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宁夏长城长(外一篇)

时间:2022-12-16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1

那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城里。小城的居民不到1万人,大家都居住在黄土夯筑的城墙内,或安分守己或因循守旧地过自己的日子。城墙呈方形型结构,保存还算完好。在这样古老的建筑面前,头脑中总是能浮出许多异样的风景。大概还算是那种太爱幻想的人。

冬天的早晨,家家的烟囱里冒出了徐徐青烟,丝丝缕缕的烟雾点缀着小城的风景,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如果街上没有汽车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远方的客人还以为这里生活着哪个朝代的遗民。土黄色的城墙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总是让人想起很早以前的事情,比如西周、秦汉,或者是唐宋、明清。

小城之外几步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土黄色的长城一直绵延到天际边,在天地相交的地方沐浴着自然的色光。

这个小城就是今天的盐池县城所在地。

4000多年前的夏朝,人们把这一带叫熏鬻之地,当时,陶器的制作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3000多年前,生活在安阳附近的殷商民族把这一带叫鬼方之地,大概含有一种陌生和贬义。在遥远的古代,万水千山的阻隔已使感情不可亲近,再加上语言文化和水土习俗的彼此不适,互相漠视和仇恨是不可避免的。

先秦、两汉时期,这里是宁夏北部煦衍戎国(后来在此设立煦衍县)的核心地带。在盐池县城以北15公里,有一个叫张家场的小村子,在村子的西北边,有一个几近淹没在沙漠中的古城废墟,这个废墟般的古城就是煦衍古城,城名正是得自于这个属于煦衍戎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以张家场为中心,方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众多游牧民族中最重要的一支。根据煦衍古城的规模,我估计这个废墟般的地方就是2000多年前煦衍古国的首都。

唐宋时期,这里以盛产青白盐著称,因此也就有了一个盐州的地域名称。唐朝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在他的叙事诗《城盐州》中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描写了盐池当时的独特风景。具有正史不可取代的史料价值。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充满激情地写道:

城盐州,城盐州,

城在五原原上头。

蕃东节度钤阐布,

忽见新城当要路。

金鸟飞传赞普闻,

建牙传箭集群臣。

君臣赭面有忧色,

皆言勿谓唐无人。

自筑盐州十余载,

于今毡裘不犯塞。

昼牧牛羊夜捉生,

长去新城百里外。

诸边急警劳戎人,

唯此一道无烟尘。

灵夏潜安谁复辨,

秦原暗通何处见。

鄜州驿路好马来,

长安药肆黄芪贱。

全诗对大历年间修筑盐州城后,引起吐蕃人恐慌的情景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也形象地再现了边关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场面。诗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唐朝的军马也有赖于盐州的马匹贸易,盐州出产的药材占据了首都长安的药材市场,还引起了价格的波动。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众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汇聚的朝代。关于这一点,在盐池县也有很好的物证。在盐池县明长城以北的苏步井,曾发掘了一处唐代墓葬,墓主人是当时“昭武九姓”——何姓人士。这一发掘的亮点是它的墓门。

我仔细研究了这一高超的石刻艺术。但见两扇石门上都刻有一西域男子,他们高鼻凹目,卷发虬须,头戴贴发冠,宽胸细腰,身著紧身舞衣,足蹬皮靴,起舞于一联珠纹小圆毯上。手举一长巾作道具,作飞速旋转状,表现的是唐时著名的舞蹈“胡旋舞”的一瞬间。

我们知道,“胡旋舞”原是中亚地区粟特人的一种舞蹈,隋唐期间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文献记载,“昭武九姓”诸国曾向唐朝贡献“胡旋女子”10余次。很有些以美女贿赂、讨好唐人的意思。

