较低。

综合上文关于可鉴定标本数(NISP)和最小个体数(MNI)的分析来看,总体上来说,鹿类动物始终是哺乳动物中的比例最高的,说明其在先民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猪的比例,革新桥遗址要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遗址,我们在原鉴定报告中推测革新桥遗址的猪已经是家猪了,而其它两个遗址的猪则因为证据不充分而只能假设为家猪,这一比例差异或可说明是在当时先民有意识饲养家猪后其重要性才得以慢慢提高的:牛的比例,百达遗址始终低于其它两个遗址,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百达遗址复杂聚落的性质有关,复杂的聚落显示出相对复杂的动物遗存构成,在这样的前提下牛的地位显得并不突出。

从上文的分来看,虽然NISP和MNI中各种动物总体比例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还是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对比不同哺乳动物在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中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鹿类动物,NISP比MNI在三个遗址中占的比例都要高一些(72:58,88:58,82:74),说明这类遗存的破碎程度较高,同时显示出先民对这类动物遗存的利用程度较高;牛,NISP比MNI在三个遗址中占的比例都低(8:11,1:3,10:11),说明这类遗存的破碎程度较低,同时显示出先民对这类动物遗存的利用程度可能较低。

3、肉食构成分析

从肉类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热量等方面考虑,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鸟类等能够提供的都比较少一些,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应该还是来自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肉量比例(参考标准见上文):革新桥遗址,鹿类动物占了19%,牛占了55%,猪占了19%,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7%;百达遗址,鹿类动物占了42%,牛占了33%,猪占了12%,狗占了1%,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12%:坎屯遗址,鹿类动物占了38%,牛占了47%,猪占了4%,其它野生哺乳动物占了11%,狗肉量太少。

可见:革新桥和坎屯遗址牛肉的比例最高,占了主要地位;百达遗址则以鹿类动物为主。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推测可能与遗址的性质有关。百达遗址作为一个综合性聚落,动物遗存也显示出综合化、复杂化的特点;而革新桥和坎屯两个遗址作为专门化遗址,动物遗存面貌呈现出相对简单化的特点。尤其是革新桥遗址,研究者推测当时的肉食是由居住地带到石器制造场的,那么牛肉占了主要地位就正好可以印证这一特殊的逻辑,先民在选择带到石器制造场的肉食时会有意识的选择带肉比较多且便于携带的种属及部位。

四、小结

1、三个遗址动物群基本相似,显示出全新世早中期本地区内小的气候环境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小区周围一直都处在水草丰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条件下。

2、三个遗址的动物构成情况,显示出全新

世早中期本地的先民们是以渔猎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其主要的肉食来源均为野生哺乳动物,显示出先民对周围良好自然条件的适应与利用。

3、百达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从种属构成和肉量构成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复杂化的特点:总的来说,该遗址先民是以渔猎周围自然环境中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来获取肉食,可能有饲养家猪,但是目前来看证据稍显不足。

4、革新桥和坎屯两个遗址,动物种属构成

相对简单,尤其从肉量构成来看明显以牛为主:显示出与其遗址较为简单的性质相吻合的特征。

推荐访问:百色 考古学 广西 动物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