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产业转移是落实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已启动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编制工作。本文就山东工业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现阶段山东工业推进产业转移的意义、基本方向以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山东工业;产业转移;研究
推进产业转移,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由之路。加强对产业转移规律性的认识,主动运用好产业转移的发展战略,对山东工业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1、推进产业转移是现阶段山东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为实现其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将处于创新、成熟或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产品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凭借区位和人文优势,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先后承接了亚洲四小龙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韩以机械和电器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以IT生产制造环节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迅速走过了工业化的前、中期阶段,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随着产业大规模集聚和开发强度提高,我省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发展空间狭小,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趋于下降。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将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低端产业或适度控制,或适度向外转移发展,以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我省主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更好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衰退产业逐步对外转移,将其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优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亦可利用产业转入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带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迅速积累,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机会,有助于转入区域内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
2、推进山东工业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
推进产业转移必须通过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使生产要素在动态中处于最佳配置状态,亦使产业处于最佳赢利和发展状态,使生产力布局最优化。以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考量,由于出发点和期望目标不同,对产业转移的判断和摆布也不同。山东工业根据产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和综合支撑能力,可在五个层面推进产业转移,即: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省域内选择性产业转移、有限度发展传统产业、向省区外转出部分产能、逐步退出资源环境无保障产业。
2.1 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
我省产业布局上存在着同构、同质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急需引进先进产业,打造产业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经济区,形成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因此,在国际分工格局多变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山东承接产业转移,要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自身产业调整的需求与国际产业调整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产业接纳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建立不同的产业承接方式与区域发展战略,承接好世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发展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承接产业转移应注重区域内优良要素的强势聚集,创建产业升级的机制和内生动力。山东应以五大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发展规划为依托,发挥自身区位和产业优势,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海洋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重点承接国际先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化工产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能源矿产业,壮大蓝色经济规模,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海洋经济聚集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等优势,重点承接石油装备、纺织装备、通用飞机及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技术产业,激光电子产品、网络通信产品、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信息产业,热超导材料、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新型油田化学品、盐化工等精深加工重化工业,高档家纺服装等轻纺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等高效生态工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保护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三市为依托,按照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度提高技术含量、节能减排、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等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龙头项目,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设立高端产业加工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重点承接信息家电、数字化装备、集成电路与软件、光电子与光伏、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优势高分子材料及制品、中高档汽车配套产品及技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装备、数控机床、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挥济南省会城市核心带动作用,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济南重点承接汽车、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淄博重点承接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泵类、石油化工等产业;聊城重点承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泰安重点承接无机非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等产业;莱芜重点承接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新材料等产业;德州重点承接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生物产业和体育用品等特色高技术产业。
鲁南经济带。根据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当地已有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互补和衔接,力求差异化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充分发挥港口资源、自然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为突破口,主动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承接食品及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及煤化工、精品钢铁、机械制造、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促进鲁南经济带实现跨越式发展。
2.2 省域内选择性产业转移
省内各地经济发育程度不同,产业构成及层次不同,因而存在着产业转移空间。近年来,东部地区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和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传统扩张模式已经出现了产出效率边际递减效应,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已成为资本要素的必然要求。同时,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但基础薄弱,发育不充分,迫切需要引进先进或比较先进产业。东部的一些产业目前符合西部发展的需要,可将部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省内西移,以腾出空间发展与高新科技、现代服务业相关联的国际产业和资本,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西部地区借助资本、技术、信息和产业链节点,在产业薄弱地方通过承接和吸纳东部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借助东部的高新技术资源,改造已有传统产业并努力发展新兴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省区内产业转移比较成熟的有六大类:一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五金、塑料制品、制鞋、包装等;二是资源型产业,如建材、家具、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如机械制造、IT 产品制造、家电制造等;四是对农业依赖性强的产业,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五是对矿产资源依赖性强的产业,如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六是在转入地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或者生产基地,如生物医药产业等。
2.3 有限度发展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保障性产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不能没有传统产业。所谓有限度发展,就是考虑到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在适度产能下发展,引导企业从追求实物量增加转到追求价值量增长上来。即,在保持一定的实物量消耗的基础上,依靠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现代服务增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对于传统产业,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传统日用消费品产业,则按照市场需求去自发调节,不作为政府引导发展的产业。
