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火力为王

时间:2022-12-13 12:15:0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ߞ4O}u]PHu~4uoMtOm=vtM3]w/6wm�1uB!=۔DMK8MNvS$DaMC ݅mmm6uPp3�ν]!3M#2N=3(wiMu�}u^ۿ_Lmm6MtO?MuM0@1}t?m0uM4m;nu߽]vν]n7ם?M?M?]后勤处理、保障上也好处多多。当然,有利就有弊,如果失去了外能源驱动,那么炮长只能以人工操作的方式实施单发射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部分AMX-10P步兵战车用811型25毫米自动炮替换了老式的M692(F2)型20毫米自动炮。

德国虽然与法国几乎同时启动新型自动炮的研发,但是其过程更为复杂曲折。德国当时采用招标的方式,竞标者分别为莱茵金属公司和奥伯恩道夫-毛瑟公司。前者拿出的竞标产品是Rh205型25毫米自动炮,后者参与竞标的则是毛瑟Mk25×137毫米E型自动炮。最终,在性能参数及工作原理相近的情况下,毛瑟Mk25×137毫米E型自动炮凭借更轻的全重以及更好的性价比战胜了莱茵Rh205型25毫米自动炮。如果一切顺利,毛瑟Mk25×137毫米E型自动炮应该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用于“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改进。但是,1982年11月的莫斯科红场阅兵式彻底改变了毛瑟Mk25×137毫米E型自动炮的命运。在这次阅兵式上,苏联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其在步兵战车发展上的最新成就——BMP-2。尽管BMP-2基本上延续了BMP-1的底盘设计,但是其采用的2A42型30毫米自动炮却使得火力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为了能够在火力上全面压制BMP-2,德国决定不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火炮升级上,而是投入全力研发新一代“黄鼠狼”2步兵战车。在设计指标上,德国明确要求“黄鼠狼”2的火力具备在2000米距离上有效对付苏联现役BMP-1/2以及下一代步兵战车的威力。为此,德国在经过对25毫米、35毫米、40毫米和60毫米等不同口径、不同型号的火炮进行论证及试验后,最终选定莱茵金属公司的Rh503型30/50毫米自动炮方案。该炮放弃导气式工作原理,采用更有利于作战使用的外能源驱动式设计。而且,其最大的特点是既能发射北约制式35×228毫米弹药,又可以通过更换身管发射50×330毫米低速高载荷弹或减威力远程弹。这一颇具独创性的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德国军方对于“黄鼠狼”2步兵战车对付多种类型目标能力的要求。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黄鼠狼”2步兵战车所针对的假想敌——苏联第三代步兵战车BMP-3于1990年5月9日在莫斯科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5周年阅兵式上亮相一年后,1991年12月25日晚18时32分,印有镰刀、铁锤、五角星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的旗杆上缓缓降下,曾经让全世界为之颤抖的“红色帝国”从此成为永远的历史。冷战的结束终于让西方自由世界的政治家们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就该轮到欧美各国军方及军火商们倒霉了,德国亦不例外。于是,在一片“砍杀声”中,原本针对性就很强的“黄鼠狼”2步兵战车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苏军BMP-1步兵战车的率先批量服役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欧美及其盟国同类战车的发展,尤其是美国。不过正所谓“后知后觉”,这些在德法之后开始研发本国步兵战车的国家充分吸取了前两者在火炮选择上的教训,口径全部从25毫米开始起步。其中,美国为M2/M3“布雷德利”履带式步兵战车和LAV-25轮式步兵战车研制了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链式自动炮;意大利为VCC-80和“达多”装备了厄利空KBA-BO2型25毫米自动炮;英国为“武士”履带式步兵战车研制了“拉登”L21/L21A1型30毫米自动炮;瑞典在研制CV9040履带式步兵战车时,则干脆直接在本国博福斯公司著名产品——L/70型40毫米高炮的基础上研制40/70B型40毫米自动炮,成为当时西方火炮口径最大的步兵战车。此外,与欧美国家关系密切的亚洲国家在研制本国第一代步兵战车时,也纷纷采用更大口径的火炮:日本为89式步兵战车装备了厄利空KDE型35毫米自动炮,该炮曾经竞标德国“黄鼠狼”2步兵战车火炮选型,但最后被淘汰。有意思的是,瑞士在新一代步兵战车招标中选择了装备美国“大毒蛇”Ⅱ型30毫米链式自动炮的CV9030CH(CV90 MKⅡ),而没有采用本国研制的厄利空KDE型35毫米自动炮。这种在本国都受到冷遇的自动炮却被精明的日本人看上,只能说日本陆上自卫队过于注重了该炮可以与厄利空同口径高炮通用弹药这一点吧。韩国在1999年研制K21步兵战车时,出于所谓的“永远争第一”心理,决定采用比日本89式步兵战车更大口径的火炮。最终,韩国人看上了CV9040履带式步兵战车的40/70B型40毫米自动炮,引进该炮的相关技术,由本国S&T重工业株式会社研发生产。新加坡在1989年研发“比奥尼克斯”履带式步兵战车时选择的是美制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链式自动炮,之后在研发“比奥尼克斯”Ⅱ时便将火炮升级为“大毒蛇”Ⅱ型30毫米链式自动炮。

