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释圜钱

时间:2022-12-16 1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 圜钱作为秦统一后封建国家法定的流通货币在中国经济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圜钱起源于玉璧或纺轮的传统看法不可信。圜钱中的圜与县字通,是古代区域的名称。圜钱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后期三晋的疆域之中,这应与三晋最早推行郡县制度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圜钱 三晋 郡县制

〔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6)05-0134-04

圜钱又称圜金、圆钱,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形制,是战国中后期流通的一种重要的青铜铸币。它最早流通于三晋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以其中方孔圆形的半两钱制推行全国,其它先秦铸币如刀、布、蚁鼻钱等遂被废弃,于是圆形方孔的圜钱便成为后来两千余年间我国货币的主要形制。可见圜钱的出现,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998年,第608页。 在这里本文拟对战国圜钱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一、圜钱起源于玉璧或纺轮说不可信

就目前所见的大多数货币史研究专著中对圜钱起源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黄锡全先生认为:这种圜钱形式,中间孔称好,好与边之间称肉。目前学术界多主张其形由纺轮或玉壁演变而来。其实,圜钱、玉壁二者有可能均由纺轮所演变。 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在这里,黄锡全先生主张圜钱是由纺轮演变而来的。而对于圜钱的最初流通,黄先生更主张圜钱最初出现于魏国,为圆形圆孔,如面文共、垣等圜钱即是 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第329页。 。蔡运章认为圜钱又名圜金。战国中晚期青铜铸币。圆形圆(或方)孔,背部平素,由玉璧(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指好缘至外郭间的实体。玉璧曾是先秦时期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到战国中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仿照其形状,铸作了这种新型货币。面文“垣”、“共”字钱是最早的圜钱,它们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中华书局,1998年,第608页。 有的学者还认为圜币比布币在历史上产生得更早。其理由主要有二:一、早期圜钱形状很象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人用的纺轮,纺轮应用很广,圜币可能是由于纺轮用作交换媒介而演化产生的。二、古籍中记载我国早期曾以玉为币,这里讲的玉,可能就是玉环,而圜币可能是由玉环演化而来的。 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第26页。 甚至有的学者还提出:圜钱则主要铸行于我国西部秦地,源于璧或纺轮形;早期铸行圆孔钱,稍后则铸行方孔钱 山东淄博钱币学会:《齐国货币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第14页。 。

著名钱币学家汪庆正先生也曾提出过对圜钱币形由来的观点。汪先生认为:关于圆形圆孔钱这种铸币形式的来源,可远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璧和玉璧。璧的孔有大有小,《尔雅·释器》谓:“内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内好若一谓之环。”《说文解字》训“瑗”为“大孔璧”。其实,远古时代并没有分得那么清楚。《汉书·五行志》载“宫门铜瑗”,颜注还认为“瑗”与“环”同。这类璧、瑗、环的玉制品,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进入金属称量货币时期,用青铜铸造成锾(环形物),按重量进行交换或充作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到了金属铸造货币时期,就很自然地铸成较小形,便于日常交换使用的圜钱了。 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丁福保先生在《古钱大辞典》中认为:冶氏注,十钧为环,职金疏引作锾。……师古曰圜,均而通也。窃谓圜法之立,其义则均而通,其形则如环,其音则转相通而为锾者,周家之圜法也。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34页。

以上诸种对圜钱币形由来的解释都是主张其形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纺轮或玉璧演变而来的,这种看法影响颇广。在这里有一个问题令人疑惑,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怎会见过新石器时代的纺轮或玉璧?又会出于何种动机去仿照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或玉璧去铸造战国时代的货币?尤其在古代社会中对于人们礼制是特别重视的,有些礼制的规定是常人不能逾越的,如玉璧的运用就是如此。《周礼·冬官·玉人》中说: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意思是说:璧的直径长一尺,中间的孔径三寸,用作一尺的标准长度。圭璧直径五寸。用以祭祀日、月、星、辰。琮的边长九寸,璧的直径九寸,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用以进献天子的。谷圭长七寸,天子用以向将要迎娶的女方行聘礼。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7页。 这说明在古代森严的等级社会里,玉璧之类的礼制之物应是贵族阶层的专利,它是很难成为货币交换媒介的,因此,圜钱起源于玉璧或新石器时代陶纺轮的说法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二、圜钱的的由来与渊源

