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家门口的敌人
告诉栗子们个大秘密,清朝的海军是被日本人给逼出来的!
1871年12月的某个深夜,在靠近中国台湾东海岸附近的海面上,一艘满载66名琉球人的帆船遭遇到了强台风。经过激烈的搏斗后,这艘船最终漂流到了台湾东海岸的恒春半岛。然而,在这66人当中,却有54人被半岛上的“高士佛社”原住居民当做异族侵略者杀害,其余12人幸运地被驻守在岛上的清军“遣送回国”。
其实,琉球人作为中国附属国的臣民自明朝开始已经长达五百多年之久,他们每年向中国贡献财物,他们的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政府册封,中国军队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但是琉球人又常常受到日本人的欺负,所以琉球人也向日本政府纳贡。在日本人看来,琉球人早晚会成为日本国民;而在清政府看来,琉球人只不过是一个偏远而野蛮的附属国臣民,因而并不把这次琉球人在恒春岛被杀事件当回事。但是日本人却很在乎这件事,他们悄无声息地准备了三年时间,而后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于1874年以“琉球民被杀,日本要教训I杀人者”为理由,编出了一个出兵台湾岛的借口,派了3600多名士兵乘坐着从美国租来的战舰登陆台湾。
狼真的来了的时候,后悔莫及的清政府急忙派恭亲王奕诉为钦差大臣,与日本的大久保利通和美国总顾问李仙得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破财消灾,赔偿日本人50万两银子,同时承认琉球人就是日本人(即现在的日本冲绳县居民)。
当日本人高兴地撤兵走人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很震惊。自古以来,都是日本向中国政府俯首称臣、贡献财物,现在倒出现了日本人出兵攻打中国的事实,而且中国还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真是: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我们落后了,就连小日本都欺负我们,实在让人很郁闷。于是在被日本人逼得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本着加强海防、富国强兵的目的,以恭亲王奕訢、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为首的清朝高官,在慈禧太后的支持和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书下。开始建立近代海军,海防的目标直指家门口的敌人——日本。
海军——大清朝的荣耀
清朝建立近代海军的速度很快。清政府于1875年至1888年的13年间,花了5000多万两银子(当时的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多元),先后建立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广东水师。并且花费巨资将生长在南方水乡、能打硬仗的淮军、湘军等汉人组建的军队武器全部由大刀、弓箭和长矛更换成英式和德式的长枪、火炮,让他们作为“海军陆战队”来提升海军的作战实力。在当时,清政府每年的国家税收也只有白银8000多万两左右,可以看出,他们是愿意花银子的。毕竟刀枪棍棒的冷兵器时代已经结束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首先就要看军队的武器装备是不是跟得上科技的步伐。这样看来,清朝的武器装备在此时很牛,这一点,尤其在海军的武器装备上反映最明显。
在这三支水师当中,尤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亲手创设的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世人都把它称作北洋舰队或北洋海军,那是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这支舰队先后从英国、德国购买战舰和培训全部海军人员。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它拥有世界顶级铁甲主力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2艘、各级别的快船巡洋舰7艘、作战炮舰6艘、鱼雷艇15艘、练习舰3艘,其他运输舰、后勤补给舰等27艘。这样一支拥有大小60多艘近代化舰船的海军舰队,让清朝的当权者们感到沾沾自喜,他们放眼全球论资排辈之后,很快就比出结果:清朝的海军实力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第四,亚洲之首。这样一来,老大的名声很快就走出国门、传遍亚洲、享誉世界。一时间,北洋海军成为了大清朝的荣耀!
海战——小海军的惨状
然而,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海军建设却以后来居上的速度悄悄地超过了中国。
自打1874年日本凭着租来的军舰在中国得到好处之后,日本的近代海军就和中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目标极其明确地跟中国较上了劲。当清政府购买了“超勇”级战舰后,日本立刻购买了同型的“筑紫”级战舰,紧接着又购买从“超勇”级改良而来的“浪速”级:清政府看到日本购买了“浪速”级战舰,则立刻购买从“浪速”级改良而成的“致远”级战舰。再后来,清政府又花了350多万两白银从德国为北洋水师添置了“定远”、 “镇远”两艘世界顶级铁甲主力战舰,并将这两艘巨大的铁甲舰作为北洋水师的象征和清政府的希望。这个时候,日本人的恐惧便逐年递增,日本人为自己订立了长远计划,既然现在打不过你,就先打更弱小的朝鲜,然后再找机会对付中国这块大肥肉。
其实,日本人的策略就是:等你老了我再打你。貌似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却很管用。
日本的机会在两国军备竞赛持续到1888年的时候,逐渐显露出来。1888年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不需要再花费大把大把的银子啦,他们没有认识到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反而紧缩开支,甚至在财政部部长翁同赫(he)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军舰、大炮和弹药,以至于在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三年,清朝的海军再没有买过一发进口炮弹。结果到了打仗的时候,很多炮弹都是哑炮,甚至炮壳里装的不是火药而是沙土。而这个时候,日本海军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至1894年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二等铁甲舰3艘、巡洋舰11艘、炮舰17艘),其中包括专门为克制中国的“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设计建造的3艘“松岛”级军舰,还有同时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与北洋海军军舰大部分都是5年以上的舰龄相比,日本海军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军舰多达9艘,其中有2艘是1894年刚刚服役的军舰,这些军舰身上装设了对付旧式军舰的杀手锏。可以这样说,
1894年的亚洲第一海军的桂冠已经属于日本,清政府原有的战舰在这个年代已经落伍,无论是舰只数量、航速、炮火射速都落后于日本。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谁都知道!
实战是检验实力的最好办法。清朝海军的武器装备实力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得到了检验。在这场持续了4个多月的战争中,清军连连败北,几乎没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结果日本联合舰队彻底摧毁了北洋海军。战败的清政府只得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的海军再无翻身的机会,只落得个大清朝小海军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