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荀学的集成性

时间:2022-12-16 13: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战国中后期,诸子学说逐渐呈现出吸收互补的趋势,而荀子之学是体现这种百家合流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分析荀子思想体系在形成中对诸子学说的批判与吸收,对于研究荀学,以及探寻战国中后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荀学;诸子;集成性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而汉人为避汉宣帝刘询之讳,改称其为孙卿,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前后,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虽属儒家,但其除继承了儒家思想外,也批判吸收了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说,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荀學。因此,荀子一直被认为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者。

一、百家争鸣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至战国初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政治上由周天子的大一统局面走向了诸侯各自为政。这种改变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多元化的政治必然导致多元化的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出现与这种政治上的变化是分不开的。而经济上,金属工具和农具的发明使用,畜力耕作的推广普及,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使得文化的传播交流更为方便。而宽松的文化氛围为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各家学派竞相争鸣,都希望以自己的学说压倒对方,使其折服,并以此期望自己的学说能被诸侯们所采纳。

这一时期的诸子们尽管仍相互驳难,相互争鸣,却逐渐呈现出吸收互补的趋势,并开始有人对先秦诸子思想做出综合和总结。"在稷下末期,出现了两个综合各家的思想体系:一是名托道家,兼采儒墨名法各家精华而自成体系的黄老学派;二是以儒家为主体,集各家之大成的荀子。"①在黄老学派中诸子众多,并且学术思想并不统一,实际上到汉代才形成一种体系;而荀子之学是由荀子个人来完成的,是一个具有完整性连贯性的思想体系,与黄老学派相比,其更能体现战国后期百家合流的发展趋势。

二、荀子成为集百家之大成者的原因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荀子可以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兼取众家之长、集百家之大成,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荀子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思想特质都是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的需要

战国末期,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之间还在不断的权斗和征战。如何在激烈的攻伐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是各国首要面对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诸子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多表现得急于求成和注重实效,用以取合诸侯,政治上逐渐一统的趋势,需要有人综合百家学说,以便在文化上形成一统与之相适应,而荀子自身的经历和他的思想特质使其成为最有可能之人。

(二)荀子的生平经历

荀子生于"三晋",曾游学于齐国稷下。离开齐国以后,他又得到楚相春申君的赏识,在楚国担任兰陵令。荀子可以说基本走遍了战国的文化中心。而这些经历也为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更丰富的、可吸收和借鉴的文化元素。

(三)对学术发展的反思

荀子对百家争鸣的繁荣现象有清醒的认识,"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解蔽》)在荀子看来,"乱国"之人目的也并非为了"乱",而是他们的学说"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因此,在他的学说中,对于诸子的思想都是在批判中继承,或是有鉴别地吸收的。

三、荀子对于诸学的批判吸收

在批判和继承先秦诸家思想的基础上,荀子建立起来一个丰富内容的完整思想体系--荀学。这里因篇幅所限,仅以他的"礼治论"和"天人观"为例来看荀子是如何融合诸家学说的。

(一)荀子的"礼治论"

荀子继承了传统儒家对礼的重视,认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但他也看到了传统儒家的缺陷--专恃礼治。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邪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富国》)在治理国家时,"教"和"诛"是相互补充、不可缺一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礼治和法治都是必不可少的。荀子认为礼是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法治仅是一种保证和维护礼治推行的手段。因此,荀子在继承传统儒家礼治的基础上,提出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理论。

荀子的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对传统儒家的治国方略的一个创新,为后世儒术的独尊打下了基础。但将礼法相结合的学说并非始于荀子。慎到曾在《慎子·威德》中提出"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可见他是主张礼法并用的。尹文虽主张"以法定治乱"、"百度皆准于法",但并没有忽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圣王知民情之易动,故作乐以和之,制礼以节之"。(《尹文子》)慎到、尹文等都曾在稷下讲过学,而《管子》一书可以说是稷下部分学者的论文汇编。荀子所以能突破传统儒家的专恃礼治将礼法结合,与这些稷下学者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由上述可见,荀子在诸子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政治理论,使得礼治和法治结合得更加完善。荀子更强调礼的地位,主张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

(二)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之前的传统儒家一直主张的是消极的"天命"论,认为天是主宰人命运的某种神秘力量,有道德的概念和评判是非的准则。孔子曾说过:"祸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子夏也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而荀子对于天的认识却与传统儒家相反,他将天还原为自然之天,强调要"明天人之分",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在荀子看来,天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改变或消失。这里可以看出,荀子的"天"论是受到道家的影响。在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中,认为天道是无意志的。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老子》),意为道是自然而然的,生育万物却任其自然而然地发展,并不作其主宰。庄子继承老子的这一理论,进而提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外篇·在宥》)他主张人应无为,不要改变自然,但这样过于片面的强调了顺应自然,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荀子批评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而这一点不仅是庄子,也是整个道家学派的共同缺陷。因此,荀子在克服老庄无为思想的消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他主张人应探索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与其在那里歌颂天的伟大,不如驾驭它、利用它来为人服务。这样大胆的理论在荀子之前是未曾有过的,富于理性和唯物主义精神,对我国的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荀子在吸取诸家学说时,既非全盘否定,也非全盘吸收,而是在经过理智的判断、取舍和改造后,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的。

结语

荀子之学是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百家学说的,可以适应新的统治阶级一统天下的政治学说和哲学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可以看出,战国后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倾向融合的,这是政治领域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战国学术百家争鸣的必然走向。

注释:

①吕文郁:《春秋战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198页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3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7年版

作者简介:赵莹莹(1985-),女,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推荐访问:浅谈 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