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下)

时间:2022-12-13 12:45:15 来源:网友投稿

国民党德械步兵师的兵种和装具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军队。随着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的应用,与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纷纷开始与中国密切交往。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主要有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 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ZB26轻机枪及瑞士厄利孔(Ore-linkon)公司的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有西门子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

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军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备也依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装备。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 配德制或仿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题图)。这套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军制及后来德国军制设计,但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与当时德军的样式相同,例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亮相,战时却很少配发,算是摆设吧。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战斗装具较为简陋,如大家熟知的单兵用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携行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条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可插近20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枪弹),这种方式最为普遍,从诸多现存照片考证得知,“德式”部队即采用这种。另一种为较短的两条,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还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

每名士兵除步枪外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挂于左右胸前,由细布条连接挂于脖子上,绑在士兵的背后加以固定。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手榴弹袋也有五联装,甚至还有八联装的,或挂于胸前,或斜背于腰间。由于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对坦克一无所知,因此只能采用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坦克这种极其惨烈的方式了。

步枪除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外,其它中央军使用的步枪五花八门,最多的是“汉阳造”和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包括四年式(元年式为6.8毫米,四年式改为7.92毫米)及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年式。由于中国与日军一样,把拼刺刀作为一种常用的战术,因此刺刀长度都在500毫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由于枪短,刺刀长达575毫米,但上刺刀后仍比日本三八式短10毫米左右,许多人引以为憾。

德制师配备的枪弹主要有尖头弹、圆头弹和重尖弹三种,另外还有特种枪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尖头弹供中正式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使用,圆头弹供“汉阳造”使用。虽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径,但有一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

德制M35钢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在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供给中国。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到1936年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

德制师的军服主要是棉质的。不过据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为卡其短袖衫和短裤。事实上,军官确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军用水壶为椭圆形,主要由水壶、水壶套及背带三部分组成,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壶套由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成,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式水壶一直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将德式水壶挂在腰带上不同。

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行方式则与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

中国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与西班牙的类似。巩县兵工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设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日产量已达250副,型号定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它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匣枪”、“快慢机”等。另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自来得”,事实上这是它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德械师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造型简单的专用皮制枪套,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枪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有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用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形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人曾称其外销版为“花机关枪”),全枪长832毫米,重4.1千克,弹匣容弹量32发,初速395米/秒,射程约70米左右。因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可靠性差,所以未能成为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作为战场上的制式武器,并配有为MP18专用的皮制六匣弹匣组,携行方式与毛瑟枪手一致。

轻机枪射手 主要配备ZB26式轻机枪和专用弹袋组。皮制或帆布制的弹袋组可装6个弹匣,两条肩带在后背交叉成“x”状,佩挂弹袋后一般不扎皮腰带。此外,轻机枪手还配备有水壶、干粮袋和手枪等基本单兵装备。有些还有一块棉质的月牙形披肩,用来保护肩部,以减少军装的磨损。

骑兵 由于国民党军队机械化装备发展较晚,因此在快速机动方面还是骑兵占有主导地位。它有自己的军种颜色——黄色,也有着绿色军服的部队。德制师的装备是最好的,除有与步兵同样的装备外,还配有专用的步骑枪和马刀。

工兵 德制师内设有专职的工兵营,直属于师部,为整个作战师提供专业服务,诸如架桥,扫雷,布雷,设、排路障等工作。其配置体系和技术职能都是按德军的军制设立和培训的,并拥有先进的德制工兵重型装备,如架桥器材,还配有与装备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完全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为示区别,工兵佩

戴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肩上斜挎装有专业工具的皮制工具包。相比之下,大多数部队工兵营的装备比较简单,重型装备很少,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但当时绝大多数军队是靠步行,也算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

卫生兵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1935年9月明文规定设立师属卫生队,为部队提供专业的医疗救助。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专业外科医生,指西医)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其设备与医疗水平都比较落后。虽说有国外留学归国的,但实属少数,大部分为国内培养。即便是这样,也远远达不到部队战时的要求,只能短期培训一些有医疗知识的学生或士兵充实部队。但由于医疗药品的缺乏,战斗中负重伤的士兵生还率极低,这也是中国军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卫生兵分军医和救护兵两种。军医为军官,救护兵由士兵和士官组成,均佩戴有绿色底衬领章,军阶与步兵相同,左上臂戴印有红十字标志的环臂布章,配有专用的木制或皮质急救箱,以及仿德1930式防毒面具。平时戴布制野战帽,战时配发德制钢盔,而像西北军、晋军和两广部队等地方部队则佩戴英制钢盔。