冷战的结束使得以往那种双方阵营剑拔弩张的国际形势不复存在,各国步兵战车的研发也不再只针对潜在敌国的同型装备,而是呈现根据本国国情的多样化发展。不过,步兵战车火炮口径的增大化趋势却是越来越明显。过去几十年中,步兵战车火炮口径分别经历了以20毫米起步和以25毫米起步的两个发展阶段。如今,随着装甲战车整体防护性能的大幅提升,西方主流步兵战车的火炮口径正在迎来以30毫米为起步点的新阶段。目前欧美各国步兵战车装备的新型30毫米自动炮主要有两个型号:德国毛瑟Mk30-2和美国“大毒蛇”Ⅱ。装备前者的车型包括德国“美洲狮”(见题图)、奥地利“乌兰”、西班牙“皮萨罗”等;装备后者的车型包括挪威CV9030MkⅠ、芬兰和瑞士CV9030 MkⅡ等。由于口径的增大,目前外能源驱动型自动炮已经成为欧美主流步兵战车的首选。

从另一方面来看,口径增大必然给步兵战车的设计带来诸多挑战,比如全车尺寸和重量的增加、弹药基数的减少、自动机和供弹方式的改变以及对于车内空间的挤占等等。如博福斯研制40/70B型40毫米自动炮时,就只能延续高炮的弹匣供弹方式,而无法采用其他车载自动炮的弹链供弹方式。因此,某些国家在研发新一代步兵战车时也并未完全顺应扩大口径这一潮流。比如,法国在研制代替AMX-10P的VBCI轮式步兵战车时,选用的就是原有的811型25毫米自动炮。

为了解决火炮口径增大和整车设计之间的矛盾,英国为2008年启动的“武士”步兵战车能力持久计划(WCSP)和“未来快速奏效系统”侦察车选定了CTA国际公司的CT40型40毫米自动炮(发射40×255毫米埋头弹)。英国陆军现役“武士”步兵战车虽然装备了“拉登”L21/L21A1型30毫米自动炮,但是该炮的总体性能早已落后,尤其是射速低、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因此,英国在WCSP项目招标中,要求竞标的两家军火巨头——洛·马公司和BAE系统公司都要选用该国与法国耗巨资研发的CT40型40毫米自动炮。洛·马公司和BAE系统公司研制的新型炮塔分别于2010年年底和2011年年初集成到“武士”步兵战车底盘上进行射击试验。其中,BAE系统公司研制的T1型炮塔实施了434发40毫米埋头弹的试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英法两国合资的CTA国际公司正在进行试验性火炮及弹药的量产工作,并计划在2013年完成弹药的最后鉴定工作。根据试射的结果显示,CT40型40毫米自动炮发射40×255毫米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埋头弹,在1500米距离上的垂直穿甲威力大于140毫米均质钢装甲!

苏/俄步兵战车 火炮口径的演变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制步兵战车的国家。但是,从一开始苏联步兵战车的发展思路就与西方大相径庭,这是由北约和华约之间防御者和进攻者这一所处地位不同而决定的。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研发步兵战车的765工程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该车应该具备反坦克能力的要求。而同时代的德国“黄鼠狼”1和法国AMX-10P步兵战车在火炮口径上只是满足自卫要求既可。这是因为BMP-1步兵战车要伴随T-54/55和T-62中型坦克担负撕开北约防线的重任,在进攻中该车必然要遭遇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北约重型装甲部队。为了满足这一条件,苏联军方在当时技术尚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不惜容忍BMP-1所装备的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的种种缺陷——炮口初速低、射击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射速慢等,而执意要求该炮发射的PG-9型尾翼稳定火箭增程破甲弹具有800毫米的垂直破甲威力。按照当时苏军的战术设想,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华约和北约地面部队将在西德境内展开极为惨烈的攻防战。虽然德国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但是由于地势、植被以及建筑等造成的遮挡,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实际距离大多在500米以内。在这一交战距离上,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的缺陷反而不那么明显。事实上,当时苏军装甲部队的典型战术便是依靠各型坦克装甲车辆的优异机动性、通过能力以及相对较低的后勤保障迅速突破北约防线,与北约装甲部队实施近战,从而尽量避开己方装备在射击精度和射程上的不利因素。

