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吹枪运动进行了论证研究,有助于对吹枪运动的文化研究,并推动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开辟跨境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吹枪运动 云南省 跨境民族传统体育
一、吹枪运动介绍
吹枪运动广泛流行于地处中越边境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白苗支系聚居区,特别是董干镇的马林一带。吹枪运动在苗语里叫盏炮,其历史渊源与当地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体育志》、《麻栗坡县地方志》、《麻栗坡县体育志》、《麻栗坡县民族志》等均有记载。
据当地传说,数百年前,马林地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麻雀、老鼠等经常来糟蹋庄稼。一个叫罗咩平的贵州苗族人由于战乱,率家人迁入此处,因为当时该地人烟稀少,没有御害工具,鸟害横行,糟蹋罗咩平家辛辛苦苦栽种的庄稼,使得罗咩平一家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罗咩平想尽一切办法,都难以消除鸟害。一天晚上,他在焦急中逐渐进入梦乡,在梦中他看到一根长管,从管口飞出一物,击中小鸟。第二天醒来,昨日的梦境历历在目,于是罗咩平带领家人到山中寻找梦中的长管,历时几天几夜,但无法找到梦境中的长管。就在将要放弃时,他见到了一种草本植物“一通花”,他想能否用花的杆代替长管。他截下通花杆,但不知如何使用。在休息的过程中,他见家人抽旱烟,并将烟渣通过烟杆顺势吹出。罗咩平得到启示,抬头见休息的地方有一种叫红果的植物种子,他摘下一粒放入通花杆,憋足气用力吹出,效果很好,他大喜,于是制作了很多支带回家,并取名为盏炮。但在以后的使用中,由于通花杆内不光滑和各种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对付鸟类效果不佳,他在生活中不断地摸索出用泥揉成圆丸代替植物的种子,用薄竹节代替通花杆,这样改进后射击效果相当准确,打死了前来糟蹋庄稼的鸟类。吹枪运动就这样在这一带的苗族聚居区传开。后来,有人在竹管下加了一根木料枪套作装饰,吹枪运动便以此一直流传至今。数百年来,中越边境一线的苗族同胞一直用这种古老的武器来守护庄稼,用其打鸟、打老鼠、打马蜂等。现今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麻栗堡的黑洞、大园子、水井湾、凹塘、田湾、上弄等村寨,以及越南共和国董奔、龙坪、铳杆等地。在每年的农历初二至初十董干镇举行花山节时,当地的各族同胞都要进行吹枪运动比赛,场面十分热闹。
二、吹枪运动的发展
吹枪运动历经数百年发展,于1988年由麻栗坡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麻栗坡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挖掘整理,在文山州正式推出吹枪运动项目,每年麻栗坡县的花山节村委会都组织村民举行吹枪运动比赛。吹枪运动1990年开始在全州推广,同年作为表演项目首次在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场上亮相。1992年,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吹枪运动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1993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办国际三七节,吹枪运动作为表演项目登台,受到中外来宾的好评。1997年,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在昆明海更训练基地组织了第一届全省吹枪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主要是在全省推广吹枪运动,学习吹枪运动规则。1998年,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文山举行,吹枪运动正式列入云南省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拟定了吹枪运动竞赛规则。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吹枪运动被列入表演项目,第一次亮相京城,首次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200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届州民运会上设置了吹枪运动项目比赛。2002年,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举行,吹枪运动成为比赛项目。2003年,吹枪运动项目被列为云南参加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再次登上了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技场。2005年,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在昭通组织了第二届全省吹枪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主要是推广新的吹枪运动器材,学习新规则。2005年昭通市举办了首届民运会,并设置了吹枪运动项目。2006年,云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昭通市举行,吹枪运动成为比赛项目,并拟定了新的吹枪运动规则。2003年9月,文山州和麻栗坡县两级政府作出决定,将麻栗坡县董干中学作为吹枪运动训练基地,这是云南省也是全国首家吹枪运动训练基地。由州县两级政府拨出训练经费选拔一批身体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较高的正在马林、马崩、麻栗堡等地上学的学生作为队员开展日常训练。如今云南省的每个地区代表队都设有吹枪运动队,并有序地开展吹枪运动的训练。
三、吹枪运动的历史研究
吹枪运动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一带的苗族同胞创造,并流传至今。据文献记载,当地的苗族是边缘化进程中的一支苗族支系Hmong人族群,他们自称为Hmong人。所谓Hmong人,就是自称为“Hmong”的族群,包括自称音近于Hmong,并且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易于通过自称和语言确立相互认同的群体。