探索和研究圜钱的由来与渊源,正确理解圜钱的本义至关重要。有必要从训诂学的角度找出新的答案。对于故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易否定古人的故训。他曾经强调说:“我们只是不要墨守故训,却不可以一般地否定故训。”王力先生还说:“汉儒去古未远,经他们所说的故训往往是口口相传的,可信较高。”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39-340页。 所以汉儒的一些解释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

首先应搞清楚圜钱中圜字的本意。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环”与“圜”是有根本区别的。《说文》曰:“圜,天体也,从囗, ? 声。”而“环”《说文》曰:“璧肉好若一谓之环。从王 ? 声。”所以两个字的本义是有根本区别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圜,天体也。从口、 ? 声。按浑圆为圜,平圆为圆……《吕览·圜道注》圜天,道也。”又说“《汉书·食货志》立九府圜注,注即钱也。” ⑦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760、759页。 而环,《说文通训定声》中说:“环,璧也从玉 ? 声。《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⑦ 这样看来,圜与环的义训有着根本的差异,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我认为圜钱并非由玉璧或纺轮演变而来的。

要搞清楚圜钱的由来和渊源,就必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古文字资料才能够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从古文字资料来看,圜常写作 ? 、寰、 还 、  ,与古县字通。清人阮元的《积古斋钟鼎款识》卷七说:免瑚(原书作纅 ? )铭郑 还 之 还 通寰。寰,古县字。

《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陆德明《释文》:“寰,音县,古县字。一音环,又音患。寰内,圻内也。”杨士勋疏:“寰内者,王都在中,诸侯四面绕之,故日寰内也。”(按《谷梁传》的“寰内”,即《礼记·王制》“天子之县内”之“县内”。 )

《国语·齐语》“三乡为县,县有县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许本(指许鲁金嘉靖刻本)‘县’作‘寰’。下并同。”

《广韵》去声霰韵:“县,郡县也。《释名》曰:‘县,悬也,悬于郡也。’古作‘寰’。”

《说文新附》:“寰,王者封畿内县地。”

《汗简》卷中之一宀部“县”字引《碧落文》作“寰”。

《匡谬正俗》卷八:“宇县,州县字本作‘寰’,后借‘县’字为之。所以谓其字者,义训系(  )著。……末代以‘县’代‘寰’,遂更造‘悬’字,下辄加‘心’以为分别。”

还 、  、寰三字并从得声,而与县古音同属匣母元部,音近可通 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第55页。 。

在这里应强调说明的是圜钱的由来很可能是与两周时期所推行的乡遂制度(或都鄙制)有密切关系。据有关资料,西周、春秋时期,各国都实行过所谓的乡遂制度,或叫做都鄙制,把国都或大城邑称为“国”或“都”,把国都或大城邑四周的地区称为“野”或“鄙”。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 周代的县是指国都或大城邑四周的广大地区。如《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国有班事,县有序民。”这里所说的国即指国都,县即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天子称王畿为县即由此而来。古代从“ ? ”声之字多有环绕义。《汉书·食货志》“还纆树桑”,颜师古注:“ 还 ,绕也。”《国语·越语下》“环会稽三百里者以为范蠡地,”韦昭注:“环,周也”。《汉书·高五王传》乃“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冢 园 邑尽以予 藺 川,”颜师古注:“圜,谓周绕之。”县指环绕国都或大都邑的地区,本是由“ 还 ”(环)派生出来的一个词,所以古人就写作“ 还 ”,或写作“ ? ”、“寰”;因为是区域名,所以又从“邑”作“  ”;用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县”则是一个假借字。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55页。 那么以此而论作为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行使流通的货币称为圜钱,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为是区域名,所以文献中又以邑作  ,而用来表示这个意义的县则应是一个假借字。因此圜的本义应是环绕城邑周围。