BMP-1于1966年装备部队后经历了多次改进,但是主炮依然保持不变。不过,德国“黄鼠狼”1和法国AMX-10P步兵战车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相继批量服役让苏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黄鼠狼”1,其战斗全重达到了30吨,在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上都堪称完美。虽然该车装备的Mk20 Rh202型20毫米自动炮在1000米距离上无法击穿BMP-1炮塔和车体正面装甲,但是当交战距离拉近到苏军预想的500米时,“黄鼠狼”1完全有能力秒杀BMP-1。如果说BMP-1的出现让北约各国的步兵战车发展有了明确的假想敌,那么“黄鼠狼”1和AMX-10P的批量服役也同样催生了苏联第二代步兵战车——BMP-2问世。

BMP-2可以视为BMP-1的大改型号,其底盘改进自BMP-1,主炮则换为当时苏联最先进的2A42型30毫米自动炮。该炮随BMP-2在1980年服役时,是当时世界上现役口径最大的战车自动炮。可以说通过BMP-2的批量装备,苏军再次让东西方步兵战车火力的天平向己方倾斜。2A42型30毫米自动炮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炮闩回转闭锁方式,炮口安装有双室制退器,双路弹链供弹。弹链上装有杀伤爆破燃烧弹、曳光杀伤爆破弹和曳光穿甲弹,空药筒沿身管向前抛出。当采用电击发方式时,该炮可以采用单发、低射速(200~300发/分)和高射速(550~800发/分)三种射速射击。在穿甲威力上,2A42型30毫米自动炮发射脱壳穿甲弹时在1500米距离上能击穿25毫米30°倾角的均质钢装甲。该炮的总体性能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对付当时已经服役的“黄鼠狼”1(车体正面能防20毫米弹药的攻击)和AMX-10P(铝合金车体),击穿在BMP-2之后服役的美国M2和英国“武士”步兵战车等早期型号的铝合金焊接车体亦不在话下。因此,可以说BMP-2装备的2A42型30毫米自动炮将世界步兵战车的火炮发展带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BMP-2公开亮相后,西方各国在研发新型步兵战车时,都力图在火力上超越前者,这种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在冷战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当BMP-2下一代BMP-3于1990年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西方发现该车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来者也几乎不可能超越的步兵战车主炮口径记录——100毫米!

即使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BMP-3装备的2A70型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加2A72型30毫米自动炮的组合式火炮系统依然显得分外另类,更不要说二十多年前该车刚出现在红场上时西方世界的瞠目结舌了。事实上,如果我们了解到BMP-3最初的设计方案688M工程就是源于685工程轻型坦克项目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该车为何会采用如此不寻常的火力方案。从另一个角度讲,BMP-3也可以被视为向苏联传统步兵战车发展思路的回归。苏联步兵战车的发展从BMP-1到BMP-2是以反坦克为主向以反轻型装甲战车为主的转变。但是,步兵战车作为伴随主战坦克作战的亲密伙伴,留给前者要“打理”的目标多种多样,不光是同类型的轻型装甲车辆,还包括集群有生目标、防御工事,甚至包括直升机和固定翼攻击机。对于这么多类型的目标,有些是能够用小口径自动炮解决的,有些则只能用更大口径的武器来对付。BMP-1最初设想的武器系统除了能够对付坦克外,也考虑到了以更大口径的榴弹杀伤有生目标和打击防御工事等。但是,限于当时苏联军工的技术水平,最后拿出来的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极其不给力,成了几无是处的“废柴”。而西方同类型步兵战车的出现,让苏联军方看到了发展的另一个捷径,于是便在BMP-2的火力设计上充分吸纳了这一理念。

