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培养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学问精深、思维创新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和机制。本文结合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实践,对如何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和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平台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建立更有效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机制,提高广大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期望,明确了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能根据一定目标,运用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创造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形或无形产品的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应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
一般而言,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学研究和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教学资源和研究设施充足等特点。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创办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以此来推动培养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学术成果,促进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研究型大学具备培养造就精英人才的优势和条件,有高水平的学科和师资、高质量的生源和较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良好的开放条件等等。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治学氛围、育人环境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陶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惟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研究型、多科型和开放型的科学技术大学,有着多年来形成的严谨、向上、刻苦的学风,在校研究生普遍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除了要进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知识和心理素质等外,还需要教育和训练宽松、务实、活泼的学术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硬件设施。学校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定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
根据教育部提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契机,学校提出了建设“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中心为试点,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在现有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大型开放创新实验基地,以创新实验为目标,以全过程开放为原则,鼓励研究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进行创新实验,带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创新的发展,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通过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配置,形成创新人才成才的的实验室体系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采取“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虚拟实验室”这三大模块构成的,各个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合成为统一的创新人才成才的实验室体系。实验中心是“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一个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承接基础性创新实验,主要着眼于各个层次的理论及技术创新。主题实验室面向某些具有前沿性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方向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主题实验室具有组织、参加国内外相关学科创新主题实验竞赛的功能,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广大研究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虚拟实验室是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与学校已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之间建立的虚拟实验平台。来中心申请实验项目的同学,如果他的项目非常尖端,完成项目所需设备非常昂贵,而中心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资助他,那么,中心就把他推荐给学校里的一些专业实验室,让他在那里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中心、主题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三大实验平台体系的建设,既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实验平台,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内部资源共享。
(三)打破传统,强化创新人才的主体意识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打破了传统教研室的封闭状态,传统的教研室都是一个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一些相关学科的项目研究,各院系之间不能进行实质上的交流。现在,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突破了传统的教研室模式,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资源合理配置、中心的项目多元化为各个学科间融合和学生间知识共享、取长补短创造了条件。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本着服务广大同学的理念,千方百计地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只要想法点子合理,有创新性、有可行性就可以来中心申请项目。可以个人也可以组队申请,参加中心组织的答辩,一旦通过答辩后就可以得到中心的资助和优质的实验服务。中心是面向全校同学开放的,来中心做实验的同学大部分是研究生,也有一部分本科生,还有校外的同学来中心进行项目。截至2006年底,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共立项289个项目,参加实验的人员涵盖了我校13个院系;项目研究方向与实验人员学科方向交叉的占到近1/8,在我校范围内跨学院组合的团队项目11项。中心成了同学们整合知识结构、鼓励自主探索研究的芳草园。
(四)促进交流,营造创新人才成才的学术氛围
一是举办专家学者报告会。以科技创新、思维创新为出发点,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的现状,以生动具体的科技案例和亲身经历,阐述怎样做到用科技原理、创新思维来指导科研工作,就如何成为创新型人才提出建议和要求。
二是举办科技、人文创新竞赛。中心定期举办“金点子”沙龙创新竞赛,“无主题创新设计大赛”、“微小型航行器”等制作竞赛,为研究生构建了一个相互竞争和交流的广阔平台。
三是“金点子”沙龙活动。“金点子”沙龙是中心的传统活动,旨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碰撞智慧火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达到启迪创新思维和学术交流、学科交融共进的目的。
(五)革新机制,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增设科技创新学分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学校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创新实验课“1学分制”的试点基地,在学生自立项目或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发掘其创新潜能,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自主研究,专家全程指导的双向互动机制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学能力和自主研发的能力,同时,中心还聘请学校各领域资深教授和知名专家,组成实验项目评审和指导专家组,对研究生创新实验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进行审核,加强对创新实验项目的指导力度,为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生答疑解难。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研究生研究能力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广开渠道,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为使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是关键。目前,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创新基金来源大致有两个渠道:一是学校行政拨款,这是基金的主要来源。二是研究生院设立的种子基金和博士创新基金。中心下一步还将拓展更多的渠道,如企业的冠名赞助、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等,吸引社会力量来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这些合作既支持了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和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愿望,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科技创新应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深入高校教育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使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只有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构建创新型启发式教育平台,我们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从创新环境入手,营造和谐融汇的创新人才成长氛围
要在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教育思想、学校精神、校风学风等观念层次上确立创新性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研究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把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精神的组成部分,为创新培养体系提供重要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努力形成重视创造性培养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之成为有利于创新的无形的巨大推动力量。
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开展校际和学科间交流。一方面将本学科的前沿课题让其它学科的研究者了解;另一方面将本学科需要借助其它学科共同探讨的问题提交给其它学科的探索者。各学科的研究者都可利用交流弥补自己的知识不足。
2.坚持学术自由。“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一种思想交流。你将拥有两种思想。”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最缺乏的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我们应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3.打造良好氛围,建立一个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尊重个性、支持原创、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4.开展创新竞赛活动。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活动、学术竞赛,活跃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增进学科之间相互了解和跟踪国际发展前沿,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
(二)从创新条件入手,形成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1.构建创新的物质条件
学校要提供进行创新研究的实验技术设备条件,如开放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基础的实验平台和重点、专业的实验平台。同时,要建立供师生自由参加、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的学术交流场所,创造一个供师生便捷获取科技前沿信息的信息环境。
2.更新教育模式。将发明创新类、科研创新类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要求,减少传教式教学,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或他们自由地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工程设计论文写作、科研实践等方面取得相应的学分才准予毕业。这样就可减轻学生在机械学习上的负担,促使研究生把精力从死读书本向发展能力方面迁移,实现其能力的大大提高。
3.提高实践能力。
要减少验证型的实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自我动手、动脑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机会,培育学生科学的批判精抻,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氧围,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从创新制度入手,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要从制度上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取得创新成果。为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重新修订人才评价标准,把创造性培养纳入教学培养和考核目标体系,并形成创新动力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1.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不论是高考升学的选拔标准,还是三好学生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教学评价制度,都要考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因素。一切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都应修改一切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都应及时补充,从而鼓励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制定各种奖励措施。
树立榜样的激励效应,创新各种激励机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鼓励创新的办法措施,比如设立学科竞争机构,建立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课外的科技活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都纳人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予以统筹考虑。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良好氛围,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和机制,需要我们大胆探索和实践,及时地总结经验,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责任编辑 庆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