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追梦者:美国新一代航天飞机的候选方案

时间:2022-12-11 12:00:1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y}?@H�
í
ziv]8]Nm6}6^vm
 
 ?@Hm4-M:Mt ޼��#H�#Ki44Jy@H�M 
 9@
OB7M ?M4 ޿S@HtD:j`jǫM4Mu_
 7$M=}4/4DiǗ4m4444M /m
 6N
 94N /m94 6O4$iǃz
]4(�iǗ	$M۞8@H�
^v^^yQO{Tt3d}4�riHЍ 6]c@H@Hky夏天,ETA会经历地面、进场和着陆飞行等阶段的检验。按照计划,“追梦者”将在2015年首次发射入轨。

“追梦者”的有力竞争者:X-37C

“追梦者”的竞争者,除了SpaceX公司的“龙”飞船和波音公司的CST-100飞船外,可能还有波音公司在X-37B基础上发展的X-37C小型航天飞机。假若只能选一家的话,“龙”飞船胜出的可能性较大。假若除了飞船外,还要选一种航天飞机,那么,就会从“追梦者”和X-37C中作抉择。

2010年4月22日,美军的小型无人航天飞机X-37B的第一架轨道试验飞行器(OTV-1),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她,由“宇宙神”5火箭将其发射入轨。同年12月3日结束任务返航,总共在轨飞行225天。2011年3月5日,X-37B的第二架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成功发射入轨,并于2012年6月16日凌晨顺利着陆返回。它在轨飞行长达469天,进行了一系列轨道器技术和有效载荷的试验。2012年12月11日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又第三次成功发射。执行本次任务的X-37B与2010时第一次发射的为同一架。

X-37B的飞行试验结果表明,它选择的构型是成功的。在总结了“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教训后,它回到了X-20的火箭顶推式,从而避免了外部燃料箱的隔热泡沫塑料,会打坏轨道器防热瓦的问题。它的气动外形,虽然也采用航天飞机的双三角机翼,但机身头部的钝度更大。它将原来航天飞机的中央垂直尾翼(舵)改为两个侧垂尾(舵)。这样,既改善了X-37B的偏航性能,而且缩小了全机的高度,使其在机身底部安装减速板后,仍可以放入整流罩内。

正当NASA及其商业伙伴向着低轨道商业运输时代前进的时候,波音公司在2013年年初,发布了一份关于扩展X-37B能力,以执行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和乘员运输任务的提议。波音公司认为,X-37B加入NASA的COTS计划和CCDev计划,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利用X-37B这种成熟的轨道器平台及其定义好的平台载荷界面,以及由成熟的任务操作人员使用经过飞行验证的设备支持的地面站,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使用成本。波音公司还指出: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几项关键技术已经成功验证,它包括气动力、气动热、重复使用太阳帆板、热防护系统(TPS)以及自主制导、导航和控制(GNC)等。但基于某种原因,波音公司的提议目前尚未得到NASA的公开支持,但由于X-37本来就是NASA移交给美国空军的项目,NASA与空军本来就在合作,因此,基于X-37B发展的载人的X-37C,无疑是“追梦者”的竞争对手。

实际上,在2011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的会议上,承包X-37B研制的波音公司X-37B项目主管阿特·甘茨(Arl Grantz),对X-37B的前两次试验和它今后的发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出于保密的原因,他在报告中并没有提到X-37B的军事价值和对其未来的军事需求,也没有透露任何与飞行有关的细节,只是重点强调它作为一个重复使用的在轨试验平台的重要意义。他说:发射的目的是“使其像空中试验平台一样运行。”从飞行器的角度来看,X-37B验证了使用与美国航天飞机相似轨道的自主离轨,以及与在跑道上进行“软着陆”。飞行试验也验证了X-37B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机电飞行控制系统、太阳帆和热防护系统等。根据有关媒体的分析,在第二次飞行试验中,它也试验了电子系统部件、材料和十分重要的军用载荷。