我猜想这些“胡旋女子”不仅有姣好的容颜,更有着和今天的超女一样充满魔力的身材。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都写过有关这类题材的诗,主要批评当朝时弊。翻阅一些地方志和专业史,其中所记录的“胡旋舞”都是女子舞,盐池境内发现的“胡旋舞”却是男子舞,而且是仅有的一次,就很有些不同寻常的意味和价值了。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发现是众多唐代石刻中最值得一提的。

明清时期,人们把这里叫花马池州。在这一地域名称的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今天盐池和定边(属陕西省)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川,川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其中有一个湖特别大,湖水清澈透明,湖岸边野草茂密。游牧者赶着他们的羊群在这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过着悠闲的日子。

一个夏天的中午,住在大湖附近的牧民发现,湖边的草丛中有一匹高大的骏马在吃草。大家纷纷围拢上去观看,原来是一匹色彩斑斓、扬鬃翘尾的花马。大家都以为是蒙古草原上脱缰而来的坐骑呢。可是,当人们靠近时,它就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到了第二天中午,又在湖边悠闲自得地吃草。于是,人们都说这是匹神马,任它自由自在地吃草喝水。

转眼冬天到了,花马已经膘肥体壮,更加英俊。一天清晨,天空飘洒着雪花,湖面结了一层冰。人们忽然听见,花马一声长嘶,刹那间,湖面的冰层裂开,湖水“哗哗”地翻着波浪。花马一纵身跃入湖水里,水浪立刻平息,湖面上也结了一层冰,花马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而湖水却变成了一个大盐池。

湖水天然结晶成盐。从那时起,这种结晶盐就成了盐池的一大特产。为了纪念这匹花马,人们便把这个大盐池叫花马池,在池边修筑的城就叫做花马池城了。

不过,这个传说本身也隐隐约约的告诉我们,在古代,这片土地曾是游牧民族的驻牧地。而盐池出产的青白盐是他们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启示我们,千百年来,盐池的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朝嘉靖年间,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的三边总督王琼的一首诗《登花马池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诗写得相当不错的,不妨全文搬来:

白池青草古盐州,

倚啸高城豁望眸。

河朔毡庐千里迥,

泾源旌节隔年留。

辕门菊酒生豪兴,

雁塞风云惬壮游。

诸将至今多卫霍,

伫看露布上龙楼。

古代官员大多同时又是文章太守之类,他们往往在有时间深度的建筑面前发发感慨,抒写一下胸臆,这实际上也点缀了自然景观的人文色彩,是很有情调的一件事。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及自然环境也有重要的价值。

2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长城。

没事的时候,我常常沿着长城向东或向西,在空旷而苍凉的背景里与长城为伴,与天地共眠,与宇宙自然进行最原始的对话。特别是学校放假后,我骑上自己的永久牌自行车,或重叠着缓缓飘升的旭日,或追逐着匆匆西去的阳光。在我的面前,长城的影子时隐时现。

从有关隋朝的史籍中,我们知道,当时兵强马壮的突厥汗国雄居蒙古草原,对隋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隋朝政府在穷于应付的同时,发动群众构筑了当时北方规模最大的防御工程——隋长城。

那几年我在盐池北部的草原上游牧时,时时有隋长城的影子从我的身边闪过。那些风蚀严重的长城遗迹在北方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的大背景下似乎还没有睡醒,在夏日正午的阳光里仍在做着梦,在它的有些残破的梦境里,肯定追逐过一个时代远去的记忆。

那时,我看到的风景,是苍凉的大漠在亮蓝色天空下的随意延展,是太阳的红光在脚底下的无声漂移。北方大地的那种宽容和寂寞在我的心底构筑着一种悠悠古意和自然情韵,也充实着我的心灵和精神。

在最激动人心的大漠深处,我跳下车和深厚的土地默默相守。在相对无言的守望中,寻找心灵的震颤和精神的感召。在古代世界原始而宏大的建筑遗迹面前,追忆几个世纪或几十个世纪以前的生活故事。我知道,力量的产生并不总是机械运动的结果。

推荐访问:长城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