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历史教学的视角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时间:2022-12-15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历史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这门课程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当前深化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教学:教育学生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在历史课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时代背景,从历史根源上掌握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三分之二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有直接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展了前赴后继的救亡图存斗争,开始向外国学习。孙中山在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过程中,把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作为革命的旗帜,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失败了,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想激荡而来。面对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真地学习、领会,反复地比较、推求,试图找到一种能拯救中国的理论武器。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郑重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历史已经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各种思想的较量中,赢得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赢得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人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性。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真理,马克思主义才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构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思想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让广大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进程,认识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教学:教育学生理解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几代人孜孜追求,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来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生动地介绍了近现代史上各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并为实现理想社会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改良派提出了没有任何痛苦、人人平等、没有私有财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大同世界”。这种社会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空想。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社会,实践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没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庄严宣布,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并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后,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尽管这一探索经历了曲折,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但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主题。通过近现代史的教学,使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历史奋斗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结果,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教学:教育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励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积淀了优秀价值目标的民族精神的浸润和饲养,也需要代表了先进价值走向的时代精神的牵引和推动。”民族先烈、民族英雄、革命精神,是近现代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丰富、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通过教学,帮助广大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抱负。

在近现代史发展中,民族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品质,民族精神升华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精神不仅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其他阶段也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刻也没有停止科学理性的思维。从姓“资”、姓“社”的辩论,到姓“公”、姓“私”的议论;从“计划”与“市场”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到改革、发展与稳定内在关系的理性思索;从小岗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的星火燎原,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就是硬道理”观念在全国的传播;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须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阔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激发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强魂和民族奋发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教学:教育广大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和道德价值标准的充分体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共产党应有的荣辱观作了界定。他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放眼世界,进一步扩充和丰富了共产党人的荣辱观,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在近现代史课教学中,实际上贯彻了一条鲜明的荣辱观主线,即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他们是爱国的典范,是艰苦奋斗的典范,是服务人民的典范,是崇尚科学的典范,是团结互助的典范。他们身上所折射着的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光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部分教学,使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中得到思想教育,并与美好精神的塑造、良好道德的养成相结合,帮助他们了解当代社会,辨别是非曲直、作出道德选择,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责任编辑张茂林)

推荐访问:视角 历史教学 核心 体系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