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

时间:2022-12-15 12: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化学知识,并使其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范式的重要转型。落实从生活世界向科学世界的化学教学范式的转变,完整地体现化学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 范式

科学起源于人类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在生活世界中,人类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了关于周围世界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经过进一步概念化、系统化就形成了科学理论。因此德国的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生活世界的理性产物[1]。但科学理论如果仅仅是作为观念上的产物,而不回到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就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人生追求的价值,也就无法经过实践的检验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科学来源于生活世界,但最终还要回到生活世界,离开了生活世界,科学就不会再具有生命力。

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又超越生活世界。在人类蒙昧的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很肤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与人类的生活世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此时,对于教育与生活来说,它们是不可分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是生活,谈不上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也说不上教育对生活的超越。然而,当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从客观上就有了教育偏离生活的可能性,并且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教育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直至在教育中出现了书本知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始产生了严重的分离。当19世纪中叶科学教育开始纳入学校教育时,科学教育被认为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这反映了科学教育在学生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了科学教育的地位,但是,也暗含着科学教育与学生生活的不一致,从而为科学教育中生活价值的缺失埋下了隐患。

科学教育中生活价值的缺失,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非人性化处理,使人们无法享受科学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乐趣,人类也无法对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进行反思。这样,人类的生活将无法得到科学的惠泽,生活会变得暗淡无光。同样,科学教育将会失去生活的源泉,显得孤立无援。于是,人们进行科学教育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从现代哲学研究上看,许多著名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提出过“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是科学课程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自然世界中所获得的科学的真理性认识必须根植于其中,并赋予其以丰富感性的材料;另一方面,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科学的感悟和理解。

受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支配,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的是以学问为中心的模式,强调科学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结构,使得科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严重脱离,科学世界成了学生惟一的生长家园。于是,在科学教育中,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科学教育过程丰富的、鲜活的社会生活“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为了寻找现代人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人的生长危机、教育危机,就必须重返生活世界”[2]。而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重返生活世界的关键是进行课程改革,设计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指的是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意味着科学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社会,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科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

当前,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使化学教学范式从化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化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化学,以生活中的化学作为理解化学科学的基础。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谈论对学习化学的感受:学习化学就好像学习另一门外语,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化学就好像学“天书”,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学生的这些感受说明,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范式中,学生学习的化学一直是抽象的、观念中的化学,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被严重割裂开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传统的化学教学范式既没有很好地反映化学科学的本质,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既然生活世界对化学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化学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到化学世界也就成为其必然的要求。

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化学知识,并使他们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3]。1991年8月在英国York城举行的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大会曾以此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4]。事实上,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知识,而且在生产生活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有巨大的作用。许多化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在理论或技术上获得突破都是化学科学和技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结果,所以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学习化学知识反映了化学科学发展的要求。另外,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对于社会、自己将来职业选择的意义,发展对周围社区涉及到化学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反思或决策的能力,形成对个人、社会、环境等的责任感,成为现代社会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重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互动,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5],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下,这些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化学知识与学生已经历或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如,英国的“普通教育证书化学”课程涉及到了化学知识在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应用。其中,在经济方面涉及的是化肥对世界粮食供给的贡献,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和合理利用地球资源方面的作用等;在技术方面,通过介绍金属、晶体、液晶、塑料来体现化学的价值;该课程还通过介绍麻醉剂、抗菌剂、止痛剂等知识希望引起人们对化学在医药方面贡献的关注;通过了解“水污染和净化”、“空气污染和净化”、“开矿和采石对自然风景的影响”等来说明化学工业与社会的关系。另外,在英国的“索尔特化学”课程中,化学知识也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且渗透着化学在工业、技术、经济等社会诸多方面如食物、饮料、衣着、建筑、能量、卫生等应用的问题[5]。在美国的高中化学课程ChemCom(社会中的化学)中,化学知识都是围绕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中的问题组织的,并以决策活动为特色,在决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应用化学知识的实践。该课程内容围绕社会中8个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来组织。它们是[6]:(1)我们需要的水的供给;(2)保护化学资源;(3)石油:用以建设还是燃烧;(4)理解食物;(5)我们世界中的核化学;(6)化学、大气与气候;(7)健康:你面临的危险和选择;(8)化学工业:前景与挑战。ChemCom强调辩论、讨论和个人观点在化学领域中的作用,重视决策和问题解决背景下的化学知识,呈现真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不再是只在课堂中解决学术问题才有用的一些不相关的事实堆积和实验室技能,而是一整套技术和思维过程,并能系统地应用于提出和解决真实世界里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化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实用的倾向。根据目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所有的中学毕业生都接受过化学教育,但笔者调研发现中学毕业几年后,除了从事化学及相关专业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较为熟练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外,其他毕业生面对社会中遇到的实际化学问题几乎束手无策。可以说,这与中学化学教学脱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建国后在几次化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化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有所认识,但由于长期以来实施“学问中心”课程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却难以落实,结果造成了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存在着生活价值的缺失[3]。化学课程存在着生活价值的缺失,会使我们无法完美地享受化学给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化学教学也会因失去生活的源泉而显得孤立无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人类各种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落实从生活世界向科学世界的化学教学范式的转变,完整地体现化学课程的价值,是当前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29-138

[2] 靳玉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2-27

[3] 刘克文.课程•教材•教法,2003,(5):67-70

[4] 华彤文,田荷珍.化学教育,1992,(1):60-62

[5] 刘克文.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3):33-36

[6] Hey Heikkinen.ChemCom Chemistry in the Community.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1993:Ⅲ-Ⅹ

推荐访问:世界 科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