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找准“支点”,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生态

时间:2022-12-15 11: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经验的“链接点”,聚焦化学实验的“联结点”,运用化学问题的“冲突点”,促进学生的化学理解、认知与顺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只有找准“支点”,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态,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内生式发展,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支点;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6-0069-02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往往兴趣较高。随着化学符号、反应方程式等内容的增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往往大幅度减退,有的甚至“谈化色变”。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没有把握化学知识的学科本质,没有形成化学思想观念。如何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态?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支点”。“支点”就是学生化学思考、探究的“扶手”“撬棒”,能助推学生的化学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找准经验“链接点”,促进学生化学理解

经验是学生化学学习的源头活水,也是生发学生化学智慧的触发器。初中化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经验里的身边的物质。学生经常与这些物质接触,但由于没有从化学的视角来打量,所以也就缺乏化学的思考与探究。化学教学,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找准学生经验的“衔接点”,促进学生的化学理解。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化学感知、感受等是零散的,也可能是片面的,夹杂着学生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等。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化学做理性的思考。

比如,教学《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笔者从生活中取材,以“铁钉生锈”为线索,设计了“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探究铁钉除锈的方法”“探究防止铁钉生锈的途径”等活动。其中,“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是其他活动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家庭实验中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设置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条件。由于材料来自生活,并且实验探究也是在常态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应当以化学的眼光打量生活,用化学的思维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生活化的探究中,学生也自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在哪种情况下,铁最容易生锈?如何防止生锈?如何除锈?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反向感知和思考运用铁生锈原理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比如“暖宝宝”就是利用了氧化铁发热的原理;脱氧剂就是利用其可吸收氧气,从而减缓食品氧化作用的一种添加剂;等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链接,可让学生辩证理解化学知识,辩证看待化学现象。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是积极主动地建构。作为教师,要创设经验化的情境,预设经验化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经验化思考和探究。基于学生的经验、运用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真正发生。通过化学学习,激励学生关注生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聚焦实验“联结点”,促进学生化学认知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化学现象。聚焦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能激发学生展开化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化学认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分析、反思实验。

如“用红磷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其主要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大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该实验过去采用的是让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这一实验,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如要放入重组的红磷,以保证氧气能够充分地与红磷反应;要记录水面上升的高度;对實验装置的气密性要求也非常高;在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胶塞;等等。学生实验时误差较大,因而很难说明问题。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同时防止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污染空气,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能否让红磷在瓶内点燃?根据学生的建议,改红磷在集气瓶外点燃为瓶内放大镜聚光点燃。如此,既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又能防止红磷在瓶外燃烧污染空气。基于对传统实验的反思,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流程等进行改进,不仅能有效提升实验成效,更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装置的思考和对化学实验过程的反思。这样的化学实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化学认知。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实验猜想与实验现象等之间的诸多关系。对化学实验的积极反思,有助于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化学学习态度。在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只有将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反思等放置在突出的位置,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的功效,从而真正通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运用问题“冲突点”,促进学生的化学顺应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经验、化学实验等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支点外,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支点。问题是化学的心脏,是化学教学的动力引擎。以问题为支点,可以有效地组织、调控化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的化学学习创造力。当然,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化学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催生学生的化学想象的。

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驱动、导引学生进行化学探究。问题1:设计怎样的实验来制取二氧化碳?问题2: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问题3:怎样证明集气瓶中已经充满了二氧化碳?为了帮助学生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充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可设置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地探究。如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哪一个更大?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以借助什么物质来证明?怎样证明?用熟石灰粉刷墙壁,过一段时间后,墙壁为什么会逐渐变硬?桂林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溶洞是怎么形成的?在一个个问题的导引、驱动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展开实验,并且自主分析实验、反思实验、总结实验。在这里,“问题”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支架,导引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有效探究。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学习。当然,在将问题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支点时,要防止将对某一个化学知识点进行探究的内容分解得过分琐碎,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化学思维和想象。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大问题、核心问题抛,小问题、枝节问题带”的方式来展开。如此,问题就能照亮学生的化学思考与化学探究的思路。

以“问题”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支点、驱动力,是建立在将学生看成学习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强度和思维容量,通过问题不断导引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认知同化与顺应,进而促进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经验的“链接点”,聚焦实验的“联结点”,运用问题的“冲突点”,促进学生的化学理解、化学认知和化学顺应。在化学教学中,只要找准“支点”,就能不断地优化学生化学学习生态,进而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有效发生、高效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计玲凤.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研究:以“物质燃烧的条件”为例 [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 (7):26-27.

[2]徐达应. 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19(2):33-35.

(责任编辑 罗   艳)

推荐访问:支点 找准 生态 优化 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