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已近两年,成为影响中美两国及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通过梳理中美两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以及相关政策措施情况,对比两国发展制度和道路的认知差异,探析中美贸易摩擦动因及内涵。事实上,中美经贸摩擦是经济问题但又不限于经济问题,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战略,不仅是贸易之争,还是全球经济地位之争、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与经贸规则制定权之争,更是不同经济体制与发展道路之争,是以经贸为载体的21世纪大国地位之争。因此,中美经贸摩擦将长期持续。中国将继续坚持自身发展道路和经济制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稳步推进国内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率,增强经济实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全球经济新格局,以及代表更广泛国家利益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与规则。
关键词:中美经贸摩擦;国际经贸规则;世界经济结构;大国博弈;全球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01-0042-10
中美经贸摩擦已近两年,其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近日终于传出中美两国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并即将签署的消息。中美双方在扩大农产品贸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成一致共识,并且美方承诺将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征收关税,这份协议的签署和落实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世界经济信心,缓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不过,从中美两国对协议内容出入颇大的表述可知,即使能够顺利签署完成,未来执行中仍然颇多变数。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第一阶段协议顺利执行,甚至更多的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达成协议,也绝不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从此一马平川。在我们看来,第一阶段谈判所涉及的关税和产品采购的内容,甚至整个贸易关系,都仅仅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初级和表象问题。中美经贸摩擦所包含的内容,比纯粹贸易摩擦深刻、复杂和丰富得多。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经贸博弈乃至战略竞争,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美关系的“新常态”,也是影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变量。
本文认为,中美经贸摩擦首先是贸易问题,是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导致的贸易争端,但互加关税的贸易战实际上并不能解决贸易失衡,这从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不断对中国产品加税但中美贸易失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加扩大可见一斑。因为中美经贸状况是植根于世界经济结构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一结构中的地位演变的,是关于中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与角色之争。这一地位与角色之争也就是规则之争:有什么样的规则就有什么样的结构,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角色。中美对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认识分歧及围绕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的博弈,是中美经贸摩擦与矛盾超越其他任何两国之间经贸摩擦与矛盾的根本原因。当然,国际规则与国内制度和规则是相通的,不对一国制度与发展道路的认识取得共识(要么大家采取同样的制度,要么虽然不同但认同对方的制度,抑或即使不认同对方的制度但认同各自有自主选择制度的权力),制度之争必将长期持续。同时,中美经贸摩擦还涉及21世纪大国地位之争。美国欲长期维持霸权地位,中国则反对一国霸权,主张多极化,这构成两国之间的终极矛盾。在找到共同接受的方案之前,大国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必然持续,而贸易摩擦则是这种矛盾与竞争的表现与工具。
据此,本文将分别从贸易失衡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地位之争、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重建、体制与制度矛盾以及大国博弈的经济基础五个层次对中美贸易摩擦动因及内涵进行讨论与探析。
一、中美经贸摩擦是两国贸易不平衡导致的贸易之争
中美经贸摩擦首先是两国贸易不平衡导致的贸易之争。中美两国贸易关系长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从两国贸易数据来看,这种失衡一直存在,且逐步上升。受到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外部环境推动,加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美国产业升级和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美兩国贸易规模明显增长。1999年中美货物贸易交易总额约为949亿美元,到2018年增长至6 598亿美元,20年间扩大了约7倍,目前中美贸易在中美两国各自贸易总额中比重为15%左右,中美两国互为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①但无论是中国数据统计口径还是美国数据统计口径,中美之间贸易失衡问题都明显存在,美国对中国始终呈现逆差,且贸易逆差额持续扩大。中美货物贸易差额从1999年的687亿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4 19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 25.5%。横向对比来看,虽然美国与其他国家也存在贸易失衡的问题,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尤为突出,2018年中美之间贸易逆差占到美国总逆差的约47%。②中美贸易失衡除了总量巨大以外,还表现为中美双方贸易商品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作为世界最大消费国,美国严重依赖中国进口产品;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生产国恰好满足了美国的消费需求。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最多的是机电、音像类产品,这类产品或者是生产环节中重要的仪器设备、中间品和零部件,或者是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家电等,而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则主要是大豆等农产品,以及航天航空、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美之间日渐扩大的贸易失衡确实给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美国贸易逆差的直接结果是经常项目长期赤字,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常项目结余开始长期转为逆差,到2006年逆差额达到8 059.6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5.8%,金融危机结束后,受到全球经济速度放缓和贸易萎缩影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有所下降,但占GDP比重仍在2.5%左右。③为了应对经常项目逆差,美国通过对外债务融资进行平衡,导致美国对外资产和对外债务差额不断扩大,成为世界最大净债务国,2018年美国净对外债务余额高达9.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6.4%。④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入不敷出的情况越发严重,极大地增加了持有美元资产的风险。由于互联网泡沫消失,美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当时在位的布什政府为提升消费和投资、扩大就业等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形成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在贸易赤字叠加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元的意愿大幅下降,出现外资流出的趋势[ 1 ],美国长期依靠借贷消费的经济结构出现较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