这份报告介绍了波音公司正在研究X-37B轨道验证飞行器的增大比例构形,希望能够用其向国际太空站(ISS)和其他低地球轨道(LEO)目的地,运送货物和乘员。其目标是提供比波音公司目前正在研制的CST-100乘员飞行器,有更大的货运能力,以及一种可能的、更长期的载人运输能力。未来的计划设想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利用现在8.8米长的飞行器,进行飞往国际空间站(ISS)的验证飞行。X-37B将放置在“宇宙神5”火箭直径5米的整流罩中发射。此时,X-37B能够携带诸如ISS控制力矩陀螺仪、蓄电池组放电设备和泵模块等大型物品。第二阶段将研制165%的增大比例方案,大约14.3米长,足以向ISS运送更大的线性替换单元(LRUs),同时降低与航天员往返有关的风险。第三阶段将研制一种能够运送5-7名乘员的载人的飞行器。这个飞行器,波音公司初步定名为X-37C。

飞船和航天飞机各有其长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航空航天界对我国载人航天,是首先发展飞船还是首先发展小型航天飞机,进行过一场热烈的讨论。无疑,由于我国已研制成功了返回式卫星,发展飞船的技术基础较好,而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关键技术,我国的基础相对较差。若采用小型航天飞机方案,很可能会推迟将中国航天员送上天的日期。由此可见,我国载人航天采用飞船起步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我国“神舟”飞船上天后,许多媒体在报道这场讨论时,总是把飞船方案说得优点较多,把小型航天飞机方案说得缺点较多,对美国的航天飞机这种航天飞机,更说得一无是处。这也许不是客观和科学的评价。美国的航天飞机,其设计确实并不完美,也发生过两次机毁人亡的特大事故,但它的研制和运行,也为发展航天飞机甚至整个低轨道航天运输系统,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如今美国正在发展的新型航天飞机,无论是“追梦者”还是“X-37B”都是采用和飞船一样的运载火箭顶推的方式,因此,飞船和这种航天飞机的不同,主要是再入大气层时,航天飞机的升阻比要比飞船要大。由于升阻比较大,再入时承受的过载就较小,也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在地面滑跑降落,从而便于重复使用。但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升阻比,就要付出增加质量的代价,并降低了容积的利用率。现在看来,从长远来说,飞船和航天飞机各有其长。飞船更适宜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登火星等太空探索项目。航天飞机在低轨道运行,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和更低的全寿命费用。由于航天飞机能像飞机那样降落,也可以大大提高航天员在着落阶段的安全性和舒适程度。同时,航天飞机比飞船有较大轨道机动能力和较大再入横向机动距离,因此具有较大军用价值。最后,发展航天飞机是进一步发展空天飞机必须经过的一个技术发展阶段。因此,美国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航天飞机,不论是“追梦者”,还是X-37C,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美国NASA的低轨道航天运输的商业化计划,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美国这种将国家行为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来发展载人航天的政策,也可为我国航天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关链接

升力体发展的历史回顾

升力体(Lifting Body)是指不依靠传统的机翼,而是依靠机身机翼融合体来产生升力的一种飞行器构形。早在上世纪40年代,空气动力学家就发现了机翼和机身会产生气动干扰现象,也产生了利用机身来产生升力的想法。上世纪50年代,美国NACA(后来改名NASA)Ames研究中心的两位博士,在研究能够产生升力进行自主控制的弹头时,发现对原本是轴对称的钝锥外形,将上表面削平一些,就可以产生升力,利用这升力,就可对弹头的再入轨道进行控制。这样,就提出了所谓“升力体”的概念。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NASA就进行了M2-F2、M2-F3、HL-10、X-24A、X-24B等等一系列升力体的研究和试验。

