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朝礼俗是秦国人在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方式及生产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是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最终体现,对秦朝的兴盛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秦朝礼俗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秦朝经济、政治、军事等其他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秦朝礼俗 形成原因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3-0199-01
一 秦朝礼俗形成的原因
从秦人起到秦孝公时期,秦国人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联系非常少,和周文化可以说是处在一种隔绝的情况,因此学术界很多专家认为当时的秦国处于“孤立”的状态。其实当时的秦国虽然和周围诸国并无较多联系,但依旧处在狄戎杂乱的环境之中。由于秦族部落推行族外婚,按照《史记》中的相关记载,秦族和羌戎曾有两次通婚,而秦族和附近狄戎处于一种既共存又斗争的环境中,因此秦的文化礼俗曾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狄戎的影响,可以说,秦的礼俗文化具有自身特点,又受到附近民族影响。一部分提出嬴秦东来学说的专家认为,进入中原的秦族主要是随商文化的扩张来到陇西的,当时秦的礼俗更多的是偏向于商的礼俗。到商朝晚期即是先周文化时期,秦族已逐渐接受先周文化,从而很多学者认为秦礼俗文化的根源应是先周文化,到西周时期成为西周文化的某一地方类型。
根据笔者分析,秦族早起的发展史与中原各国的发展史有很多共同点,从秦的大业开始之初便已具有明确的世系。在较早的先祖时代,秦族就已经与中原一些族群有了联系,如书中所记载或“与禹平水土”,或“佐舜调驯鸟兽”,直到商朝开始,秦人的祖先已于商朝西部地区活动。
二 秦朝礼俗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
秦人最初起源于陇东,后来逐渐开始朝东方迁移,从早期的中潏保西垂、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秦德公迁雍、秦献公迁都栎阳直到秦孝公最终于咸阳定都,秦人的每次迁移都在往东方靠拢,所以笔者认为秦族礼俗的发展可大致分成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根据主要是传世文献及过去几十年的考古资料。从秦族的祖先开始直到襄公始国是秦礼俗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秦族人大致保留了先祖留下的礼俗文化,但也逐渐开始与处于中原的夏商有一定的接触。在中原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秦人具备非常丰富的畜牧业经验,同时也拥有属于本族的祭祀方式——畤祭,而在这一阶段墓葬相对较少,证明了秦人依旧流传过去祖先留下的礼俗文化。
2.第二阶段
从秦襄公建立秦国到秦献公迁都栎阳,是秦礼俗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秦人持续地和处于中原地区的周人接触交流,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已经可以与中原各国互通聘享之礼。在秦国和中原各国的交流过程中,秦人吸收了很多以周为代表的中原礼俗,例如说这一时期秦国墓葬中开始出现了中原礼器,墓葬器物的组合方式与中原各国的礼制更加相似。和过去的秦人相比,周礼文化特征更加明显。处于第二阶段的秦国不但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同时也已经做好了东进的准备工作。在礼俗文化方面,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秦国逐渐废除了原有的一些礼仪习惯,例如说“从死”,吸取融合了中原的礼乐文化,墓葬的礼制也开始学习东方,另外还吸收了一部分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礼俗文化。
3.第三阶段
从秦献公迁都栎阳到秦朝灭亡,这是秦礼俗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秦国一统天下,其礼俗文化与秦朝后期基本相同,而这一阶段也是秦人全力向最终一统全国的阶段。栎阳、咸阳与雍城比起来算得上是秦国动向的前线,这时的秦国人不但广泛地吸取融合了周人的礼俗(《史记·礼书》载: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秦礼俗文化中体现出全面华夏化的特征,同时也借鉴了包括狄戎在内有助于自身治国安邦的策略,产生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说融合周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借鉴法家之长的石刻、《吕氏春秋》等,在秦人的墓葬中也呈现出和过去秦族不同的礼俗文化。秦族人在充分融合中原各国的礼俗文化时,也将本族礼俗文化的特点糅合到中原礼俗中,从而让秦族在东进时常常会遇到由于很多礼俗不同而发生矛盾的问题。在第三阶段,秦礼俗特征主要体现在《日书》对秦人社会生活的记载中。
三 结束语
总之,秦朝虽短暂,但它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及风俗礼法却给后世两千多年的王朝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已经对秦朝的兴与亡进行反思。“社会”是只看不见的手,常常会左右国家的兴衰,即便是曾经强大的秦朝在它面前也必须屈服,治理国家的手段单纯地凭借军事力量是不够的,到两汉之交时人们已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礼俗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基层社会风貌对国家的影响,而国家如何协调好与社会间的关系便成为统治阶级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秦朝礼俗文化带给后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子今.秦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J].河北学刊,2013(4):9
[2]雍际春.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27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