有限度发展的传统产业主要有:一是资源能源类产业,主要包括石油、煤炭、钢铁、水泥、电力、有色金属、黄金、玻璃、造纸、盐业、非金属矿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省区内控制生产能力和产出总量,发展深加工产业。二是维持最基本的居民生活和社会运作需求产品生产的产业,如生活必需的食品、用品和建材、装修装饰用品,以及能满足就业需求的产业等。三是能够创造社会效益和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产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纺织、轻工等加工行业。四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技艺精湛、品种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如淄博陶瓷、文登刺绣、临沭草柳编、龙山黑陶、德州扒鸡等。这类传统特色产业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有些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成为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也需要作为文化产业发展。
2.4 向省区外转出部分产能
随着省区内能源、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一批急需扩张的企业,需要适度向外发展,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向省区外转出的产业主要分四类。一是资源导向型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采掘业、造纸、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掘业向煤炭储量高的内蒙、新疆、山西、陕西等省转移,造纸向林业资源丰富的云南、四川等省转移,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和畜牧业发达的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省转移,水泥向水泥灰岩储量丰富的陕西、安徽和广西等省转移,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企业向玻璃硅质原料储量丰富的吉林、云南和福建等省转移,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向铁矿储量丰富的辽宁、河北和四川等省转移,既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主要包括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这些产业应该与安徽、河南、四川、江西等省份进行资源整合,以谋求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市场导向型产业,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类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需求量,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接触是其进行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如化肥、农药等行业应向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农业大省转移。四是产业基础导向型产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大类产业,可向一些基础较好的老工业基地转移,比如东北、西南、西北老工业基地。
同时,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打破国际贸易壁垒,有效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获取国外的市场和资源,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带动有关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是能源资源类产业,如木材、木浆、天然橡胶、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炭、石油、黄金、海洋渔业等重要资源,应逐步在境外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基地。二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产业,如高耗能的钢铁、炼油、电解铝、建材、皮革等产业。三是劳动密集性产业,该类产品出口规模较大、受贸易摩擦冲击严重,如纺织、服装等轻工产业。四是省区内产能较大的优势产业,如电子、家电、造纸、冶金、食品加工、石化、农机等产业,相对发展中国家仍有比较优势。
2.5 逐步退出资源环境无保障产业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当资源供应和运输无法维系产业扩张,生产要素配置成本过高,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将使劣势产业在区域内退出市场。劣势产业并非不符合国家政策产业,退出市场的原因不是技术装备问题,而是产业经营成本过高,企业无利可图,如不退出将连累其他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从总体上看,除煤炭、黄金之外,各种矿产资源相对稀少,有不少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应逐步退出的产业有:省内资源枯竭的矿业,主要依赖外来大量资源的加工业,能源高消耗产业,治理排放成本高的产业,重金属冶炼加工业,逐渐失去市场的传统产业。
3、推进产业转移的整体把握
推进产业转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优势互补”的方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选择性承接,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效化转型,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宏观把握上: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文明。把资源和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中,使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上,与环境保护、资源长期享用相统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推动。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产业转移的有序实施。三是坚持结合当地实际,推进产业转移升级。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产业转移的核心,确定适合当地的产业升级目标,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驱动机制,聚集高端人才,掌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在转移中提升,在承接中发展,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四是坚持动态优化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根据各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等情况,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区域之间的产业同质竞争。坚持紧凑布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转移园为主要载体,形成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五是坚持道德诚信理念,维护各方利益共赢。双方共同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产业,有增值发展空间的产业,通过科学承接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移,严禁损害民族利益的产业转移,严禁落后生产能力转移,严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转移。六是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机制。破除阻碍产业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导向,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区域合作,突出特色,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布局合理、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体系。
4、推进工业产业转移的运作措施
4.1 加强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省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尽快制定全省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和错位发展,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依照国家产业政策,明确产业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划定产业准入门槛。
4.2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开发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制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科技资源扶持高技术产业,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对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4.3 实行产业向园区聚集发展。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构建产业聚集平台,形成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按照“布局合理、产业聚集、企业集群、主业突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效益较高、用地节约”的原则,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4.4 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扶持现有的各类大专院校,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适应企业需求的专科学院,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尽快造就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采取联合办学、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大批高层次技术人才,重构人才比较优势,为吸纳高技术产业辐射和转移夯实基础。推进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吸引国内外人才来山东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
4.5 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加快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省际通道建设,为产业转移的物质、人员流动提供方便的渠道。加强政务环境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规范市场和法制环境,依法对侵权、假冒伪劣、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逃废债务、诈骗勒索等行为进行处罚,制定和完善与规则及国际通行惯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4.6 建立有利于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健全相应配套制度,提高服务效率。加快构建省级层面推进产业转移的工作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项目联动,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推进产业转移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1〕49号),2011.1.7.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9〕3027号),2009.12.2.
[3]《山东省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鲁经信改字〔2011〕237号),2011.5.10.
[4] 陈冬梅.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 李晓鹏.山东优势产业境外转移的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