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十二五”开始,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发展新阶段,将在未来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工业化的方式也将由依靠增量投资的平推式工业化转向依靠技术进步的立体式工业化。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进入了信息化推动的技术升级阶段,表现出与信息化深入融合、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相互促进、与第三产业发展全面融合的趋势。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传统产业的政策重点由“整顿”转向“提升”。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技术基础,优化外部环境的同时形成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为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积极作用,还要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财政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结合。
[关键词]工业化后期;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51-07
在全球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际,中国的工业化也走完了中期阶段,正在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黄群慧,2012)。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环境下,以增加投资为主要手段的平推式工业化难以形成工业的根基和高地,以技术进步为内涵的立体式工业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工业发展新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工业的每个部门都要向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制高点,这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传统产业的作用和改造升级必要性
中国2002年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结构也出现较大变化,轻纺、食品、传统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传统产业作为完整工业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仍然是中国保障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方式转变情况下,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工业强国道路相适应,实施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一)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
保持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强化基础工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的保障对于一个经济大国非常重要。从各个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看,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经济大国各有优势产业,但均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国外整体转移某些行业(例如家电),但在国内仍然保持完整且强大的基础工业体系。后起的韩国(2011年全球GDP第15位)经济起步建立在出口导向模式上,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也不断加强对基础工业的投入,完善国家工业体系。可见,作为国家工业和经济基础的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仍具有重要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传统产业的重要地位更是不可替代。
首先,传统产业是国家工业、农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产品在人民群众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新兴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对上游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采购。表面上看,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在最终消费品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随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传统产业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是大幅提高的。缺少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支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限制。其次,传统产业是国防安全的保障。虽然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但全球无时无刻都在受到战争的困扰和威胁。中国周边的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均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必须作为强有力的国防作为保障。传统产业在国防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常规武器的制造者,也为新武器和新装备开发提供基础保障。最后,传统产业是基础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虽然新兴产业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的速度快于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始终是基础科学和基础工艺研发最活跃的部门,有很多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成功商业化的产品,其研发的根源其实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例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3D打印机、纳米材料、工业机器人成为最受关注的新产品新装备,其背后是以生产制造的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和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变革,而这些新技术无疑都以传统产业为支撑和基础:快速成型技术建立在传统材料技术、机床技术、焊接技术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是传统化工技术;生产系统的变革建立在传统生产设备的基础上。
(二)实施传统产业与升级的必要性
近些年,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历史问题和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不佳等新问题同时出现并加剧。在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阶段,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产业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其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盈利点。现代产业体系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现代化在产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现代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在产值规模上占GDP的比重将下降,由规模化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二是效率和效益提升的特征。在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工业整体,每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要得到大幅提升。这要求工业部门中传统产业通过改造和升级,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导入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是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改革开发以来30年的发展已经使中国由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变成开放的超级经济大国,构建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跃居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2012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力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实现工业强国不仅是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上的目标,更是发展模式和增长质量的目标。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比较,受发展时间和技术储备的影响,中国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升级的障碍更多,技术赶超的难度更大,为了实现“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传统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甚至要强于发展新兴产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