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说文解字》革部字看古代车马文化

时间:2022-12-13 15:1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说文解字》“革”部共收字58个,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革的分类,革制品,鞣革的技术以及与革相关的动作行为等,但是,其中有一大部分字都与古代车、马用具有关。通过对《说文》“革”部字的分类研究,了解古代的车马文化在祭祀、战争、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说文;革部;车马文化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57-03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说文》的宝贵价值在于它不仅首创了540部,对汉字进行归类解释,更是因为它保存了前代大量的珍贵古文字资料,为我们了解上古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信息。正如许慎之子许冲所说:“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所以《说文》可以说是反映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说文》革部字收字58个,除了与革制品与制革工艺的几个字,余下全部与古代的车马、兵器有关,革部字在车马兵器中的大量使用,是古代车马文化的高度繁荣的佐证。

一、革部字分类

革部字虽然字数不多,仅仅58个,但是涉及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革制品名称种类及相关制革工艺

1.反映革的种类有的字有:革、鞹、靬、靼。

《说文·革部》曰:革,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韵会》:“皮熟曰韦,生曰革。”《诗·召南》:“羔羊之革。”毛传曰:“革尤皮也。“孔颖达疏:”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就是去了毛的兽皮。鞹,《说文》解释为:“去毛皮也。”《論語》曰:“虎豹之鞹。”《说文》:“靬,乾革也。”顾名思义,干革就是风干了的皮革,皮革去毛后要风干,防止腐烂。《说文》:“靼,柔革也。”经过鞣质后的质地柔软的皮革。

2.反映制革工艺的:鞄、 、鞣

鞣,《说文》曰:“耎也”。徐锴曰:“皮革之柔耎也。”鞣即指古代鞣质皮革的工艺。《周礼·考工记》的鲍人篇讲皮甲的鞣制:“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之也,必自其急者先裂”。

鞄,《说文》曰:柔革工也。从革包聲。讀若朴。《周禮》曰:“柔皮之工鮑氏。”鞄指从事鞣制皮革的工人。

,《说文》曰:“攻皮治鼓工也”。用皮革制鼓工人的名称。

3.反映革制品的字

鞶、鞔、靸、 、鞮、 、 、鞵、鞠、鞀、 、鞼,这几个字都是革制品。

鞶《说文》:“大帶也。”指古人皮带。

鞼《说文》:“革繡也”。指秀有花纹的皮革。作装饰用。

靸、 、鞮、 、 、鞵、靲这七字都指皮革做的鞋子。《说文》释“鞮”:“革履也。”《说文》鞵释为“革生鞮也”。靸解释为“小儿履也”。总之,都是指用革做成的鞋。《说文》鞠解释为:“蹋鞠也”。《廣韻》:“蹋鞠,以革爲之,今通謂之毬子。”《揚子·法言》:“捖革爲鞠。”指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

鞀,《说文》:“鞀遼也。”《玉篇》:“與鞉同。如鼓而小,持柄搖之,旁耳還自擊。”《禮·月令》:“命樂師修鞀鞞鼓。”指皮革做成的小鼓。

,《说文》:“量物之 。”小徐曰:“抒井今言淘井。 、取泥之器。”如今看来大概是一种皮革制成的桶状的疏通工具。

4.反映与革相关的动作

鞏,《说文》:“以韋束也。”《易》曰:“鞏用黃牛之革。”指用熟皮将东西捆住。

,《说文》:“生革可以爲縷束也。”用生革将东西扎牢捆绑。

靪,《说文》:“補履下也。”用革来补鞋的意思。

鞔,《说文》:“履空也。”把布蒙在鞋帮上或以皮革补鞋头。

(二)革用于车、马及兵器

1.革用于马车

鞎,《说文》:“車革前曰鞎。”《爾雅·釋器》:“輿革前謂之鞎。”李巡曰:“輿前以革爲車飾曰鞎。”古代车箱前面的皮制遮蔽物。

鞃,《说文》:“車軾也。”指车轼上段裹上皮革以便人倚的部分。轼指车上一个小部件,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古时候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

鞪、 ,《说文》:“車軸束也。”用来固定车轴的皮带。

,《说文》:“車衡三束也。”车横是指车辕端的横木。

,《说文》:“蓋杠絲也。”葢杠,《考工記》謂之桯。桯指古代车上插车盖柄的长木筒。 指缠在桯上的皮制品。

靷,《说文》:“所以引軸者也。从革引聲。”引指车前进的皮带,一端套在车轴上,一端套在牲口胸前。牵引车前进。

、 、鞁,《说文》:“車鞁具也”。是马车驾具的总称。

《说文》 :“内環靼也。”輨包裹在车毂上的金属套,截管状圆环形,或作六角形。環靼是指用柔软的皮革包住车轮中心的圆木,古代车毂因为露在外面所以受损率很高。用软皮包住再套上金属的套,用以减少磨损,增加车轮寿命。

,《说文》:“車下索也。”《釋名》:“縛在車下。與輿相連縛也。连接车厢的皮绳。”