苗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族群,苗族的先民曾经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参与了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创造。汉唐以后,汉族逐渐庞大,原来与汉族先民杂居相处的许多族群经历了两个方向的演变,一方面是与华夏后裔相互涵化,共同形成汉族这个群体,或者是大规模地融入汉族之中,另一方面是在汉族成为中国核心族群的同时,逐渐地边缘化、少数族群化。今天的苗族,既是中国历史上族群互动的产物,又是两千年来中国族群关系发展方向边缘化、少数族群化缔造的一个群体。在国家政治关系中,三苗时代,苗族先民是与尧舜部落同时存在、南北对峙的重要力量。当时江淮地区是三苗主要的活动地域。到了秦汉魏晋时期,苗族先民与中原汉族势力交接地带在两湖地区,包括现今湖北江汉流域。10世纪以后苗族人完全退出了江汉流域,转到了湖南省西部边缘和贵州地区。到清朝雍正年间,苗族(Hmu)最大的聚居区——黔东南被辟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理区域(当时号称“新疆六厅”)的时候,另一支系的苗族人Hmong人已经迁入云南东南部,甚至已经进入越南、老挝境内。苗族从中原、江淮渡河南下入湖广,溯江而上向西迁。在明末清初时期,Hmong人迁入中越边境地区。继后不久,他们又迁入越南、老挝、泰国、缅甸。Hmong人从一个中国内地族群,历经千年迁徒、演变而形成为一个跨境族群(主要指生活在两国边境的族群)、一个跨居中国与中南半岛之间五个国家的跨界族群(主要指生活在同个区域的多个不同国家的族群),到了20世纪70年代,Hmong人又以战争难民的身份大批地迁入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法属圭亚那等欧洲、美洲、澳洲国家,从而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分布的跨国族群(主要指生活在多个不同区域和多个不同国家的族群)。
云南省文山州苗族自称“Hmong”,他们的先民不喜欢被称为“苗”、“苗子”、“苗族”。越南原来也称他们为“苗族”,1979年开始,越南决定以他们的自称“Hmong”为国家正式认定的族称(汉语有人译为“赫蒙”)。在中国,由于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比较得到他们的欢迎,他们于是逐渐接受了“苗族”这个称呼。尽管国外的Hmong人表示不可理解,但是云南的Hmong人并未就此附和性地提出更名的要求。实际上,不像越南那么简单,苗族问题在中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苗族分成许多的支系、亚支系,每个支系有不同的自称,语言和文化差异也比较大。如果按照语言学的方言划分,苗族分为三大方言,仅西部方言又分为八个次方言。基本上可以说,一个方言或次方言代表着一个支系。只有在中国,苗族才具有如此复杂的分支体系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Hmong人只是上述三大方言中西部方言下的一个次方言族群——尽管这个次方言是八个次方言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所以,Hmong人与其他众多的同族支系共享着“苗族”这个称谓,这不只是Hmong人的事情。同族的其他支系虽然也反感“苗子”这个称谓,但是并未反对“苗族”。在中国,现在普遍认为“苗族”这个称谓没有歧视性。Hmong人除了居住于云南东南部、南部以外,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部(包括西北部和西南部)、广西的西北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也有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境外所有国家的聚居苗族都属于Hmong人支系,几乎所有Hmong人无论分布在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均可以用母语通话交流,所以在他们内部存在着Hmong人族群的认同,这是与中国苗族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认同。在其中体现着多层次认同。苗语有三大方言,从人口及其分布来看,操西部方言的苗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广泛。而Hmong人又是西部方言八个次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其人口占西部方言人口的61.3%,甚至在全国苗族总人口中也占到24.4%,比东部方言苗族人口所占比例还高。在中国,Hmong人分布在北起四川省南部,经贵州省北部、西部、西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威信、镇雄,一直到云南省东部、东南部,乃至于云南省南部、西部。中国Hmong人人口大约200万。其中,云南省文山州是Hmong人在中国最大的聚居区。在国外,Hmong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法国、法属圭亚那、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这种多个国家的分布情况是由于上述历史因素所造成的,使Hmong人成为了一支真正的跨国族群。
由于本文只是研究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中越边境一带,现流行于中国云南省文山洲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麻栗堡的黑洞、大园子、水井湾、凹塘、田湾、上弄等村寨,以及越南共和国董奔、龙坪、铳杆等地的苗族吹枪运动,所以笔者只是把吹枪运动归属于跨境Hmong人,没有归属于跨界或跨国Hmong人。综上所述,吹枪运动是一项云南省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语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边境线长民族众多的特殊地区。所以跨境居住的民族比较多,而这类民族的传统体育正处于挖掘整理的过程中,像吹枪运动这种具有完整规则并走入了民运会的项目还很少,希望本文能给予跨境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一些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红烛.深藏于民间的苗族吹枪[J].今日民族,2003,(9):46-47.
[2]许珂,娄莹.吹枪运动、射弩运动介绍[J].中国体育报,2006.11.15.
[3]吴德华.苗族吹枪硕果累累[EB/OL].中国西部苗族网,http://.cn/2004-2-3.
[4]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