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安徽六安出土“廿三年东阳”戈考

时间:2022-12-16 12:10: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iJxԯ;?ӽ4μμmvu駞۞yNv~?<駯駿?|߾mt�B]i}ۍoR}]]x^{Nu{vݻ_[i=i۾i3T_vmZ学习和模仿。

(二)赵国造器制度演变时间之推论

前引苏辉的观点,认为赵国辞铭格式的转变与定型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到二十八年之间,此次“廿三年东阳”戈的发现,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廿三年东阳”戈铭文监造、主造、铸造三者皆备,只是监造者姓名被省去,文末也没有定型后的赵国兵器辞铭常见的“执剂”二字,属于赵国三级辞铭中的“不成熟”者,这种不成熟,当是辞铭格式初变所致,因此笔者认为赵国辞铭格式的转变与定型当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黄盛璋曾指出:“兵器铭刻既然是社会制度和生产情况的反映,它之所以不断发展、变化,其根本是在于制度和生产的发展。”[22]因此,我们认为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赵国的兵器生产制度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为史籍所缺载。同时还可以看到,同期的魏、韩兵器的三级辞铭已成定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国兵器生产制度的这种转变,当是受到韩魏影响所致。

(三)东阳建置探微

根据《汉书·地理志》可知赵地东阳在汉代已置县,属清河郡[23]。然对于东阳建置之始则各家说法不一。后晓荣认为“秦置东阳县,汉因之”[24],清代学者顾观光则认为“楚汉之间始置东阳郡,汉置东阳县”[25],钱穆则认为“汉始置东阳县”[26]。诸说虽异,然均未提供确证。今据“廿三年东阳”戈,则知至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已有东阳之建置,此诚足以补史籍之缺,亦可证各家之误也。至于赵置东阳为县还是郡,则有待更多的出土材料证明之。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德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徐少华、徐承泰、刘国胜等四位先生的指导与帮助,谨致谢忱!)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六安双龙墓地》,上海古籍出版社,待出版。

[2][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版)》,中华书局2009年,第921、1648页。

[3]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15页。

[4]春秋时期,“东阳”曾一度辗转于晋、卫、赵氏、荀氏之手,到春秋晚期才归于赵氏。战国时期又为赵国所继承。参看朱爱茹:《邢令戈与两周邢邑》,《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

[6]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楚语上》,中华书局2002年,第493页。

[7]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第272页;黄萍:《新出兵器铭文的整理与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6-97页。

[8]据统计,楚国兵器中,年代确定者17件,从共王到考列王历时三百余年;年代不确定者41件;凡此共58件兵器,无一有纪年铭文。参看周翔:《战国兵器铭文分域编年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9]黄萍:《新出兵器铭文的整理与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9页。

[10]周翔:《战国兵器铭文分域编年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1][22]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12]吴良宝:《湖北荆门左冢所出铜戈新考》,《湖南博物馆馆刊》第四辑,岳麓书社2007年。苏辉认为此戈的制作年代上限是公元前286年,并将该戈年代定在安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53年),见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9-90、123页。笔者认为这可能忽略了左冢M1时代必在白起拔郢前的这一事实。具体理由,参看原报告对墓葬年代及相关器物年代的判断,亦可参见张昌平:《也论郭店M1年代问题》,《江汉考古》2012年第1期。

[13]董越:《廿二年邞戈考》,《中原文物》2014年第5期。

[14][16][17]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41、69-71页。

[15][18][20]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6、61、18页。

[19]吴良宝:《湖北荆门左冢所出铜戈新考》。该文注7云此说法源自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硕士论文,第46页。然笔者从知网下载该硕士論文,仔细阅读并未找到相关提法;根据该论文写成的《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一书也无相关说法,可见苏辉已放弃此说。

[21]刘余力:《王二年相邦义戈铭考》,《文物》2012年第8期。

[23]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7页。

[24]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0页。

[25]清·顾观光:《七国地理考》,《周秦汉唐历史地理研究资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26]钱穆:《史记地名考(上)》,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80页。

Abstract: The bronze dagger-axe unearthed in Lu’an, Anhui Province contains a twelve-word inscription that includes the characters “Nian San Nian Dong Yang” (Year 23 in Dongyang). The inscription content and format suggest that this dagger-axe was made in the Zhao state in Year 23 of the reign of King Hui Wen (276 BC). The discovery of this bronze dagger-axe demonstrates that “Chi Tu”(齿突) wa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Wei state and that there was a big shift on weapon casting in the Zhao state around 276 BC. The discover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Dong Yang was firstly set as a county in 276 BC or before.

Key words: Dong Yang; the Zhao state; Year 23; King Hui Wen of the Zhao state

推荐访问:东阳 安徽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