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军护卫舰大队的一名水兵,我们驻守在祖国的最南端三亚。作为某基地的拳头部队,除了执行正常的训练、巡逻等任务外,还要经常应付一些突然而至的紧急任务。
英国舰队耀武扬威
1997年的6月底,上级一纸通报下来:英国为了显示其军事存在,准备在香港回归的前夕,派遣一支由34艘护卫舰、综合补给船组成的特混编队,对亚州一些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其实就是显示实力。
1997年6月25日,星期五,晚上20时,伴随着汽笛声,一艘友舰离开了码头向港外驶去。原来,英国的一艘“大刀级”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正在离我军港30多海里的海面上游弋。上级命令我们对英舰实施跟综和监视。
我舰第二天要执行配潜任务,计划出海时间是26日的6时到16时。训练任务完成较好,只等下午最后一个课目练完,就可以返港了。然而,上午11点左右,舰上的报务兵到指挥所向海军赵副参谋长报告:基地有报,命我舰直插东经××,北纬××。
我舰向脱弦的利箭,取捷径穿过潜训区直扑指定点。平时,水面艇艇是绝对不允许穿越划定好的潜艇训练区的。而这次,基地命令我们直穿潜训区,可见事态的严重。
进入战斗警戒
航行中,各种情况通报和要求纷至而来。所有的迹象都直指向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这次执行的任务肯定和英国的特混编队有关。
第二天的中午,我们离指定海域不远了。
雷达兵报告,方位××,距离××,发现目标。按照雷达指示的方位,我们靠了过去。近了,近了,先是看见目标的桅杆,然后是全貌。果然有两只大型的舰只。忽然,我们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声,舰员们抬头望去,原来是一艘“山猫”直升机,在我们上空盘旋。离海面仅100米的距离。只见直升机里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正拿着什么东西朝下观望着。我们的舰员一个个神情严肃,精神抖擞地坚守岗位。
离目标越来越近,印在舰船上的弦号都已看清楚了。是英国的“大刀级”护卫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
“向他们发信号”,海军副参谋长对信号兵说。信号兵打开国际频道:“这里是中国的经济专属区,请你们离开”。一会儿,英舰回答:“我们正在公海上航行。”然后明显地加快了航速。
我们舰最高速度可达25节。而英护卫舰最高航速是28节,但他们补给船的速度就没有我们快了。所以英舰编队怎么也拉不开与我们的距离。我们抵达了离英舰的距离2链的位置(约360米)。
英编队不断地换着队形,一会护卫舰在前,一会补给船在前,来回折腾着。而我们紧紧地跟着补给船,并将它们向南压。
英舰向我高速撞来
那是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上级指示我们不要跟得太近,于是我们与英舰拉开近20海里的距离。这给跟踪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能靠着雷达不断地判断着目标的方位、距离和航速。一夜无事,天又渐渐地亮了起来。忽然,雷达兵报告“英编队解散,正朝相反的方向各自离开”。副参谋长说:“我看英国人是想调虎离山,他们会以为我们肯定要跟护卫舰,然后再凭借着航速比我们快,把我们甩掉,可我们就给他瓮中捉鳖,就跟补给船”。
果然英国的护卫舰驶了一大圈,两个小时后又回来了。此时,我们离开码头已经40多个小时了。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上午8时,忽然英护卫舰掉头直向我们高速驶来。“两车进一”,舰长下达了减速口令。雷达兵不断报告着:距离××、距离××。“舰长,要不要规避”,操舵手紧张地喊了起来。“规什么规,按原定航向航行”。舰长对操舵手大声吼道。
此时,双方都不想示弱,也不能示弱。距离已经100米,这也差不多是到了极限的规避范围了。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结果就是相撞。我们都下意识地抓牢了身边所能抓的东西,有的舰员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然而,两舰没有相撞。在最后关头,英护卫舰还是没有沉住气,打了一个大方向的舵角,从我们右舷10几米的地方划过。事态复归平静。我们也接到了返航的命令。回到基地,我们宜宾舰受到通报表彰。
摘自台湾网 推荐/宋春华 编辑/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