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有学生质疑:曹刿说完最后一个“未可”后,为何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如果仔细品读课文,我们就能马上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可是还有学生接着质疑如果齐军是假装逃跑的呢,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
此时我们就要抓着“辙”、
“轼”的解释进而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辙”为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轼”为古代车箱前面作扶手的横木。紧接着我们就要来说说古代的战车。
战车是我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描述的即是唐代军中的辎重运输车辆,但一般習惯将攻车称为战车。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古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汉代以后战车逐渐消亡。
春秋时期,由于军力的限制,敌对双方在作战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型、进退有序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辙乱”,甚至几辆战车的车辙交乱,那必定是伤亡惨重、慌不择路了。在古代兵力稀少的情况下,如此损耗己方兵力佯装逃跑是不太可能的;而这一切又是在曹刿登“轼而望之”,仔细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
因而,曹刿确定齐军是真正的溃不成军。
推荐访问: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