《说文》 :“車具也。”鞁:車駕具也。都是马车驾具的总称。

,《说文》:“馬尾駝也。”套车时拴在驾辕牲口屁股上的皮带子

《说文》 :“繫牛脛也。”绑在牛腿上的皮革。

2.用于马身上的配件。

鞈,《说文》:“防汗也。”古代用皮革制的扩胸甲。《管子·中匡篇》輕罪入蘭、盾、鞈革三戟。《註》鞈革,重革當心著之,所以禦兵。

《说文》勒:“馬頭絡銜也。” ,勒靼也。鞥,轡鞥。靶,轡革也。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都用皮革制成。

鞙,《说文》:“大車縛軛靼。”轭指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鞙就是绑住曲木的软皮。

,《说文》:“著掖鞥也。”《說文》:“韅本字。”指驾车时套在牲口腹部的皮带。

靳,《说文》:“當膺也。”套在辕马胸部的皮革。

,《说文》:“驂具也。”“鞌,馬鞁具也。”“ ,鞌毳飾也。毳、獸細毛也。”“ ,鞌飾。”都指用皮革做成的马具和马具上的装饰。

《说文》鞅:“颈靼也。”

《说文》 、鞭:“急也。”“驅也。”都是马鞭子的意思。

《说文》 :“緌也。“段注:“鞌邊帶。”指马鞍子边上的皮革带子。

3.皮革制的兵器容器

韄,《说文》:“佩刀絲也。”《廣韵》云:“佩刀飾。”《莊子音義》:“韄,佩刀靶韋也。”缠在佩刀把上的皮绳。

鞞,《说文》:“刀室也。”《玉篇》:“劒削也。”《詩·小雅》:“鞞琫有珌。”毛傳曰:“鞞,容刀鞘也。”孔颖达作注曰:“古之言鞞,猶今之言鞘。皮革制成的刀鞘。”

《说文》鞬:“所以戢弓矢。”所用来藏弓的革制品叫做鞬。

《说文》韇:“弓矢韇也。後書南匈奴傳引方言。藏弓爲鞬。藏箭爲韇丸。”韇就是盛箭的箭筒。

二、革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

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释名》曰:“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说明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车辆。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水丰草盛,游牧业十分发达。虽然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渔猎也是人们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游猎需要追逐、载获,车辆成为重要的运载工具。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周初期马车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马车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丰富的中国古代车马文化,在汉字中也留下丰富的印迹。

(一)车马文化反映了古代的礼制

《诗经·大雅·韩奕》:“鞹鞃浅幭,鞗革金厄”。《毛传》:“鞹,革。鞃,轼中也。浅,虎皮浅毛也。幭,覆轼也。”诗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年轻的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归国和归国后的活动。这是诗经中的第二章,叙述韩侯觐见和周王给予赏赐,这两句描写的是特定规格的精美车辆,鞹鞃指包皮革的车轼横木,浅幭指用浅毛虎皮覆盖,这是是诸侯方伯使用规格,它表明受赐者地位、权利。而这一切都依据礼法进行。周代以“礼”治国,“礼”就是法律和制度,按制度,周代贵族服饰车乘的质料、颜色、图案、式样、大小规格都有规定,不能僭越。

《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金路,钓,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郑注曰:“革路,鞔之以革而漆之,无他饰。”《新唐书·车服志》:“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革路,驾车的马配有白黑二色杂饰的韦做的络头,樊和缨都用丝绦缠绕五匝,车上树大白旗,用于军事,用于封赐守卫四方的诸侯;玉路,驾车的马有用金镂饰的当卢;金路,驾车的马有金饰的钩象路;象路,驾车的马配有朱饰的络头;田路,驾车的马饰有浅黑色的樊和白色的缨。这五种不同的车分别用以祭祀、迎宾、朝封、战争、打猎,马车用途不同,装饰也不同。

《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锡面朱匆;厌翟,勒面缋匆;安车,雕面,鷖匆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匆;有握;辇车,组挽,有翣,羽盖。郑玄注:“厌翟,次其羽使相迫也……厌翟,后从王宾饗诸侯所乘。”这种车驾车的马面上有杂饰黑白二色的韦做的当卢,马勒两侧缀饰着画有花纹的缯带。在周代,纹饰图案的使用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着素衣,不能带有图案装饰,纹饰只能是皇室和诸侯贵族使用的,百姓也只能穿布衣和短衣,皮裘之类的也是诸侯大夫才能享受的待遇。这里王后的车上有皮革装饰,是阶级地位的象征。

《周易》:“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朱熹《周易本义·讼》:“般革带,命服之饰。”这句话说的是,上九,因打官司获胜,君王偶然赏赐给饰有皮束衣带的华贵衣服,但在一天之内却几次被剥下身来。

《礼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周成王认为周公治理国家有特殊的功劳,从而把曲阜作为周公的封地,方圆七百里,兵车一千辆,命令鲁公世世代代以天子的标准供奉周公。革车千盛是周成王对于周公的赏赐,也是周公地位的象征,而一千辆马车的标准也是是符合礼制。

