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研究

时间:2022-12-15 18:2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坚持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原则,其中实践认知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通过一项对某旅游学院323名本科生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认知调查分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存在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缺乏等问题,指出应通过转变实践教育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和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等方面深化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评价;实践认知;旅游景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65-03

一、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而开设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1]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其沦为令学生“厌倦”的课程,不少学生选择逃课的方式表达对课程教学的不满。这使得如何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并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一次调查分析揭示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在实践认知中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期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困惑: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改革难题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正确地了解我国国情,深刻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进程和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这一教学目标却成为一个现实难题,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成为令任课教师头痛的难题之一。笔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应由理论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实践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情况。因此,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深化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大多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于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使得课程教学成为服务于考试的应试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某旅游学院学生近现代史旅游景点认知调查

如何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进行实践评价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之一,与理论评价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实践教学评价呈现出更加开放性的特征,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专业知识建构和成长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评设计。笔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某旅游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了一项基于对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认知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所知旅游景点并陈述其渊源史实。

本次调查在某旅游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323名本科生中进行,其专业涉及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和景区管理共三个专业,其中女生175名,男生148名,收到并整理有效答卷323份,符合原初设计调查预期。根据对答卷内容的统计分析整理,所得情况见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在166名本科生中,有23人不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作描述,占7.12%;有134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在描述中存在错误,占41.49%;有87人能写出5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26.93%;有23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7.12%;42人能写出5~10个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有错误,占13%;有1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但描述存在错误,占3.72%;有2人能写出10个以上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旅游景点并做出正确描述,占0.62%。由此可知,在接受调查的323人中,有约61%的同学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正确描述10个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而有约49%的同学甚至不能正确描述5个人以下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旅游景点。这突显出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急需强化。

四、调查分析:实践教学评价的问题及对策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们可知,大部分学生未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其专业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具备利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应特别强调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以上一项针对旅游学院大学生对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景点的认知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知,目前在本课程教学评价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曾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实地参观、田野调查和历史访谈等方式一方面丰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形成对于教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教学实践缺乏深刻认识,仅注重外在教学形式而忽视对内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认知思维的僵化使学生不能从实践的外在形式领会教学的内在含义,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教学实践认知是促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将所掌握理论知识转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实践应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中却突显出许多学生认知视野狭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片面机械地为“实践”而刻意追求实践,从而使实践沦为另一种应试考察形式,难以体现教学实践教学的原本应有之义。

3.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某旅游学院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旅游景点的调查分析可知,许多大学生不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缺乏应用中国近代基本历史史实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本次调查中揭示的这一问题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综合能力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协调应用的结果,只有建立良好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机制,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树德育人的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协调等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传统重理论传授而轻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立足于教学过程设计努力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五、总结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坚持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评价相结合原则,其中实践认知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实践认知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文通过一项对某旅游学院323名本科生的调查揭示当代大学生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存在教学实践认知思维僵化、教学实践认知视野狭窄和教学理论与实践协调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评价方式上要转变实践教育观念,扩展实践教学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等,努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和学有所长,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重庆文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Z].2010-03-10;

[2]重庆文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方案[Z].2012-06-15.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纲要 中国 实践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