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玺印蕴藏有大量的学术信息。无论是对文字、姓氏,还是对历史、地理的考证都是大有裨益的。而规谏语印和吉语印在我国古玺印的世界里又是独具特色的一支。如图一,战国青铜印,印文“正行”。
正,《说文解字》云:“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错曰:守一以止也。之盛切。”《康熙字典》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1,是也。方直不曲谓之正。2,备足。《书一君牙》“咸以正罔缺”。3,常也,正常。朱子云物以正为常。4,定也。《周礼·天官》“宰夫今群吏,正岁会正月要”。(注):正犹定,又决也。5,平质也。《论语》“就有道而正焉”。《离骚》“指九天以为正”。(注):谓质正其是非也。6,《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又《大品经说》“八正曰: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行:《说文解字》云:“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户庚切。”《康熙字典》的解释主要有:户庚切。1,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2,五行。《书一洪範》“我闻在夕,鲧陧洪水泪陈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3,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4,又《广韵》,下孟切,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一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以上是单字的释条,如果选“正”的义项和“行”的义项逐条配对,则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如果“正”取:“是也。方直不曲谓之正”之义。则相应的“行”可取的义项有:1,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道也”。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正道,方直不曲之道。2,语,言。则“正行”的意思就是:方直不曲之言论。3,迹也,行为。则“正行”的意思就是:端端正正之行为。
如果“正”取:备足之义。则“行”可取的义项有:1,道。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道不可罔缺,当修齐也。2,迹也,行为。则“正行”的意思就是:德行不可缺失。
如果“正”取:常也,正常之义。则相应的“行”可取的义项有:1,道。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平常之理,自然之道。2,语,言。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平常言语。3,迹也,行为,德行。则“正行”的意思就是:举止行为自然正常。这三条释义有道家无为思想存在,所以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玺印上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正”取:平质,质正之义。则相应的“行”可取之义项有:1,道。这样“正行”的意思就是:质正大道。2,语,言。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质正言语。《辞海》中“正言”条云:端正言论,指规谏。《汉书一艺文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3,迹,行为。那么“正行”的意思就是:质正行为。
如果“正”取:五行八正中之“正语”,则同前“正言”。将以上释义综合,战国青铜印文“正行”的意思应该是:端正言行,匡扶大道。古“正”字的写法如图二。《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错曰:守一以止也。之盛切。“止”是人的一只脚的象形。脚前画一条线表示到此为止。那么这条线就是准绳,不能越过。所以正字就有“规范”、“校正”的含义了。对准准绳就“正”了,就“对”了,也就“是”了。
而在甲骨文和一部分金文里“正”字的“止”之上也有写作“口”或者一个大点,这大约和那一横的作用是一样的。而古“是”字下面也是一只脚的象形。在“止”的上面是一个“早”字,也有写作“正”字上面一个“日”字的,这就和上面写作“口”的正字非常接近了。所以“正”和“是”有几乎一样的含义。“正”就是“是”,都有正确、准确、对的意思。那么“对”字其实也就是对齐准绳的意思,对齐了也就正了,也就是了。这三个字唯一的区别就是“正”字和“对”字保留了较多的动词色彩。
古“行”字的写法如图三。古“行”字本没有行走、行动的意思,而是道路的象形。《诗经·召南-行路》中有“行,道也”,但这还是比较笼统的说法。细说起来,则是东西走向的路叫“行”,南北走向的叫“道”。行,古音户庚切。“行”与“横”古音相同,通用。《诗经·齐风·南山》中有“薮麻如之何,衡從其鳩。”陆氏释云:“衡音横。也作横”。韩诗云:“东西耕日横。”横从木。《说文》“横,栏木也。”所以不是东西耕之正字。衡亦牛角横木,无东西耕之义。然而在我国北方,耕向阳地时,南北耕者如织丝之经,东西耕者如织丝之纬。所以称凡如经者为纵,称如纬者谓横。织丝时纵者直行,横者不直行。所以,用在木上时,纵者叫植,横者叫横。故而横之为栏木、今纵横之横从木,都是由此来的。所以道路之东西向者叫“行”。
牛角横木为衡。古时佩玉,横者为珩,都发横音。珩字,经、传多写作“璜”。
上古农业,牛角横木需要正行(横),栏木需要正行(横),耕地更需要正行(横),纺织也需要正行(横),而最主要的是道路也需要正行(横)。这里则不分东西为行,南北为道,一概要正。道路不正,其一,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专制统治;其二,不利彰显统治者权威,可能被视为“王道不正”,最起码会被看做是国力不济。故须正道,即正行。这可能是正行两字的本意,至于端正言行诸说则是其引申义了。
又见战国时秦钱“文信”,是秦文信侯吕不韦在其封地河南城所铸行(钱文见图四)。钱上有“行”字样符号,不是正式钱文。战国楚币中也有蚁鼻钱两种(见图五),已经取“行”字为钱文了。盖取:“行,步趋也”之义。大概是指该币为流通货币。到后来北周武帝建德三年所铸行的“五行大布”(见图六),“行”字被非常精美地铸于币面上。再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则铸“永通万国”(见图七),始用“通”字,其实是“行”字的发展,从此“通”字在我国的钱文中一直用至清末。
另有秦汉之际钱币背面偶见“规矩文”,笔者以为也应是“行”字的变体,至于铜镜等器物之上的“规矩文”可能得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