可是后来圜钱流通以后,其形制由圆孔圆钱变成方孔圆钱,其意义又有了变化。圜字在《说文》中许慎讲是“天体也。”段注中又说:圜、环也。《吕氏春秋》曰:何以说天道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纇。(高日纇犹币)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又说“其体一气循环,无终无始。”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其意还应是环绕之意,可是林庚先生在《天问笺释》中说:“圜,今通作圆。《说文》圜,天体也。全也,周也。《易·系辞》乾为天、为圜。圜也就是指天宇而言。” 林庚:《天问笺释》,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页。 段玉裁还引汉人《淮南子》、《白虎通》等文献说:“《淮南子》曰:天之圆不中规,地之方不中矩。《白虎通》曰:天,镇也。其道曰圆,地谛也,其道曰方。”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6页。 这种说法因袭了汉人的解释,而将天体的圆方之道作为圜字的义训,显然应该是较晚出的。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汉书·食货志》对圜钱的解释是不妥当的。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被王毓铨先生所觉察。王先生说:《汉书》对圜钱的解释,却很不对。《汉书》二十四下《食货志》下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以铢。”按,圜钱出现于战国末,绝非太公的制作。周所在地区是布钱区,钱圜函亦圜,不方;函方是东方刀货区的制度。其轻重亦不以铢而以 虸 ;轻重以铢是西方的秦制。《汉书》此处显然是误以秦汉制为周制。 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16页。 现在看来,最初出现的圜钱应是圆孔的,方孔圜钱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圜、寰、还、  都是县的意思,是古代区域的名称。这才应是圜字的最初含义。

三、圜钱与三晋县制

如前所述,圜钱的出现最早是在战国中后期三晋的疆域之中,这决非偶然,应与三晋最早推行郡县制度有关。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晋国是春秋时期诸国中设县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从历史上看,晋国地方行政区划县的设置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晋文公二年,周王室与晋“阳樊、温、原、 騔 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左传·僖公二十五》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②③④⑤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324、347、430、670、789页。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晋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② 《左传·宣公十五》载:“晋侯赏桓子狄卧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 ③ 能够经常用县来赏赐有功的臣子,说明当时晋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中确实已有县制的存在。《左传·昭公五年》载:“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 ④ 说明晋国当时至少已有五十余县。不仅如此,晋国县的数目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还有所增加。《左传·昭公三十八年》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 ⑤ 说明仅此一次晋国设县就达十数个之多。晋国历史上一共设置了多少个县,尽管是一个难以稽考的问题,但晋国从穆侯、文侯,到武侯、献公、文公至悼公的九百年间,伴随着晋国由小到大拓土开疆和政治形势的不断发展,至战国末期郡县制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三晋与楚、两周等诸侯国地方行政建制的固定格局和地方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

战国时代法家的先驱人物多出于三晋,他们奔走各国,倡导变法,往往把三晋历久形成的县郡制作为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3页。 魏国李悝实行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依靠推行郡县制,打破血缘关系的纽带,完全以地域划分其人民,县级长官既无世袭县政之特权,亦不能据县以其私有。县级长官中央可随时调用任免。那么与郡县制相适应的货币流通自然应该是圜钱的行使。因此,三晋应是战国诸侯中最早使用圜钱的国家了。三晋所铸造的圜钱面文有地名者很多。以魏国圜钱而言,均为圆孔,面文主要要有5种,即 腇 垣一 虸 、共、共屯赤金、垣、 腇 一 虸 。 腇 垣, 腇 垣《汉志》中属魏上郡,在今陕西铜川县西北。共与共屯赤金中的共地,即《汉志》河内郡共县,在今河南卫辉市。垣字圜钱直径多在4.3厘米左右,史书中又称王垣,即《汉志》中河东郡垣县,在今山西垣曲东南。赵国圜钱中的县名有蔺、离石、坪3种,其中蔺字圜钱中蔺在今之山西离石西。离石在今山西离石境。坪圜钱,应释为广坪,县在今河北曲周北。三晋圜钱中的县名有的还见于铜戈、方足布等资料,这些能与铜戈、方足布等资料相印证的三晋县名有:魏国的垣、 腇 垣、共。赵国的蔺,韩国的襄等。其中, 腇 (漆)垣不见于其他货币中,其地在今陕西铜川西北。垣又见于鼎,在山西垣曲东南;共也见于铜戈、空首布等,在河南辉县;蔺与襄阳均见于方足布等。 吴良宝:《战国文字所见三晋置县辑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7页。 另外,还有两周圜钱,何琳仪先生在《古币丛考》中也将其归入三晋圜钱之列。两周圜钱面文有东周、西周二字。西、东周是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畿地区被分裂的两个蕞尔小国。

战国末期,圜钱的流通不仅是对先秦以来旧货币制度的终结,同时也是新兴货币制度的萌芽。至秦朝建立后,秦政府又开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并最终以半两方孔圜钱做为封建国家的第一代通用货币,圆形方孔圜钱的流通影响中国经济长达二千多年之久,在中国经济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西 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释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