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
关键词 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1-0010-15
根据《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专项研究课题的要求精神,本专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
(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对制造资源(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农业的原材料或工业的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是工业中除采掘业和公用事业之外的产业[1]。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2]。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3]。
(三)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
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我国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先于经济追赶”的目标,完善和发达的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红利”。以中国和美国比较为例: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是美国的3.3倍,总人力资本(指15~64岁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只有美国的38.8%;到197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超过了美国;到201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相当于美国的3.60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将是美国的3.85倍。见表1[4]。
计算数来源: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中国平均教育年限系作者计算,美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自Barro and Lee Dataset,http:///data/dataexp.htm.
(四)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全国二产大约有2.32亿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在这支产业大军中,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这支人才队伍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上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5],数量最为庞大,是形成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保障。根据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资料,2014年,机械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1800万人,技术技能人员约为980万人,占比为55%;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约为380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为2000万人,占比为52.6%;石油化工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约为850万人,其中技术技能人员约为380万人,占比为44.7%。
(五)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05年以来的近10年中,职业院校共培养了近8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6]。对制造行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那些进入制造业企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在技术员和操作工人岗位任职,在技术员岗位的约为70%,在操作岗位的约为75%[7]。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