宪兵 多为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士官,直接隶属于军部或师部。军衔的底色为暗红色,与经理(军工部门)同色,军服与其它兵种一致,只是在左臂上配有环臂布章,上面印有“宪兵”两个大字,与当时的日军相似。配有一个联络用的小哨,主武器为毛瑟手枪。其独特之处是佩戴有两种钢盔,一种是英国制托尼式钢盔的改进型,另一种类似于西方国家热带殖民地军队所戴的防暑帽(比较像越南军队戴的头盔)。

参谋军官 中国兵法讲究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此,参谋一职由尉级以上的军官担任,军衔被设计为竹节,佩戴在左边,右边的领章是官衔,军服和个人装备则与同部队军官的一致。下级参谋军官配有专用的斜挂式皮制文件包,与德军在二战前的样式相似。高级参谋军官则配有手提式皮制公文包。自卫武器虽是手枪,但由于当时的武器型号繁多(多为国外购买),所以没有统一制式。

炮兵 1935年3月,国民政府武汉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国民党军队中的炮兵部队按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

1937年,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防空总监部,黄镇球将军任总监,编有高炮部队第41、42、43、45、48、49等团,配备德制博福斯75毫米口径高射炮、德制十八年式37毫米口径高射炮,俄式76.2毫米高射炮,另有37毫米炮、20毫米炮、13.2毫米机枪,并配备辅助对空作战的指挥仪等装备和专职的探测队。

国民党炮兵军衔的底色为兵种专用的蓝色,德制师戴德制钢盔,穿黄绿色军服。个人装具包括水壶、饭盒、干粮袋、毛巾和防毒面具等,同时还配发有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存放炮兵的专业维修工具。

战车兵 1933年前,国民党军队就开始了机械化训练,但仅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进行。1934年12月,孔祥熙从英国购进的32辆“维克斯”型战车和若干英国产“哈雷”二轮摩托和三轮摩托(当时称为机器脚踏车)开始陆续运抵中国,军政部速成立直属战车营,驻地设在南京城内马标。1936年2月,以顾振为团长的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德访问,共订购了17辆德I式A型(也称“克虏伯”式)轻型战车和12辆“毫须”式装甲车,以装备给直属战车营。5月,蒋介石决定将直属战车营与交通兵二团所属的装甲车队合并,在南京方山成立陆军装甲兵团。1938年春,苏联产T-26、BT-5轻型坦克、BA-3/6/10/20轮式战车约108辆运抵广州。同期到达的还有德国产装甲汽车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余辆、美式福特卡车约400辆、意大利产摩托车约40辆。它们不久被运送到湖南湘潭,陆军装甲兵团由此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师长杜聿明。10月,第200师又被扩编为新编第11军。1939年,新11军被改编为第五军,配有战车防御炮团。

1942年,为保卫抗战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国民政府将第五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3月底,中国装甲兵在缅甸首开与外国盟军联合作战的记录,战败被迫撤回国内。此后随着大量美援陆续运抵,国民党政府开始在印度蓝姆伽编练美制装备的中国驻印军,这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所编成的最精锐部队,初期为步兵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后来扩编为新六军、新一军。同时成立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负责培训官兵,并成立了“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这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加上随后在蓝姆伽训练未上阵的六个战车营官兵与国内留存的老战车部队的两个团,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发展达到巅峰。

国民党军队的战车兵是以德国军事顾问依据德国的装甲兵发展经验而成立的,但由于德国顾问们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战的军事理论中(步兵是战斗的绝对核心,战车只作为步兵的辅助支援火力。这种思想在日军和许多二战初期战败的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当时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战车兵在早期并不是独立的兵种,而是隶属于国民党陆军交通兵即辎重兵。随着军事思想的进步,条件的成熟,国民党军队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战车兵。早期的战车兵使用的兵种专用色为黑色(国民党陆军辎重兵的兵种专用色),后期建立了装甲兵这一兵种,其兵种专用色也改为银色,同时有其特殊的军衔领章,叫做“克罗米领章”(铬质的电镀章)。早期的独立战车营因其隶属于交通兵第二团,故其臂章的部队符号为X2。装甲兵头戴的是一种橡胶制的防撞头盔,其型号与德国机械化部队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执行训练和维修保养作业时,穿连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战帽。进行检阅和参加战斗时,战车乘员习惯穿着一般的野战制服,带防撞头盔,有的还戴有德式钢盔,配发驳壳枪及专用弹匣包,战车内的每位乘员配发德国原装或国内仿制的德军制式风镜。抗战中期的第五军直辖的战车兵团还沿用早期的军服,接收意大利菲亚特CV-33战车时随车配给了数量不详的意大利式橡胶头盔。1938年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苏联坦克,但没有资料记载军队是否使用过苏制的坦克帽。(全文完)

推荐访问:丹青 国民党 抗日 详解 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