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俄罗斯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分析

时间:2022-12-12 09:1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俄罗斯在叶利钦执政8年的转型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后来,俄罗斯经济又先后受1998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这使俄罗斯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问题上,把经济安全放在国家安全保障的首位,并把经济安全与经济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构成对俄罗斯经济安全威胁的因素甚多,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以下四个主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是落后的、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三是腐败已是影响俄罗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四是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困难甚多,如果国家经济现代化难以取得进展,影响俄经济安全的很多因素难以消除。

关键词:俄罗斯;威胁经济安全因素;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5833(201)0300011

作者简介: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07)

从传统意义上讲,国家安全一般主要指国防安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对俄罗斯来讲显得尤为突出。

1992年1月2日叶利钦推行“休克疗法”激进式经济体制转型,在他8年执政时期并没有使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反而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为此,叶利钦在辞职讲话中说:“我苦思该采取何种举措来确保国人生活得安逸,哪怕是改善一些。在总统任期内,我再没有比这重要的施政目标了。”①

从1992—1999年的8年中,俄罗斯经济除了1997年和1999年分别长09%和5%外,其他6年都是负增长,GDP累计下降0%。

由于上述情况,俄国学者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开始多了起来。1998年出版了由俄科学院院士、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委员BK先恰戈夫主编的《经济安全——生产·财政·银行》一书,该书从广泛的经济领域分析了俄罗斯经济安全问题。2000年莫斯科《人的真理》出版社出版了《21世俄罗斯安全》一书。上述论著主要根据叶利钦执政时期出现的严重经济转型危机情势,对俄罗斯经济安全问题从多视角进行分析。在俄罗斯经济先后受1998年与2008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的影响下,这使俄罗斯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问题上,更把经济安全放在国家安全保障的首位。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把经济安全与经济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2009年俄罗斯《财政与信贷》出版社出版了彼得拉科夫院士主编的《俄罗斯现代化与经济安全》一书(共二卷)。构成对俄罗斯经济安全威胁的因素甚多,本文仅就四个主要问题加以分析。

一、 落后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二战期间除外),经济一直以较高速度增长,这是靠不断地大量投入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的,走的是粗放发展道路,这是一种消耗型经济。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随着这种经济体制模式的功效日益衰退,苏联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递减,即由高速、低速、停滞到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

苏联经济难以保持持续增长,并最后出现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后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改变。苏联认识到,在不少产品数量超过美国之后,要想争取优势,必须通过科技进步,由过去的数量赶超转向质量赶超。而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方针。苏联为了转向集约化曾提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速科技进步。苏联提出,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的战略方向,应看作是推动生产集约化的主要因素。具体措施有:发展“科学与生产密切联系的一体化”②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01—02、03页。,实行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和生产的价格政策,加强科技进步的物质刺激,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等。(2)调整投资政策,把投资重点从新建企业为主转向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速技术设备的更新,提高陈旧设备报废率等。(3)调整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主要是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部门,调整和改进能源需求结构等。()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加速智力开发。为此,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增加教育和科研经费拨款,加速科技干部与管理干部的培训等。(5)改革经济体制,使其符合集约化方针的要求。

20世纪 70年代初推行的集约化方针,并没有取得成效。苏联一直到1991年底解体,仍是粗放型经济,经济效益没有提高。如基金产值率继续下降,每卢布生产性固定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从1970年的55戈比下降到1990年的28戈比。集约化因素在扩大再生产中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日趋下降。在苏联扩大再生产的增长额中3/是依赖于粗放因素得到的。经济增长方式未能转变,不只制约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并且也为以后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成为苏联发生剧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苏联转向集约化难以取得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与经济集约化发展相互关系为例作些分析。苏联长期把加速科技进步视为推行集约化方针最重要的措施。然而,苏联拥有的巨大科技潜力难以在经济转向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长期以来,只有1/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到应用,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12年之久。形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体制对科技进步的阻碍作用,苏联学者认为,传统体制在科技进步道路上制造着一种独特的“反促进因素”②,这突出反映在企业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苏联长期坚持指令性计划制度,企业的任务是竭尽全力去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指标。总产值指标是对企业工作评价和奖励的中心指标,这是企业对采用新技术顾虑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需要改装设备,改变工艺过程,重新培训技术人员和工人,等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来的生产节奏,并在一段时间里往往会导致产量下降,最后完不成生产计划和利润计划,从而使企业收入减少,最终影响经济刺激基金。这样,企业领导人只愿意“稳稳当当”地进行生产,不想冒采用新技术的风险。这就是说,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促使企业的活动只局限于追求短期内获得最多的产量,而阻碍生产的革新过程。

推荐访问:俄罗斯 主要因素 威胁 分析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