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共产党人李之龙的身上(李之龙为“中山”舰第八任舰长),这使欧阳格十分恼怒。不过,李之龙因兼职太多,很快辞去“中山”舰舰长职务,由该舰副舰长章臣桐代理,自己专事海军局局长之职,这让迫切想当海军局局长的欧阳格更加痛恨。
1926年3月18日6时许,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交通股股长兼军校驻省城办事处主任欧阳钟(欧阳格之侄)声称奉蒋介石校长面谕,命海军局派两艘军舰赴黄埔听后调遣。但他并没有将命令面授李之龙,而是通过其他人转达,因为此时李正陪同考察广州、参观“中山”舰的苏联代表团。李之龙获悉命令后,立即下令调派“宝璧”“中山”两舰赴黄埔,两舰于19日先后启航,当日上午9时抵达黄埔。可当李之龙向蒋介石请示此事时,蒋介石声称并未下过调舰赴黄埔的命令,同意将“中山”舰调回广州。当日下午,“中山”舰返回广州。20日凌晨,蒋介石突然宣布广州城戒严,任命欧阳格为海军临时总指挥,并下令逮捕李之龙,占领“中山”舰。同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团住所,扣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的共产党员。这便是“中山舰事件”,它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削弱共产党的一个阴谋。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掩饰真相,声称是一个“误会”,释放了李之龙,并将欧阳格免职。可是,他的削弱苏联顾问的作用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目的已经达到。
4月14日,蒋介石委任潘文治为海军局代理局长,章臣桐为广东海军学校副校长,吴为“中山”舰舰长,是为该舰第九任舰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12日,他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山”舰协助国民党在广州逮捕和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此后,“中山”舰一直留在广东,卷入了广东各派军阀的混战。在此期间,邹振兰接任“中山”舰第十任舰长。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4月,国民政府将广东海军改组为海军第四舰队,任命陈策为舰队司令,舒宗鎏为副司令,协助蒋介石讨伐桂系。在讨桂战争中,由于舒宗鎏和其他军官反对这场战争,“中山”舰表现消极,并公开宣布反对陈策,陈策遂将“中山”舰加以控制,任命陈涤为“中山”舰第十一任舰长。
被编入第四舰队的“中山”舰在此后的几年中,卷入到蒋介石与各派反蒋势力的斗争中。1932年6月21日,在陈济棠武力威胁下,“中山”舰突然避入香港,离开了广东这块征战了15年的是非之地。
进入香港的“中山”舰在港督的强令下卸除武装,北上福建海面。南京政府海军部闻讯,先后派遣“楚泰”“江元”两舰前往迎接,并传部令饬其开往厦门。7月3日,“中山”舰随两舰驶抵厦门,24日驶入吴淞口,编入海军第一舰队,正式成为中央海军的一员。由于连年征战,“中山”舰舰况很差,多处机件损坏,遂进入江南造船所大修。在维修期间,海军部命罗致通出任“中山”舰第十二任舰长。
大修完毕的“中山”舰,从1932年10月至抗战爆发,别无选择地奔忙于内战的战场上,先后参与了“剿共”、清剿海盗、镇压“福建政府”等军事行动。抗战爆发前,海军部令罗致通接掌“大同”舰,萨师俊接掌“中山”舰,成为“中山”舰第十三任舰长。
《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马骏杰 著
定价:49.00元
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处境艰难,其发展步履维艰,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除甲午战争以外,在其他历次战争中均处于附属地位,因而各时期对海军史迹的记载甚少,史家在研究战争史中对其也不重视,故而有许多史实长期埋没于历史沧桑之中。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档案史料,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渐公开的档案史料,以通俗流畅的文字形成短文四十余篇,解开了海军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向人们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对理清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发展脉络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