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西夏铜火铳:我国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时间:2022-12-12 09: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火铳,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初见于宋元之交,是明代大量使用的重要火器。现代的枪炮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现代枪炮的“祖先”。

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属管形火铳最早出现在元代,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的形体粗壮的铜火铳(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底径7.7厘米,重6.94公斤),曾被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铳实物。上世纪80年代后,在西夏故地的甘肃武威和宁夏银川,先后发现西夏铜火铳,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挑战。这两种金属管形火器,从考古学共出文物的关系上,已证明是西夏后期之物。拙文将从我国火器发展趋势上进一步论证西夏后期产生这种火器的可能性,它将改变元代才有金属管形火器的说法。

西夏铜火铳的发现

1980年5月,甘肃武威针织厂出土一批窖藏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一尊保存完好的铜火铳,在药室内尚存直径0.9厘米的铁弹丸1枚,黑火药0.1公斤,表明它是实用兵器。火铳长100厘米,内径12厘米,重108.5公斤,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呈直筒状,长46.8厘米,膛体铸加固箍;药室呈椭圆形,上有0.2厘米的引火线小孔;尾銎中空,呈喇叭状,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方形拴口,用以固定铳体。与火铳共出的文物还有铜器和瓷器等。经发掘者党寿山先生研究,认为与火铳共出瓷器,“多与武威塔儿湾出土瓷器相同或类似”,而塔儿湾瓷器上又有西夏神宗“光定四年(1214年)”题款,因此判定针织厂窖藏时代应为西夏晚期,故称“西夏铜火炮”(党寿山:《武威文物述略》,2001年)。

2002年秋,宁夏一文物爱好者,收集到一件锈迹斑驳、铸缝显突的青铜管状火器,药室内尚有残余火药,表明也是一件实用武器。据说,1997年出土于银川市宾馆附近。经比较,它与武威西夏铜火炮形状基本一致,也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组成,只是形体较小。经测:全长24厘米,管壁厚达0.8厘米,重1.5公斤。前膛呈直筒状,长13厘米,内径2.2厘米,管口和靠近药室处各铸有一道凸起的加固箍;药室呈椭圆形,长5厘米,直径4.6厘米,前后各铸一道凸起的加固箍,药室上应有引线火门,现已锈蚀不清;尾銎中空,呈喇叭状,长6厘米,尾端口径4厘米。从其长度、重量判断,应属手铳。与火铳共出的文物,北宋钱不少,西夏钱有“天盛元宝”、“皇建元宝”,以及具有西夏特点的高足白瓷碗底,黑釉和白釉剔刻花残片等,估计是西夏晚期的一处窖藏。

最初的金属管形火器,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也没有枪与铳、炮的区分。在有关文献中,多铳、炮不分,反映了这种武器在初始阶段名称的混乱。明代尚有人说:“近世以火药实铜铁器中,亦谓之炮,又谓之铳。”(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一二二)在《明史·兵志》中,第一次将“火器”作了专门记述,认为神机炮“大者发(射)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神机炮是一种管形火器,后来小的发展成为枪,大的发展成为炮。按此说法,上述西夏铜火铳,银川者较小,当然属铳之列,亦可称为铜手铳;武威者其重量大于银川者数十倍,如无车载,行军搬运、战中使用皆有不便,但其器形与银川者又完全一样,故称铳、称炮,似皆可以。

这两种西夏火铳,与至顺元火铳一样,皆为铜铸。但与元铳比,显示了更多的原始性,如结构简单,制作粗放,铳体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未经修饰的范缝等。这也证明它是比元火铳更为古老的火器,因而至顺元火铳拥有的“世界最早”,似乎也应让位于西夏铳。还需强调指出,与西夏铳随出的铁弹丸、火药,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火药和用火药发射的弹丸实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西夏铳与元铳一样,是古代用火药发射铁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铳尾中空,似可安装木柄,以便手持。西夏铳大小悬殊,使用方法也当不同。银川铳与原始的土枪相似,可手持使用。发射时,从前膛依次装入火药及有杀伤力的铁砂、碎石、弹丸等,通过点燃火线,引发火药爆发,从而将铁砂等物射出,以击杀目标。武威炮体形过大,难以手持移动使用,与今现代大炮相似,只能固定使用。其炮尾对称的方形拴口,可以固定炮身,而其前膛似应有支架或其他物体架高,方可发射。

