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苏联两栖装甲战车的继承者。苏联在两栖装甲战车上所取得的成就为军事家所瞩目。本文将介绍苏联从购买到仿制,然后到自行研制设计两栖装甲战车所经历的不平凡道路。
他山之石攻玉,T-37水陆坦克出世
1931年2月13日,列宁格勒(现称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两家国营兵工厂,同时接到了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生产部队急需的装甲侦察车,它是用英国“卡登·洛伊德”Ⅳ型坦克底盘制造的T-27式超轻型坦克。原计划生产5000辆,可是刚生产2000余辆就停产了。因为T-27装备到部队后不受欢迎,它不能在沼泽地使用,连步枪子弹也抗御不了。车高仅144米,车内空间狭小,工作条件让每一个乘员都无法忍受。
怎么办?什么样的战车能在沼泽地遂行侦察任务?这时,外边的信息又帮了忙。英国在发展“卡登·洛伊德”系列坦克时研制了“维克斯”A4E式水陆坦克。这种两栖战车重335吨,有乘员2人,炮塔内装备1挺769毫米“维克斯”机枪,水上行驶用一个螺旋桨推进,水上最大速度6千米/小时。陆上最大速度32千米/小时,说明它的动力系统和机械方面的设计取得了成功。然而不知何故,英军却对它冷淡,竟1辆也没订购。倒是苏联相中了A4E式,一下子购买了8辆。
1932年,第37号兵工厂的AH科兹列夫设计小组参照A4E水陆坦克先后仿制出2辆试验样车,试验中发现许多缺陷。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型两栖装甲战车,即T-37水陆坦克。这样三度改样,三度试验,终于,1933年8月11日,T-37列入苏军现役装备。到1936年年末,T-37水陆坦克共生产了1200辆。
T-37水陆坦克最明显的改进是采用了圆顶炮塔,装有1挺762毫米“吉克塔诺夫”机枪。车体上使用了模压装甲,增加了防护力。采用汽油发动机,水上行驶的推进装置是螺旋桨。陆上最大速度35千米/小时,能通过05米高的垂直障碍,越16米宽的壕沟,爬40°的坡,还能在沼泽地行进,水上行驶最大速度达4千米/小时。它的车长382米,宽182米,车内空间比T-27好多了。T-37仍属于小巧玲珑坦克,这使它便于空运。
从1934年到1942年,T-37水陆坦克在苏军中服役了6年,担负了艰险的侦察任务,参加了多次战斗。令人难忘的镜头是,轰炸机把它投到一片水面,它能渡过水域继续前行。有两栖能力,使T-37水陆坦克受到欢迎,很快取代了T-27超轻型坦克。
顾此失彼,T-40水陆坦克由“水蛟龙”变“旱鸭子”
HA阿斯罗夫似乎不满意HA科兹列夫设计T-37水陆坦克花的时间太多。作为轻型水陆坦克的总设计师,他决定亲自抓一抓T-40水陆坦克的设计。
在此之前,T-37水陆坦克的发展型T-38水陆坦克已装备部队,但T-38与T-37几乎一样,并无大的改进。T-40水陆坦克可不一样了,它的车体设计新颖,与船的形状近似,前部宽大而低矮,炮塔装在左侧略靠后的地方。车辆尾部有个四叶片螺旋桨,水上行驶时靠它驱动,由2个舵操纵航向。车体还有浮动油箱以便在必要时用其增加车辆浮力。T-40A式车头处还装有防浪板。
T-40水陆坦克与T-37、T-38还有迥然不同的地方,如用全部焊接钢装甲结构、扭力轴悬挂装置和新设计的炮塔。起初的T-40装备轻、重机枪各一挺,1941年改装1门20毫米机关炮。
但是,来自抗击法西斯德国入侵的战场却对T-40水陆坦克的装甲薄提出了意见。前线对T-40的设计创新、两栖能力和陆上最大速度达45千米/小时的优点似乎没顾得上注意。重559吨的T-40有2名乘员,车长434米,宽215米,高212米,车内空间的工作条件比以往好多了。跨越185米宽壕沟的英姿令人印象深刻。可它的这些长处都让装甲薄的弱点遮挡了。
