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飞天之路的起点

时间:2022-12-11 12:00:1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駭?vM}M_i޴_Sviu5]F书记张劲夫的“亲切接见”。搭载动物的成功,开创了我国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回收的先河,也为我国以后开展载人航天工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王希季院士的探空火箭情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王希季院士,对他早年曾经参与研制过的探空火箭有着深厚的情结。2010年,笔者为搜集有关航天的历史资料,专程前往北京采访王希季院士。谈到当年研制探空火箭的那段历史,王院士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说,探空火箭研制之初,是在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缺少必要的精密制造和检测设备,缺乏航天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起步的,也是在西方严密封锁、没有他人帮助和提供资料的条件下进行的。记得当时搞T-7M试验模型火箭时,发动机推进剂加注是依靠自行车打气筒加压进行的,而发射时控制时间的机构是用市场上买来的小闹钟改装的,火箭的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灯泡内的钨丝裹上硝化棉制成的,发射控制室则设在泥土堆成的地堡内,指挥员依靠手势和喊声来指挥火箭的发射。这些,对今天从事航天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王院士说,那时的研制条件确实十分艰苦,设计和加工手段也非常落后,但科研人员仍然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如计算弹道,用的是手摇计算机,二三十个人白天黑夜连轴转了两个多月才计算完。又如对于容器贮箱的设计也一直通过试验来验证,让其不断在加压中承受压力,一直到爆炸为止。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做个仿真试验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再如发动机试车,是在上海江湾机场一个抗战时期留下来的废旧碉堡里进行的,往往一次试验做下来,科技人员部是灰头土脸的。但是,早期的航天人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自行研制、自主创新,取得了首次采用固体、液体发动机,飞行高度达到125千米以上,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探空火箭。我国首次有菌类搭载飞行试验和小狗搭载上天并成功回收,首次携带科学测试仪器升空并成功回收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T-7M火箭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从工程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第一次。T-7M成功当年,毛主席就亲自到上海来看火箭,说明党中央对航天产品看得很重。另外,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上海看过探空火箭,或到研制生产现场视察指导,给了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全体同志以极大的鼓舞。

王院士认为,T-7M火箭虽然是个很小的火箭。但它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我们当时对系统工程的一次有益尝试。那时的探空火箭同样是多品种的,有气象火箭、无控制火箭、电离层火箭、生物火箭等,还有返回回收装置。我们这支队伍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硬是通过自己摸索,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直到逐步掌握了整个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全过程,其中包括关键的发动机液流控制技术等,并锻炼出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可以说,以后几年我国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一定程度上有探空火箭研制实践的基础。尤其从掌握一定系统工程经验方面来说,通过探空火箭的研制,使我们有了系统的观点、系统的策划、系统的考虑、系统的抓总能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有探空火箭研制队伍的功劳。还有当时搞的生物火箭回收技术,对于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以及后来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另外,在研制过程中用到的照相技术、红外地平仪、发动机高空点火技术等,部对我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历史将铭记深山铸箭的航天人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上海航天基地以发展防空导弹为主,并成立了上海机电二局。以后,为加强上海防空导弹的研制力量,又从北京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搬迁了五个研究所到上海,帮助共同研制防空导弹。同时,鉴于当时国内国民经济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原先准备用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的计划暂时调整。这样,探空火箭的研制和未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战线逐步收缩,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各行各业受到冲击,探空火箭的研制和试验也不例外。到60年代中后期,探空火箭基本完成了它在六。三试验站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钱学森,曾于1960年12月底亲临六〇三指导发射试验。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钱老,那天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就踏着崎岖不平的山间小道直奔发射场。在发射现场,他仔细地观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探空火箭,询问有关技术问题,并在现场指导发射。其间,他坐在简陋的板凳上,喝着大碗粗茶,谈笑风生地与年轻人拉着家常。他还勉励年轻人要树雄心、立壮志,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航天长者的谆谆教诲,一直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

历史将永远铭记曾经创造奇迹的一群年轻人。说他们年轻,因为当时搞探空火箭的那一批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有的刚从大学或中专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有毕业。但是,为了祖国的应召,为了神圣的事业,他们毅然跨出校门,踏进航天,用热血和青春报效祖国。这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当年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于是,他们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雄心壮志,开始了一项神秘、光荣而又十分艰辛的事业。

情系航天,守望苍穹。在深山铸箭,在荒野报国。他们放飞的一枚枚火箭,他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值得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2011年12月11日,六〇三试验站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命名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纪念碑落成仪式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挂牌仪式。今年4月19日,六。三试验站又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天,随着航天新一轮发展号角的吹响,沉寂了多年的六〇三试验站又被唤醒,它将作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一个新型的试验基地进行开发建设。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隆隆的打桩机又一次将山区的寂寞打破。也许用不了多久,一座新型的航天试验站将在这里崛起,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推荐访问:飞天 之路 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