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小口径自动炮也不是万能的,其距离步兵战车这种“多面手”的定位尚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德国为“黄鼠狼”2步兵战车选择了Rh503型30/50毫米自动炮,可针对不同的战场环境快速更换炮管和弹药;瑞典为CV9040研制了40/70B型40毫米自动炮,40毫米高爆榴弹的面杀伤力也是很不错的;美国人财大气粗,如果遇到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链式自动炮“搞不定”的目标,直接用“陶”式导弹轰击;英国和法国研发40毫米埋头弹武器系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多用途问题。苏联在研发BMP-3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包括反坦克在内的对付多种目标的问题,但是他们采用的办法更为直接,那就是用不同的火炮对付不同的目标——2A70型100毫米低压线膛炮既可以发射AT-10炮射反坦克导弹对付主战坦克,也可以发射杀伤爆破弹打击有生目标和防御工事;2A72型30毫米自动炮则主要用来对付轻型装甲目标、直升机和固定翼攻击机。

BMP-3的这种组合式火力系统固然看似完美解决了对付不同目标的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弊端也不少,如:2A70型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发射杀伤爆破弹的炮口初速太低(250~355米/秒),空有所谓的4千米最大射程而毫无射击精度可言;该炮配有半自动装弹机,每次射击后需要自动返回装填角进行装填,但由于2A72型30毫米自动炮与其并列安装、共同俯仰,一旦此时出现有威胁的敌方装甲目标,则30毫米自动炮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此外,为了迁就2A70型100毫米低压线膛炮的半自动装弹机,BMP-3炮塔吊篮高达1.3米,不仅对整体设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且极大占用了宝贵的车内空间。因此,除了东亚某大国,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国家效仿BMP-3的这种组合式火力系统。该系统装备在俄罗斯现役其他轮式及履带式战车上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未来步兵战车火力系统的设计上,俄罗斯已决定不再采用这种模式,而是装备1门新型57毫米自动炮。

启示与反思

从战后世界各国步兵战车火炮口径的主流趋势来看,除了苏联BMP-1和BMP-3这两个型号较为另类外,基本上大的方向都是向更大口径化发展。目前各国步兵战车主要装备的还是40毫米及以下的小口径自动炮,今后应该不排除40毫米以上中口径自动炮的出现。

事实上,车载自动炮的中口径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出现过,如瑞典博福斯公司在57毫米舰炮基础上研制的57毫米自动炮、美国阿雷斯XM274型75毫米自动炮、意大利奥托·梅莱拉60毫米高速自动炮和以色列HVMS60式60毫米超高速自动炮等。但是,这些火炮如果作为步兵战车的主炮将占用大量的车内空间(包括吊篮和弹药),而作为火力支援又显得威力太小。加上当时欧美各国对于步兵战车的火力系统并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其定位依然以运输人员为主,因此以上这些中口径自动炮都没有转化为真正的实用型号。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美军下一代步兵战车研发了COMVAT型45毫米埋头弹武器系统(后因技术原因下马)倒是有了衣钵传承人。只是,将埋头弹火炮这一代表未来车载自动炮发展趋势的武器系统推向成功的,是英国和法国专门合资组建的CTA国际公司。

相对于传统弹药,埋头弹武器系统所带来的好处足以让人为之心动:首先,埋头弹药的弹头和发射药全部装在药筒内,体积和长度大大减小,从而使火炮的全重和尺寸随之减小,为整车的布局设计带来很大的方便,车内空间也可以存放更多的弹药。再者,埋头弹武器系统采用了非常特殊的转膛设计(围绕与火炮身管呈90°的轴线旋转),省却了其他类型火炮的往复自动机和传统炮闩,设计上更加简洁。此外,埋头弹武器系统也是由外能源提供驱动力,即便出现瞎火弹也会被下一枚弹药挤出弹膛,从而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而埋头弹武器系统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火炮的全重和尺寸保持在小口径自动炮水平的同时下,又能发射威力更大的中口径弹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火炮口径增大与战车总体设计之间的矛盾。以埋头弹武器系统为基础,武器设计师们可以应用更多的新技术,如AHEAD可编程引信技术和通过更换炮管实现的双口径弹药发射技术等。另外,埋头弹武器系统也可以应用在防空领域,如法国泰利斯公司就曾在2011年巴黎航展上展出了采用CT40型40毫米埋头弹自动炮的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尽管目前埋头弹武器系统还存在弹药结构复杂且较为昂贵、火炮转膛系统气密性、药筒材料以及发射药对弹头烧蚀等问题,但是从CTA国际公司相关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技术难关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40毫米及更大口径的埋头弹武器系统将会在未来被更多新一代步兵战车所采用。

(编辑/弓鸣)

推荐访问:火力 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