没说的,一切为了前线。1942年,T-40水陆坦克的又一改进型T-40C坦克投产。T-40C增加了车体和炮塔一些部位的装车厚度,可这又使坦克整体重量增加了,动力系统力不从心,水上行驶能力成了空指标,水上推进和操纵装置当了摆设,结果是干脆取消了水上推进器和操纵舵。
这多少带有苦涩味的戏剧性变化,是战场和战争的选择,两栖的T-40C变成了一栖,“水蛟龙”变成了“旱鸭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坦克遭到多达18000辆的惨重损失,坦克工厂又被迫迁移,耽误了生产,苏军太需要坦克补充了。尽管轻型坦克不是有效的战斗装甲车辆,可它造价低,造的快,对部队而言,能获得这样坦克也比没有坦克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寒季的到来,部队要求装甲防护强些的轻型坦克和便于雪地冻土地应用的坦克,而对两栖能力的要求不那么看重了。因而,针对雪地机动特点设计的T-60、T-70轻型坦克很快代替了T-40C。当然,比起机动力、防护力和火力都强大的T-34坦克来说,轻型坦克仅是苏军的一种辅助型坦克。
创字当头,ПТ-76水陆坦克领先世界一把
苏联在T-40、T-40A式水陆坦克服役后,多年没有研制新型水陆坦克。T-40水陆坦克一直服役到1946年。然而,军事行动的多样性又要求新的水陆坦克出现。
1947年,工程师沙西蒙领导的设计小组开始研制新型两栖装甲战车,并在1950年的多方案竞争中获胜。沙西蒙等人的设计作品就是ПТ-76水陆坦克。
ПТ是俄文快速坦克的首写字母的缩略词。ПТ-76水陆坦克对两栖装甲战争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喷水推进技术,美国采用这种先进技术要比苏联晚10多年。
在ПТ-76坦克的尾部两侧各有1个喷水管的排水口,喷水推进器通过车体底部的进水口把水吸进,尔后,它的驱动装置的减速器用发动机传给的动力带动进水管中的水泵增压后,水流从尾喷管排水口向后喷出,形成推进力,推动车辆在水上前进。尾喷管上装有闸门和倒车管,当闸门被蛤壳状盖子盖住时,水流通过倒车管喷向前方,车辆倒驶。当操纵一侧的尾管向前喷水流,另一侧的向后喷射水流,坦克就能转向行驶。
远看ПТ-76象个大箱子,这是增加车辆浮力的需要。ПТ-76的车体和炮塔均采用装甲板焊接,整体上成薄装甲箱形结构。装甲薄,仅能防小口径枪弹,是ПТ-76的明显弱点。
ПТ-76水陆坦克装备了六缸水冷柴油机,冬季有加温器给发动机预热。为了防止浮渡时发动机进水,安装了阀门箱、空气滤清器隔断开头等保护装置,配有排水开头和操纵器,车体前面装有防浪板。车内装有3个电动机抽水泵和手动备用泵,供车内进水时排水用。
装备1门762毫米线膛炮,辅助武器有1挺762毫米双管机枪, 有的又加装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火炮配有双向稳定器,夜间用上了主动红外瞄准系统。武器具有一定的威胁力。
ПТ-76的最大重量146吨。有乘员3人。公路最大速度4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50千米。但它最引人注意的还是采用了喷水推进装置,这使它不仅能在江河中行驶,还能在近海登陆舰上下水,随后在4级浪中驶向岸滩,而且能边行进边开火,给登陆部队以直接火力支援。
截至1967年,ПТ-76和改进型ПТ-76В大约共生产了7000辆。除装备苏陆军装甲部队、摩托化步兵师和海军陆战队外,还出口到20个国家。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局部战争战场上,都有ПТ-76的身影。它在侦察、渡河和登陆战中显示了力量。但装甲薄,也使它多次付出毁伤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