在美国提出升力体概念后不久,苏联也展开了升力体的研究。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研发X-20高超声速动力滑翔飞机项目,开始执行一个名叫EPOS(轨道乘员试验飞机)的航天飞机项目,而米格-105则是该项目的验证机。1965年,在X-20下马两年之后,这个项目才开始全面实施,但是在1969年又陷入停顿。接着,为了对美国Space Shuttle作出回应,在1974年再度启动了这个项目,并在1976年进行了米格-105-11亚音速型号的首飞,断断续续的飞行试验一直持续到1978年(一共进行了8次)。到此时,苏联已经决定放弃轨道飞机,转而发展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所以该项目就此终结。虽然这个项目结束了,但是在研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却用到了其它项目中,其中之一就是一个名为BOR(无人轨道火箭飞机)的缩比再入试验飞行器。它类似于美国的x-23精确再入机动返回(PRIME)试验飞行器和60年代的气动热力学弹性结构系统环境测试(ASSET)再入飞行器等项目。BOR-4就是这个大系列里的一个有关升力体的项目。在1982年和1984年间,BOR-4进行了若干次试飞,其中在1982年6月3日,一架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P-3猎户座侦察机,获得了西方得到的第一批BOR-4的照片,当时苏联船只正在科科斯群岛附近,回收完成亚轨道试验的一架BOR-4(编号为宇宙1374)。

NASA最终获得了有关苏联BOR-4升力体的相关资料,包括外形、重量和重心信息(部分来自澳大利亚人拍摄到的照片)。1986年底,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进行了BOR-4模型的风洞试验。结果证明,它在低亚声速至高超声速的整个飞行速度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1986年NASA由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迫切需要一种“乘员应急救生飞行器(CERV)”,以应用于计划发展的空间站。20世纪90年代,NASA的兰利研究中心准备研发“乘员运载系统(PLS)”,或称“确保乘员返回飞行器(ACRV)”。以在低运营成本下能够提高飞行安全性。为此,NASA兰利研究中心研发了HL-20升力体构形。

HL-20升力体具有小展弦比的机身,机身下表面和底部是平的,后机身上表面上掠10°,使机身襟翼一开始就有偏转。机身后部有三个垂尾,中间的垂尾较小,两侧的两个垂尾较大,并有50°上反角,在它们的尾缘装有副翼。机身和上下表面各有两个机身襟翼。

NASA对HL-20外形进行了从低速到高超声速的大量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重心位于54%机身长度的位置时,M数为6和10时,配平攻角分别是24°和23°。相应的升阻比为1.4,非常接近最大升阻比的值,可以保障轨道器的最大机动距离大于2000千米。在M数为0.3时配平攻角为11°,其升阻比满足安全着陆的要求。若将侧垂尾的剖面,由钝平板改成翼型后,升阻比可提高到4.2。

随着后来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成为了“国际空间站”,约翰逊空间中心的X—38方案击败了其它方案,成为了空间站乘员应急返回飞行器。兰利研究中心的HL-20方案,在没有进入实际制造阶段就便叫停了。后来NASA兰利研究中心剩用在研发HL-20升力体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又提出了HL-42轨道器项目,这里的42主要代表其尺寸是在HL-20升力体的基础上放大了42%(同时它的长度也正好是42英尺)。后来,由于缺乏资金,这个项目也没有实施。

NASA除了在HL-20上采用升力体构形外,还在X-33和X-38上也采用升力体构形。NASA对这两个项目都进行了大量风洞试验,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气动数据,可为今天SNC公司研发“追梦者”轨道器参考。X-33是由洛马公司著名的“臭鼬工程队”研制的,它是无人驾驶单级入轨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冒险星”的1/2缩比的样机。X-33将为“冒险星”验证几项关键性的技术,即采用气动塞式喷管发动机的升力体构形,适于飞行使用的轻型复合材料结构(如液氢贮箱),防热技术和高效率的运行技术等。试验的目标之一是要连续3次实现7天内再次飞行,并要有一次在两天内再次飞行。2001年3月,由于难以突破技术难关,NASA取消了已经耗资了13亿美元的X-33项目。

X-38是一种国际空间站乘员返回飞行器(CRV)的样机,作为航天员紧急逃逸使用。根据设计构想,CRV将由在轨道飞行的航天飞机从货舱中释放,然后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必要时可携载最多7名航天员离开,最后用降落伞返回地面。它采用了NASA曾研究过的X-24A升力体的外形。X-38在1998至2001年,利用B-52飞机,进行了8次空中投放试验,累积了大量数据。X-38计划在2002年4月由于资金不足而被终止。

推荐访问:新一代 美国 候选 追梦 航天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