皮革不仅是周代礼制阶级的反映,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古代的祭祀礼仪。

《周礼·春宫·巾车》:王之喪車五乘:木車,蒲蔽,犬猽,尾櫜,疏飾,小服皆疏;素車,棼蔽,犬猽,素飾,小服皆素;藻車,藻蔽,鹿淺猽、革飾;駹車,萑蔽,然猽,髹飾;漆車,藩蔽,豻猽,雀飾。

孙诒让正义:“丧车,生人所乘。”丧车指古代送葬者坐的车。藻车用浅毛的鹿皮来装饰,駹车用赤而微黑的软皮饰边,漆车黑而微赤的皮革饰边,而木车与素车用粗布和丝织品来装饰。用皮革等之类来装饰,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使用,士阶层以下的只能使用木车和素车,没有皮革等之类的装饰物,并且颜色也不能随意使用。在古代,朱被视为很贵重的颜色,玄色也是吉色,所以贵族的车马服饰都以玄朱为主,平民使用的话就是越礼。所以在乘坐丧车时,也是严格的礼制的,按身份地位乘坐相应的车,否则便是越礼的行为。

《仪礼·既夕礼》:“荐乘车:鹿浅幦,干,笮,革靾,载旃,载皮弁服,缨辔、贝勒县于衡。”在宗庙中祭祀死者也是有一定的礼制的。荐乘车指将死者生前所乘栈车拉进祖庙祭祀,以求死者在死后仍能有车乘坐。这种祭祀用的车规格以及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用鹿皮覆盖栈车前面横木,盾牌、箭袋、皮制马缰、旌旗和皮弁服也都载于车上,马缨、马辔和饰有贝壳的马络皆悬于车前横木。

《仪礼·少牢馈食礼》:“肤九而俎,亦横载,革顺。”古代进行宗庙祭祀活动,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讲究,少牢馈食礼讲的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的礼制。帝王祭祀则用太牢,猪牛羊各一头,少牢,猪和羊各一头。祭祀时的牲畜也有严格规定,“肤九而俎”,将祭祀的牲畜切成九块,“横载”横着放在祭祀用的俎上。革顺:革,皮也;革顺,谓肤不去皮,列载于俎。牲畜要带着毛祭祀。

《仪礼·大射仪》:“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诸侯有朝觐、会盟、祭祀、息燕诸大事,有与群臣习射的礼节仪式。射箭之前都要在周围围上射布,并在射布上设置躲避箭矢的器具,礼制规定,凡是用来躲避箭矢的器具都用皮革制成。诸侯会盟的礼节仪式上所使用的皮制品,也反映了周代森严的礼制。

(二)革部字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礼制文化,也是古代战争文化的反映

《诗经·国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小戎:兵车。靷,《说文》曰:所以引軸者也。指引车前行的皮革。这两句话是说轻型战车和浅车厢,五条皮带交错扎在车辕上。辕马背上有白铜度的环,用皮革制成的带子将游环和车轴紧紧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这两句描写了征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东周初年,西戎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奉周天子之命,率兵讨伐西戎。对于精致车马的描写,反映了周代车马文化的繁荣,而正是当时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车马文化的兴盛。

《诗经·小雅·采芑》:“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这两句的意思是红色的涂饰大车,车上有遮挡战车后部的竹席子和鲨鱼皮装饰的车箱。马胸带带有铜制钩饰,用皮革制成马缰绳。《小雅·采芑》描绘的是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方叔乘坐一辆红色的战车,花席为帘、鲛皮为服,四匹马训练有素、铜钩铁辔,在整个队伍里坐镇中央,高大威武而与众不同。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周军队的规模与声势,反映了周代车马文化的繁荣。

《孙子兵法》:“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春秋时期,打一场战争需要千盛革车,兵役十万,可见战争规模之大,战况之激烈。

《公羊传·文公十四年》:“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若有余而纳之。”描写了晋送邾皇子接菑回邾的场景,革车八百乘,可见声势之大,场景之壮观。

《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革在当时广泛用于战争之中,身上的铠甲,手持盾牌,战车战马都大量使用革制品。

《周礼·春官伯宗第三》:“凡师,共革车,各以其萃。”车仆掌管帝王的各类车,凡征伐,皇帝乘坐革车,又以各种革车的副车随行。王外出会同时也这样做。

《左传·闵公三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在古代,战车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标准,大国才千乘,而一个小小的卫国,几年时间,卫国在文公的管理下,仅军事实力就增强了十倍。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革显、革引、鞅、革半。”杜预注:“在背曰革显,在胸曰革引,在腹曰鞅,在后曰革半。”意思是战马身上的各种装备都配备齐全,整顿好了。

从《说文》的革部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车辆制作之精细,马具之全备,也通过古代车马文化的繁荣,了解到周代的礼仪、祭祀等制度,窥见古代丰富历史文化的的冰山一角。

——————————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孔颖达.毛诗正义[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孙诒让.周礼正义(第21册第22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

〔4〕贾公彦.仪礼注疏[A].阮元.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徐阳)

推荐访问:车马 说文 古代 文化 革部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