火药与火器

我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一般说可分为三个时代,即冷兵器时代、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火器时代。北宋以前,为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开始,以火药的发明及火器的创制、使用为标志,我国兵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新时代。这一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鸦片战争时期,长约900年(960~186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洋枪、洋炮、船舰的使用,我国进入了火器时代。

我国古代战争,主要使用的是冷兵器。冷兵器是指不需要借助火药而与敌人格斗的战械,主要用于近距离白刃格斗或用弓箭互射杀伤敌方。在冷兵器中也有与火有关的武器,如“火箭” 、“火球”、 “火车”等。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火战,其主要材料是柴草、油脂、松香、硫磺、焰硝之类易燃物质,与火药无关。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生产密切相连。没有火药,就没有火器。

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在古代,硝石、硫磺都是能治疗疮癣和瘟疫的药,而它的本性是触火即燃,故称火药。火器,泛指以火药为能源的武器,用以杀伤敌人和破坏敌方军事设施。其原理是:硝酸钾是氧化剂,加热时释放出氧气。硫和炭容易被氧化,是常见的还原剂。这种混合物燃烧起来相当激烈,氧化还原反应猛烈进行,放射出高热和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突然膨胀可以增加到几千倍,从而引发爆炸。中国宋代以来的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和现代的枪、炮、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等,都是以火药为动力击发的。以火药为能源的火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其杀伤力和破坏力逐渐提高,威力愈来愈大,对战争的规模和战争的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火器的出现和使用,是兵器和军事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火药的产生,是与古代的方士为着寻求所谓长生不老的“仙药”,进行持久不懈的炼丹试验联系在一起的。方士们没有炼出什么可以成仙的灵丹妙药,却炼出了可以用于军事的火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木炭、硫磺、硝石已为人所知;西汉《神农本草经》,就将硫磺、硝石列为重要药材,用于治病;隋末唐初,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火药的成分,用硝石、硫磺各二两,研成粉末,再加入三个炭化了的皂角,放在一起烧炼,被称为“伏火法”;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真元妙道要略》载:硝石二两、硫磺二两、马兜铃(含碳素)三钱半,放在一起烧炼,称“伏火矾法”。上述两种配方,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九国志》载有唐哀宗天初(904年),郑攻豫章(南昌),用“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一事。有的学者认为,“飞火”是把火药制成火球用箭发射出去引起燃烧的战具,认为此次战争是应用火药兵器最早的战例。但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九国志》文字记述过于简略,很难肯定“飞火”一定是火药兵器。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难决雌雄,但把唐末五代看成尝试把火药用于战争的萌芽阶段,应是大致无误的。

我国火药和火器的生产,大约在北宋前期就开始了,由于宋夏、宋辽、宋金战争不断,更刺激了军事工业的发展。据宋代零星资料,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神卫水师队长唐福献火箭、火球、火蒺藜;冀州团练使石普,能为火球、火箭,真宗将他招来,当众作了表演;咸平五年(1002年),知宁化军刘永锡向朝廷献所制火炮,真宗命“沿边造之以充用”,等等。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曾公亮等所著《武经总要》综述当时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鸡、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十余种,并记述了这些火器中火药的配方。这些火器虽多为燃烧性火器,但毕竟是用火药组装起来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有的学者认为,《武经总要》中记载的三个火药配方,是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它是火药发明和使用火药武器的惟一标志。顺便一提,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宋初零星火器,是指传统油脂性火器,而非火药火器。笔者认为,如果是传统油脂性火器,还有什么必要献给皇帝,并作为大事记载下来!若没有数十年火药火器零星的生产和使用,何来《武经总要》中那么多的火药火器!

