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皆喜欢招贤纳士,令其献计献策,辅助治理国家、料理朝中之事。齐国齐威王即位后,也照例四处广揽人才,辅助朝政。在其网罗的大批人才中,齐国人淳于髡以其博学多识和杰出的辩才被召入宫内,并被赐封为上大夫,其职位与少卿相同。
淳于髡不仅出身于贫寒,而且其貌不扬,生得一副矮小身材。但是,淳于髡并未因出身和长相自甘卑微,他自少年时便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且学无常师,博采众家之长。据史料记载,淳于髡曾与思想家荀子交往很久,颇受教益,并与孟子有过多次辩论,而其才华最终得以施展的,则是被齐威王招纳入宫封官之后。
齐威王虽然爱才,但却不善朝政,致使国家上下政事混乱,因治理不力,诸侯趁机滋事,意欲出兵侵占齐国土地,国家危在旦夕。在此危急情况下,由于朝廷内众臣畏惧威王,无人敢于劝谏,眼看国家政体摇摇欲坠也无人上前力谏威王拿出抵御之策。此时,机智善辩的淳于髡决计以幽默滑稽之语劝谏威王。由于齐威王好说隐语,即与人交谈时不直言其意,而是将要表达的意思隐寓于比喻、影射之中。针对这一特点,有一天,淳于髡瞅了个机会,和齐威王说起了隐语,于是,他对威王施礼后说:“我想问大王一个问题:国中有一只大鸟,栖于宫廷,不飞又不鸣,不知这是什么鸟?”威王一听,这不是嘲讽本王是只无所作为的鸟吗?但齐威王并未生气,原因是他自知治国不力心中有愧。威王被淳于髡的隐语一激,幡然醒悟后便以隐语作答:“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与淳于髡对答后,齐威王当即召见全国县令商谈国家振兴大事,着手整顿纲纪,紧接着调集军队抵御外侵之敌。诸侯见威王重振旗鼓大为震惊,纷纷退还占领的齐国土地,齐国从此威震诸侯长达36年。
齐威王即位的第8年,楚国出动大军侵齐,齐威王担心齐国难御强兵,便派淳于髡携黄金百斤、车马十驾,前往赵国请求救兵。淳于髡虽有一口善辩之才,但觉得如此少的礼物恐怕难以求来救兵,为了能让威王多出些礼品,他心生一计,决定用一种不言自明的方式说服威王。于是,淳于髡面朝威王仰天大笑,笑得连系帽子的绸带都断了。威王见状觉得奇怪,不禁问道:“先生如此大笑是何意,难道是笑话本王出得礼金太少吗?”淳于髡不能直说,只得回道:“微臣怎么敢笑大王呢!”听此回答,齐威王更是莫名其妙,于是追问:“你这么笑,是否有话要说?”淳于髡见吊起了威王的胃口,便说:“臣今天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农事的农夫,拿着一个猪蹄、一壶酒,求神保佑他五谷丰登,粮油满仓。臣见他敬神的物品这么少,而所求又如此之奢,忍不住笑他是否有些太小气了。”齐威王一听,当下觉得面红耳赤,我这堂堂一国之君,求人出兵相助岂能像以少求多的农夫!随后,他让淳于髡携黄金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驾,前往赵国求助。赵国收了淳于髡献上的厚礼,心中大喜,随即派发精兵十万、兵车千乘,援助齐国。楚军统帅听闻赵国派强兵增援齐国,再不敢恋战,只好率兵落荒而逃。
在齐国朝中和威王面前,淳于髡赢得以善辩之才劝谏齐王奋发图强、革除弊习的声望,而在奉命出使他国时,他也同样不辱使命,每次都以巧言善辩令他国的国君连连叹服。一次,齐威王命淳于髡出使楚国,楚王见他身材矮小,便戏弄道:“看来齐国实在无人,才派先生出使敝国。寡人不知像先生这样的人,有何过人之处?”淳于髡昂然答道:“在下无何特长,惟有腰中长剑,专斩无状君王。”楚王听后大惊失色,不禁尴尬笑道:“请先生息怒,寡人不过开玩笑而已。”还有一次,齐威王命淳于髡向楚王赠送天鹅。岂料途中不慎,天鹅竟脱笼飞去,淳于髡提着空笼来到楚国,见到楚王后,他运用自己的辩才对楚王说:“齐王命臣来献天鹅,路过河溪时,臣见其干渴,心下不忍,便将其放入水中饮水,不料它饮足后竟然飞去。臣欲刺腹绞颈而死,恐怕世人说我王(指楚王)暴虐,以鸟兽之故逼臣自杀;臣想买一只相似的天鹅献上,又怕担不讲诚信之名,欺骗我王;臣欲逃亡别国,又担忧别国消息不通,不知臣因何故叛逃,无奈之下,臣只好前来请我王治罪。”短短数语,令楚王十分感动。放天鹅饮水,是仁;因天鹅飞走而欲自杀,是勇;怕世人说我楚王暴虐,是忠;不买一只天鹅冒充礼物,是信;为两国的友好往来而不逃亡,是义;前来服过请罪,是诚……淳于髡的忠义之举,令楚王十分叹服,他禁不住赞道:“齐威王有你这样的仁人志士,真是太好了,我岂能对你治罪!”楚王不仅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对他厚加赏赐。
齐威王死后,宣王即位,仍然欣赏淳于髡的才华,并继续重用他。为助宣王治理齐国的江山,淳于髡一次次利用自己的辩才向宣王荐举贤士,使许多人才得到重用。有一次,淳于髡一日举荐7人,宣王不禁生疑,天下贤才怎会如此之多?于是,宣王便召见淳于髡询问:“先生一天举荐7位贤士,那世间的贤才岂不是太多了吗?”淳于髡答道:“大王,话不能这么说,同类的鸟往往同居一处,同类的兽往往结伴而行,我们若是到沼泽地寻找柴禾、桔梗,几辈子也找不到一棵;但若是到山间去找,却可以满载而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与贤者同类,大王向我求贤,如同从河里取水,从火石上取火。我周围的贤士岂止7人,以后我还将继续向大王举荐,让更多仁人志士为大王效力。”淳于髡令人心服口服的一席话,说得宣王频频点头,此后,淳于髡更加受到宣王的器重。
上面的故事,足可说明淳于髡充分施展其辩才,以其滑稽幽默、机智善辩之智谋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对君王的错误决策婉言劝谏,使其纠正的雄才谋略,并因此而使其名垂千古,成为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一代辩才。当然,中国历代帝王,虚心纳谏者少,而闻谏则怒者众,臣民因直言惹火的更是数不胜数。而淳于髡则另辟蹊径,以他的才华与机敏,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巧用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每一次都达到了规谏君王的过失,使自己的谏言为君王所采纳的目的。淳于髡的善辩之才,对今日的各级管理者来说很值得借鉴,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身边的朋友,如果能用高超的辩才说服打动他们,在处理问题上讲究语言的艺术,许多问题皆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