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时间:2022-12-16 12:5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先秦“神”先后经历了作为外在灵异的神(鬼神)、作为变化妙道的神(神化),和作为内在主体的神(心神)三个阶段的演变,这是“神”在后来整个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义项,其共同特征有灵妙性、不测性、整体性、精一性、纯粹性、贯通性、主宰性和光明性等等,其演变的趋势是逐步理性化、内在化、主体化。从信仰和安身立命的价值关怀来看,中国文化中非常丰富的关于“神”的讨论仍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神”学。

〔关键词〕先秦;鬼神;神化;精神;人文神学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129-07

①先秦典籍断代问题很复杂,至今仍有很多争议。笔者在文中既参考了通行的一些断代看法,也从“神”观念演变的线索这个独特视角提出了相关典籍断代的一些个人看法。

〔作者简介〕翟奎凤,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山东济南250100。“神”字及其相关词语在中国文化典籍以及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如鬼神、神祇、神气、神器、神奇、神灵、神明、神圣、神化、神韵、眼神、精神、心神,等等,其实这些“神”的意义并不一样。笔者把这些“神”的意义概况为三个义项,一是鬼神,二是神化,三是心神,并且认为“神“的这三个意义在先秦都已经出现。

“神”在先秦主要有三个义项,一是外在灵异,作为信仰崇拜的神(鬼神),二是变化妙道,作为形上之道的神(神化),三是内在主体,作为心性精气的神(心神)。这三种义项总体上来看,是依次出现的,有着内在转变的逻辑。大体上来讲,作为鬼神的神渊源甚早,商周时期非常多见,帝天鬼神是那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参见《尚书》),这种宗教意味甚浓的鬼神观在春秋时期其道德色彩逐步强烈(参见《左传》);作为神化的神,可能是成熟于战国中期或稍早(以《易传》为代表);作为精神和心神的神,则出现于战国后期(以《庄子》、《荀子》为代表)。①

一、外在灵异:作为信仰崇拜的“神”

“神”字出现很早,郭静云在《甲骨文中神字的雛型及其用義》一文中认为甲骨文“神之用义是在指有纯天本质之天上百神、天空神气以及天帝所赐命的神瑞,而将祖先称为神人,可能是从西周时期才开始。〔1〕奇怪的是,《易经》一般认为是西周早期的文献,但其中只有“鬼”字3处,并无“神”字出现。比《易经》稍后的《诗经》,其中有“鬼”字2处,“神”字开始大量出现,有22处之多,但还没有“鬼”“神”二字连用的情况,而且22个“神”字几乎全部集中在雅部。如见于《小雅》的有:“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神之吊矣,诒尔多福”(《天保》),见于《大雅》的有:“岂弟君子,神所劳矣”(《旱麓》)、“神罔时怨”“神罔时恫”(《思齐》),见于《周颂》的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时迈》),等等。这些诗均作于春秋之前,这里的神既有天上百神,也有祖先神,甚至田神、山神、河神,人们恭敬、祭祀神灵,神灵会赐福给人们,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说到“神嗜饮食”“神具醉止”,认为神灵享受祭品也会像人一样吃得很痛快,甚至会喝得醉醺醺的。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的“神”皆为名词,无后来形容词“神圣”意义上的“神”。

今文《尚书》中出现“神”字6次,如:“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舜典》)、“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盘庚中》)、“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微子》)、“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金縢》)。《盘庚中》“我先神后”,一般都把这里的“神”理解为神圣,也就是说“神”这里是个形容词,用以表示崇敬,是来修饰“后”(王)的,笔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神”是后起的。而且《尚书》中5次出现“先后”,多作“先王”来讲,“先神后”出现仅1次,所以笔者推测《盘庚中》为春秋时期所写定范文澜认为“《盘庚》三篇是无可怀疑的商朝遗文”(《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华书局1972年版,114页)。顾颉刚认为《盘庚》是一篇“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为真”(《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01页)。陈梦家认为“今文《盘庚》三篇共一千二百八十三字,较之《周书》中之命书更长。晚殷金文,长者不过数十字,如何在盘庚之时有如此巨作?此篇与上述《甘誓》、《汤誓》皆较《周书》易读,两誓为战国时拟作,此亦战国宋人之拟作,犹《商颂》矣。”(《尚书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30-231页)。。《金縢》出现了“鬼”“神”连用的情况,根据笔者的推断:《论语》之前(或者说孔子之前、春秋中期之前)似乎没有“鬼”“神”连用的情况,若以此为标准,可以说《金縢》非作于春秋之前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关于《金縢》写作的年代争论颇多,可参看李锐《〈金縢〉初探》,《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2期。,或者说是经过了后人的改写。古文《尚书》出现“神”字17次,如:“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至诚感神,矧茲有苗”(《大禹谟》)“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敢昭告于上天神后”(《汤诰》)、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太甲下》)、“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眷求一德,俾作神主”(《咸有一德》)、“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周官》)、“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君陈》),等等。古文《尚书》中出现“鬼神”一词有3次,“神祇”出现3次,“神明”出现1次,“神”作为形容词出现2次(“乃圣乃神”,“上天神后”),“神圣”一词开始潜在地出现了。这里最为重要的是“神”开始与人的主体德性发生了内在关联(“明德惟馨”),这是周人神天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上看,春秋之前,人们对外在天地神、山川自然神、祖先神的崇仰与敬重之情是非常严肃而浓烈的。《君陈》“感于神明”出现“神明”一词,当然“明”是“神”的后缀词,表示“神”能明察一切、无处不照;《大禹谟》“至诚感神”,也是说人的德性与德行能感动神明。

推荐访问:先秦 演变 三个阶段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