宋朝军事工业相当庞大,除继续生产传统的冷兵器外,火药和火药武器的生产,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到宋神宗时,设置军器监,总管京师(今河南开封)及地方诸州军器的生产。宋徽宗时,王得臣所著《麈史》,记载了当时军器生产的机构和生产的状况:在军器监设有“广备攻城作”,这里规模宏大,分工精细,下分火药作(生产火药的车间)、青窖作、猛火油(石油)作、金作、火作(生产火箭、火炮、火蒺藜等)、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窑子作等11个作坊。我们注意到:在诸作中,以火药作居首位,反映了火药在当时军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有的史料还记载:“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清楚地表明那时火药武器的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

宋代火药火器,主要用在三个方面:作燃烧剂,制燃烧性火器;作爆炸物,制爆炸性火器;作发射药,制成管形火器。北宋时仅有燃烧性火器,南宋时进一步创制了金属爆炸性火器和原始的射击性管形火器。

燃烧性火器,是最早使用的火药火器,它是在冷兵器“火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名称,仍然是火箭、火枪、火球等,无非是用火药取代油脂等。火药与油脂不同,必须加以封固,一般用旧纸、麻布包裹,外敷油脂、沥青等,然后装上引信,即可使用。

火箭,是将火球缚在靠近箭镞的箭杆上,使用时射向目标,以引起燃烧。宋神宗元丰六年、七年(1083年、1084年),宋夏兰州之战,宋军曾用过火箭、火炮等。宋军获胜后,宋神宗诏示要“督责守将无怠防虞。仍颁弓箭、火炮之类百万有余,以备御贼(西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军驻屯胶州湾陈家岛,准备渡海直攻临安,宋将李宝率水军北上,与山东义军配合,用火攻一举歼灭金军舰队。《宋史·李宝传》对这次战役有详细描述:金军“帆皆油缬,弥亘数里,风浪卷聚一隅,窘束无复行次。宝极命火箭环射,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这是首次将火药兵器用于海战,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火枪,是将筒状火药包缚在长枪枪头上,与敌人交锋时,先喷射火焰烧灼敌人,再用枪刺杀。南宋时使用的梨花枪,便是这种火枪的一种。金人仿制并改进了这种火枪,并正式武装部队,在抵抗蒙古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等战役中多次使用。《金史》卷一一六记述了其制作工艺:“以勒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以炭、铁渣、磁末、硫磺、砒霜之属,以绳系枪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火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火药中加铁渣、磁末等,随着焰火的喷发、燃烧,显著地提高了枪的杀伤力。

火球,如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用火药、瓷片和竹子裹制而成,燃放时发出霹雳般的响声)、烟球、毒药烟球等,除能燃烧外,有的有毒,有的能产生烟幕等,用抛石机抛向敌方,起到燃烧、杀伤、施毒、烟幕等不同作用。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怀州(今河南沁阳)和围攻汴京的战役,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兵围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和天兴三年攻打蔡州的战役等,都使用了这类火器。南宋时用于守城的西瓜炮,也属这类火器,外壳用20层旧纸和两层麻布包裹,内装小蒺藜一二百枚,带有细毛钩的火老鼠五六十只,顶上安装4个引信。用时点燃引信抛落敌群中,纸壳爆裂,蒺藜、火鼠遍地散布,起到烧灼、杀伤和妨碍敌方人马行进的作用。

爆炸性火器,是原始的炸弹,它是内装火药、用器械抛向对方、使炸弹碎片飞散、从而杀伤敌人的战械。其弹体,最早是纸弹、陶弹等,最后发展到铁弹。还有在地下爆炸的地雷和水中爆炸的水雷等。宋钦宗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的采石矶之战,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的襄阳之战,宋军都曾用霹雳炮打退金兵。统治北方的金国,也极力发展此种火器。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太原人铁李,造内装火药的陶质“火罐炮”。13世纪初,金人在陶罐炮的基础上,发明了铁制外壳内装火药的震天雷,宋人称其为“铁火炮”。是用铸铁铸成葫芦形、圆形、合碗形等不同形状的铁罐,身粗口小,内盛火药。火药发作,铁罐炸碎飞散,杀伤敌人,炸毁目标。因声音巨大,称为震天雷。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兵围攻蕲州(今湖北蕲春)时,大量使用震天雷。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兵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兵攻打金南京的战争,金兵都使用震天雷。《金史》卷一一三载,蒙古兵攻打金南京时,用牛皮作成洞子,兵士伏在里面到城下掘城,城上的矢石打不破这种“洞子”,金兵就用铁绳悬震天雷沿城墙吊到被掘的地方,把攻城的士兵和牛皮洞子炸得粉碎。

