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四川工业试试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12 0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工业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同时是四川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阵地。四川工业必须健全“企业是主体,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的创新体系,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关键词:四川 工业 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提出到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四川省作为我国中西部的重要省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任务。近年来,四川经济已实现了连续多年的较快增长,但从整体而言,四川工业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增长态势。因此,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是四川当前经济工作的“首位”因子。工业领域能否实现创新驱动直接关系到四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四川省工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四川工业应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的需要,是推动四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四川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1.从世界经验看,四川工业只有通过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下行和部分制造业撤离中国的压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时期,都通过深化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出台《创新25战略》、韩国颁布《国家研发事业总路线图》,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传统产业振兴;欧盟通过《创新行动计划》,德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制造业的品牌化。四川省在全球跨国生产体系分工中,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低廉的成本,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热门区域。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品牌,参与的多是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比较优势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产值虽高,但收益较低。四川工业要抓住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契机,通过创新驱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依靠品牌战略,增加四川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2.从中国国情看,四川工业只有有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跻身全国八强,西部第一。但面临经济结构调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期“三期叠加”的国家经济形势,以及前期经济基础的差异,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难度远远大于东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富民强国的历史要求。四川能否通过跨越式发展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羊,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才能提质增效,为推动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才能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物质基础。

3从省情看,四川工业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四川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大、吸纳劳动力较多,但工业总量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发展科技驱动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能耗总量高、产值单耗高、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弱化、土地资源不足、用电高峰期电力不足,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且总体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种类少、规模小、品位不高等诸等问题逐步凸显。四川提出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战略,其本质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工业的带动力。四川工业只有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管理者素质,实现产业从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模式向高质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集约式模式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四川省工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优势

1.四川极具创新驱动战略所需的雄厚的文化基础。四川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四川人民打破盆地意识,极具创新意识,是市场经济多项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

: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改革,率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意识将促进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2.四川具有实施创新驱动的雄厚的科技基础。四川是科技资源大省,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拥有了领先西部的创新资源和基础条件。作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四川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4所,两院院士59人次,科技活动人员31万人,科技人员总量居西部第一,形成了门类齐全、学科配套的科研开发体系。拥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43个,26家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批准的绵阳科技城以及成都、绵阳、自贡、乐山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达1374家,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农作物及畜禽育种、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3.四川工业创新格局不断优化,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具备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受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影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内外众多企业均把发展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产业西移、东资西进的趋势越发明显。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工业不断开创创新新格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量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四川省工业总量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专利申诘继续保持全国第八、西部第一。四川工业突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的各自优势,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战略。

三、四川省工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障碍

近年来,四川省优化工业领域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和东部先进省市相比,创新略显不足。

1.创新主体缺位。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从四川来看,工业创新主体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主要靠大型企业或央企带动,小企业或地方企业创新动力不足。2012年大型企业35.8%有R&D活动,中型企业为9.3%,小型企业3.3%,微型企业仅为0.7%。同时223家央企中32.7%开展了R&D活动;而地方企业仅4.8%有R&D活动。二是创新人才缺乏。缺乏高层次人才。我省5+2高端成长性产业技术人员缺乏,同时科技人力资源存在分配不均衡现象:企业科技人员缺乏、县乡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人才缺乏。

2.创新机制不灵活。市场决定创新是否成功,但目前我省工业创新机制欠灵活。

是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四川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许多在蓉技术都只能在沿海地区实现转化。二是四川工业技术重引进,轻消化。目前,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支出经费19.6亿元,消化吸收支出经费25亿元。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13,远低于日、韩等国1:5。2012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0.61%;而全国是1.16%,发达国家则在2%一3%左右。中小型企业资金不足,获得技术支持的途径尚未建立。我省的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占比超过半,企业投入比重仅为46%左右,甚至低于“十五”时期平均水平。

3.创新支撑不够。四川主要研发力量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力量相对较弱。分布在军工企业、中央在川科研院所和高校内的科技资源,由于体制和既有利益格局的影响,创新平台分散,很难有效整合在起,产学研合作机制未形成,成果转化率不高。四川具有军工科技开发的雄厚力量,但长期以来,军民自成体系,军工科技开发的雄厚实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民用的程度很低,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程度不高。

4.创新环境有待完善。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四川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四川省企业众多,但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不发达,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及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体发育不全,信息不灵,手段落后,与此相关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有关创新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场还不健全。

5.区域创新不平衡。四川经济乃至工业创新出现成都“枝独秀”现象。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四川,离不开强有力的引擎带动,更需要多个“高地”的崛起。除已纳入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成都市和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外,其他市州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滞后。成都、绵阳两市合计的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约占全省的2/3,R&D经费内部支出则超过全省的3/4;发展水平最高的成都市这两项指标分别是最低水平市州的671倍和2007倍。其中,成都市工业企业创新产出占全省的半数左右。

四、四川省工业领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措施

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命题,四川工业必须围绕“企业是主体,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坚持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战略任务,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构建全省创新驱动新机制。

1.培育创新主体。在创新链条中,企业既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四川工业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主要依靠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种力量,并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四川要进一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及在其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国有企业高管阶层自主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组织企业内部科研力量,参与科技攻关。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激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同时,在其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应加以引导、予以补贴。加紧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园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吸纳聚集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努力培育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新引擎。

2.培育市场机制。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轮工业革命浪潮,我省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积极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档深加工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拓展市场,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生产方式和结构调整的转变。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3.整合创新资源。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促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的创新合作,形成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密集区。采取聚焦重点策略,力争实现重大突破。推进成都市在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上,德阳绵阳市在装备制造业上,攀枝花、西昌等地在战略资源上的新技术的重大突破。深化军民融合。作为中国唯国家科技城,被誉为“西部硅谷”的绵阳,军民融合型企业已超过200家,产值突破1000亿元。应进步支持军工企业集团就地就近与地方联合创办企业,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转化,培育壮大军民结合、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军民结合的示范基地。加快各区域创新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开花的创新格局。鼓励攀枝花通过持续举办院士专家行活动借智借力打造钒钛产业,推动凉山州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三大科技洼地”;加强自贡、泸州通过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广安、达州市等市的川渝科技合作。

4.营造创新环境。文化创新是建立全面创新体系的精神引领和智慧支撑。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需要能够包容怪异和偏执,树立全局观和长远观,增强创新文化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法规,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版权战略、标准战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科技超市等服务平台,提供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担保、产品展销和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高平台利用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财税政策,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推荐访问:试试 驱动 战略 对策研究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