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现代主义与本土对抗

时间:2022-12-15 18:20: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西方文学对中国作家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式各样的“主义”如何在中国文学里被转化,一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热门课题。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在吸纳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孕育的文学理念的同时,也冀望达到转化意识形态的目的——亦即藉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理性主义等资产阶级社会价值,来矫正当代承袭自传统价值体系、具有压迫性的社会伦理规范。台湾的现代文学运动在本地的中文创作及文化层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它在当代作家中激发了新的动力,并且重新铸造了他们的艺术表达模式。

关键词:现代主义;乡土派;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6-0029-11

1988年,蒋经国先生去世,标志着台湾战后一个历史世代的结束。这个世代肇始于1949年;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退到海角一隅的台湾。四十年来,在蒋氏父子威权统治下,台湾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里都呈现出相当程度的连续性和同质性。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蒋经国在去世前两年间陆续推动了几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包括解除戒严、承认反对党、开放报禁、以及恢复与中国大陆的民间交流——社会上各层面才开始产生急剧的结构性转变。新的文化艺术思潮一波波涌现,多半针对当时既存社会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重新检视的诉求。目前这个时刻,①是我们将台湾戒严时期视为一整体历史时段,对活动于其间的作家的文学成果做一番重新评估的大好时机。

自从1949年中国分裂成两个政治实体,各自施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后,“中国新文学传统”也随之在这两个不同的华人社会里分道扬镳。一方面,1949年后的台湾作家所承袭的新文学传统是经过刻意筛选的富有革命意涵的“批判写实主义”受到压制,而新文学传统中不具抗议色彩的“感性抒情”(lyrical-sentimentalism)流派则相对地大为风行。另一方面,从五十年代冷战时期的反共宣传,历经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现代、乡土文学运动,直到今天的多元主义和市场取向的大众文化,台湾的文学潮流在呼应着大环境里社会政治变迁的走向。

借用英国文化研究先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理论架构,我们或许可将台湾六十年代受西潮影响、具精英主义特质的现代文学运动,和七十年代倾向于民粹、民族主义的乡土文学运动视为戒严时期的“另类”(alternative)和“反对”(oppositional)文化形构。②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在吸纳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孕育的文学理念的同时,也冀望达到转化意识形态的目的——亦即藉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理性主义等资产阶级社会价值,来矫正当代承袭自传统价值体系、具有压迫性的社会伦理规范。因此,现代派作家对当前台湾主导文化中的“新传统主义”论述,基本上是抱持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在运动的晚期更加充分表露,无疑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在颠覆性。

另一方面,台湾的乡土文学运动以文学为托辞,诘抗当时政治社会上的主导势力,具有十足的反霸权性格。这个运动的导火线源自于七十年代台湾在国际社会上的外交挫败。它为台湾的本土知识分子架设了一个发言的舞台,借以表达他们对外省、本省人之间政治权力的分配不均,以及自六十年代以降,由快速工业化所衍生之社会经济问题的不满。这个运动的反对性格在其宣示的三点目标中昭然若揭:第一,破除大陆人掌控的国民党政府所塑造的政治神话;第二,谴责资产阶级资本主义(bourgeois capitalism)的社会价值观;第三,向以现代文学运动为表征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宣战。

上述两个文学运动皆曾一度在台湾文坛带领风骚,但基于不同的理由,为期都不甚长。大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现代文学和乡土文学的影响力骤然下降。两个运动各自潜在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浮现:由于大部分现代派作家主张艺术自主,与政治脱钩,他们作品中的颠覆成分极易被霸权文化力量收编,使其批判效力大为减弱。部分现代派作家所竭力体现的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又与一般中国读者抒情性的审美感知方式格格不入。尽管现代文学运动的基本动力并没有因为失去大众的专宠而全然耗尽,评论者及一般读者却都以令人丧气的冷漠态度,来对待在八十年代问世的、臻于成熟的现代派作品。而与此同时,乡土主义者强悍的政治性议题,对于大体满意于现状的中产阶级读者来说,不但具有威胁性,也令人厌烦。除此之外,较为激进的乡土主义者已逐渐将他们的抗争行为导向直接的政治参与。

在这两股文学派系的争论声趋于沉寂之际,另一类本质上较为通俗的“严肃”文学乘势而起,而抒情感性的文学传统又得以在八十年代再度复兴。这十年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世代作家,不但汲取了现代派作家精致成熟的文学技巧,也受到乡土主义的影响而展现出相当程度的社会意识。然而,这些年轻作家所拥有的专业视野却明显地与他们的前辈相异。在台湾逐步商业化的文化环境中,他们无疑是更加深刻地受到市场逻辑的制约。

过去二十多年来,评论台湾文学的著作具有强烈的派系性,同时由于不少现代派作家在七十年代白热化的文学论战里被中伤,形象受损,对当前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颇有负面影响。在国外,夏志清教授在他《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再版(1971)序文中提到:“1961年以降,台湾地区产生了一个规模虽小却极具潜力的文学复兴运动,然而却没有多少西方读者知道它的存在”。③在这以后,陆续出现了数十篇讨论这个文学现象的文字,并有一本研究台湾小说的论文集于1980年问世,书中收集了若干篇针对现代派作家的重要评论。尽管如此,不论在中文或英文文献中,至今仍未出现一本能充分涵盖现代文学运动各阶段发展面向的学术专著。

本书的撰写目的,即希望能填补此一空白,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切入这个文学运动。书内各章将分别讨论下列几个主题:第一,现代派作家在艺术创作形式上的重新出发,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有别于旧有的现代中国文学,而后者在台湾可以以活跃于五十年代文坛的老一代作家为代表。第二,台湾现代派作家在吸收西方“文学现代主义”时所采取的几种不同途径。第三,运动成熟期作品中出现的文化批判及文本策略。第四,乡土主义论者对现代主义的抗争声浪。

推荐访问:现代主义 本土 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