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说,惟有对整体,而不是对任何单独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你才能够了解暴风雨的系统,系统思考的艺术就在于看穿复杂背后引发变化的结构 《第五项修炼》(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94) P6和P15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与方法,彼得•圣吉将系统思考概念应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他认为许多管理或经营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系统思考艺术,著名的“啤酒游戏”就是他用来说明由于人们不能系统思考而导致悲剧。
[6],以引导人们在分析事物时从看事件表面到洞察其背后。与其它方法相比,系统观强调内外结合、侧重于对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因果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过程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引入了这一分析视角,有助于打开动态能力生成的“黑箱”,为破解企业能力演化中的两难困境,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动态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成长上限模型
系统思考理论的语言描述主要通过“增强环路”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里把一条闭合的正反馈环称为“增强环路”,以表示动态系统的“雪球效应”。、“调节环路”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里把一条闭合的负反馈环称为“调节环路”。和“时间的延滞”三种基本元件表达。“系统基模”是圣吉指导人们学习如何看见个人与组织生活中“复杂背后引发变化的结构”的关键所在。其中“成长上限”基模是最常见的基模,其基本含义是增强环路在导致快速成长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另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从而导致成长的减缓、停止、甚至下滑。
将上述理论用于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我们发现企业能力的成长本质上也是一个成长上限模型。如图1所示,在企业的成长历程中“资源积累—技术提升—流程体制化—核心能力—企业成长更多的资源积累”构成了一个成长或改善的增强环路。然而在动态环境中,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触发了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表述为“企业成长—主导逻辑—文化惯性—结构惯性—战略惯性—核心刚性—企业成长”。 在调节环路的影响下,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改善的速率会逐渐慢下来,甚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