这里重点谈管形火器。管形火器,是以管状发射器,内装火药、铁弹等物,对准目标,由引信击发以杀伤敌人的器械。其质地,最早为竹筒,后改进为金属。现代枪、炮等武器,都是在管形火器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在军事和武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武器的发展,主要在管形火器上。

管形火器的资料甚少。最早的管形火器,不是见于文献,而是在敦煌的一幅降魔变绢画上。该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前降魔的故事。画面众多恶魔中,有一头顶生有三条毒蛇头的恶魔,他赤身裸体,只穿一条犊鼻(短裤的一种),双手持一种形态奇特的喷火兵器:器体筒状,前端作展口状,筒体束有几道箍,筒后安有较细的柄。恶魔右手持器,左手握柄,从筒口喷出熊熊烈火。此画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最早为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发现,他认为这是一支火枪,其年代约为950年,正当北宋建国前不久。

汤《德安守御录》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带兵镇守德安(今湖北安陆),以御金军。他们“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用两人共持一条,准备天桥近城,于战棚上下使用”。也即用巨竹装火药,临阵交锋时点着,用来烧灼敌人。这种“竹竿火枪”,被认为是管形火器的始祖。

以上两种管形火器,不能远程发射,它与前述的燃烧性火枪相类,严格说仍是一种喷火燃烧器。但它与缚在长枪枪头的筒状火药包的火枪不同,火药等是从管内发出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一种介于燃烧性火器和管形火器中间的一种火器,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管形火器。在这种火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可以发射的完整的管形火器。

南宋时的突火枪,便是一种完整的管形火器。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在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创制了突火枪。它是用巨竹装上火药,安上“子窠”(可能是瓷片、石子、铁砂之类的东西),用引线点着药后,产生很大的气压,将子窠发出,并产生很大的声音。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因为突火枪用竹筒制作,故又称“突火筒”。但筒为竹制,很容易烧焦,以后逐步改用金属,并出现了一个从“金”字傍的新字来称呼它,这就是“铳”字的来源。

突火枪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远程发射。燃烧性火器也可远程发射,但其所用抛石机,由于木杆摇晃,准确度很差。而管形火器由于膛管对弹头的约束力,造就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管内弹道,从而大大增加了弹头飞行轨迹的稳定性,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这在兵器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为近代枪炮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是近代枪炮的前身。

西夏铜火铳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上面,我们在深广的背景上,论述了冷兵器和火器、火药火器在宋代的生产和应用情况。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宋金时代,已经将火药使用于武器的生产和军事的应用。有些与西夏有关的战争中也使用了火药兵器。如1083年宋夏兰州之战,宋军使用了燃烧性的火箭、火炮,取得胜利。绘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绘有管形喷火器的降魔变敦煌绢画,似乎说明在西北地区已有这种火器:11~13世纪的两个世纪中,敦煌在西夏疆域之内,不可能不受此影响。

二是原始的管形火器,在10~12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尽管它是竹子的,但由竹制变成金属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应该说,宋夏金时代,火器的使用还在初期阶段,火器的价值还未为人们普遍认识,留下的文献不多。但我要说明的是,西夏作为一个军事大国,在与宋金的战争中,对当时尖端兵器的应用,不会不予关注。西夏的铜火铳,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中脱颖而出的。西夏手工业发达,金属冶炼与铸造技术在当时也较为先进。敦煌绢画上的管形喷火器,说明五代末就有原始管形火器出现,从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经历了近3个世纪摸索,创制出金属管形火器,是完全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武威和银川的西夏火铳,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对研究古代军事史和兵器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推荐访问:火器 西夏 最早 我国 金属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