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武平分析称,由于国际空间站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就有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人类空间站。中国自建空间站将由一个21吨核心舱和两个20吨级实验舱组成,总发射重量超过60吨。此外,空间站的正常运行,还应包括一架货运飞船和一架载人飞船。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不出运载能力达20吨以上的火箭。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一号”的“长征2F”火箭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8.5吨,已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运载能力的缺口相当显著。
正在研制中的“长征5号”火箭被赋予了突破瓶颈的使命,其设计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告诉《财经》记者,“长征5号”与“长征2F”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火箭推进剂的改变:液体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是“长征2F”火箭的推进剂,其在单位时间、单位燃料消耗量下所产生的推力(即比推力)较小,而且具有一定毒性;“长征5号”则以性能较高的氢氧发动机或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主动力。
此外,“长征5号”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的直径,都会比“长征2F”火箭提高不少,相应的推进剂灌注量也大大提高。
不过,在龙乐豪看来,“长征”运载火箭的适用性能并不完善,仍属于“家族式”系列,即每个运载型号的发展都源于特定的需求,型号技术状态差别较大,还存在运载能力重叠的现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系列化”运载火箭。
在“长征5号”设计上,可以通过在基础级火箭上面增加相对独立的上面级,即“像摆渡一样,到某个轨道再继续爬升”,以提高火箭性能和任务适应能力。一般而言,研制一个新火箭型号需六年左右时间。但“长征5号”在2006年获得批准立项,预计到2015年才能研制成功并实现试飞。龙乐豪分析称,进度拖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长征5号”起点较高,加之新型火箭需要配套建设一批基础设施,而国内相关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济实力上,中国未来实现载人登月都是可行的,但是工程方面,很多事情要从头做起。比如载人登月需要起飞重量在3000吨以上的重型运载火箭,其直径可达10米,正在研制中的“长征5号”火箭直径为5米,这就需要重新制作模具等配套设施。
“火箭研究最大的挑战,是怎样把火箭做得更可靠,更便宜,更简单,适应性更高。”龙乐豪说。
推荐访问: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