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汉维语差比句为研究对象,运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偏误分析理论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在促进和改善双语教学差比句的学习和教学上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汉、维语差比句;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差比句是双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语法点。本文以汉、维语差比句的比较分析为内容,偏误分析为重点进行比较,以便于差比句的正确辨认和掌握。
一、汉维语差比句偏误分析
差比句表示比较事物的差异,本文所论述的差比句主要从比较前项、比较后项和结论项三个方面来分析。在对语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以下方面容易发生偏误。
(一)比较部分易发生偏误


从(3)可以看出,由于学习者对结构助词“的”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差比句中后一个比较点省略时常常容易产生偏误。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的”在语句中不同的含义,一点一滴地把其语义关系学懂,同时也趁此机会,掌握一点,总结一点,持续对比、总结,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时候用“的”,什么时候不用“的”。
(三)比较的方式出现偏误
在这里,经常出现错误的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大家经常犯错的误用,第二种是相互杂糅在一起。具体参照以下例句:

(5)这个杂糅的语句是“比”和“(有/没有)……那么”的句式。在例句(6)中误用了否定形式,“A不比BC”语句表达的意思跟“B比AC”语句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其意义在于否定或者要纠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肯定前者表现出来的直接含义。
(四)结论项出现偏误
差比句的结论项即比较的结果。
1.程度副词出现偏误
经常出现在结论语句里面的程度副词大致有很、特别、相当、太、有点儿等等,具体如以下两个例句:

在这2个例句中,我们要学习的是学习者已有的汉语知识的干扰,具体就是在语句中的形容词前加程度副词,其含义是表达比较深程度的意思;同时在实际教材中和实际教学中,也要一一罗列出来,表达清晰。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其含义,强化每个字的重要性,对学习者持续强调,让他们能够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并在实际运用中有意识地进行规避,免于干扰和影响。
2.模糊数量补语出现的偏误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在形容词后面加模糊数量补语时也常常出现误用。其中“得多”用作“的多、得很、很多”,或者有时候直接漏掉补语标志“得”的时间很多,所以这里要多重视,见如下例句:

在这几个案例中,“的”使用错误是“地”“得”“的”的助词用错了。“很”这一副词都是表达深层次的意思,而在实际使用中被过度加深含义了,“得”在语句中缺失时是广大学习者误将动词后的补语和补语后要表达概述的“得多”混在一起的原因,如不分清楚,意义就不一样。(9)(10)句子中的动词短语一般是动宾结构,句中如果用“了”和数量短语必须放在动词短语前,并且当句中使用“了”时,要求必须用到数量短语,界定说明具体数量词,假若没有使用,那么在语句里面可带可不带的时候就要改变句型:他比姐姐晚了十分钟起床,爸爸比妈妈早了半个小时下班。当然,句中的动词短语也可以移到比较项中,如:他起床比姐姐晚十分钟,爸爸下班比妈妈早半个小时。同时,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的是假如某个动词中学习者用了“了”和数量短语,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把这两者放在某动词前面,这是不对的,准确的做法是放在动词后面,“了”和数量短语一起使用时也参照这种用法。比如:他比姐姐晚起床了五分钟,他比姐姐晚起床五分钟。(11)句中表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含有变化的含义,“得多”不能用于这类句子中,应把“得多”改为“多了”。(12)中想要表达的是跟以前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所以形容词后面不可缺少,在此句末尾加上“了”字就正确了。(13)(14)中“睡多了十分钟”“吃多一碗饭”本就不正确。句中的“多”应放动词前做状语,数量短语紧跟动词不能分开。(15)中把补语或数量短语放在了后面,因为“没有”表示的就是比较项A在某方面不及B,“没有”句中的形容词谓语后不能再加“得多”“一些”“多了”“一点儿”和数量短语,因此句中的一点儿是错误的,去掉就正确了。
3.结论项形容词用错
在搭配或使用上容易出现偏误。比如:
(16)今天的天气比昨天更热。

如(16)中的比较点是“天气”,结果项是“更热”,“天气”有好有不好,不能用冷或热修饰,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比昨天更好(糟糕)”。无论何种情况,都要结果项和比较点搭配得当。
二、结语
差比句形式复杂多样,学生学起来困难,双语教师教起来也不容易。学习的难点不在差比句的格式上,而是表现在比较点、比较项、比较方式以及结论项上。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注意:区别每种句式的异同;明确各句式出现的语义要求和语用环境;要特别强调程度副词的用法,加强补语学习。此外,还要实践交流,在教学中营造积极的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多练多说,培养汉语的语感。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汉语差比句时,认识并记住差比句的格式不是难点,而在其他方面。学生在掌握汉语差比句格式上不会花费很大功夫,但要经过长时间的偏误学习过程,才能最终掌握汉语的差比句句式。
注释:
①刘丹青,2002a,《给予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陸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丁文楼.汉维语比较句对照分析[J].语言与翻译,1989(2).
[4]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5):8-13.
作者简介:黄丽萍(1992-),女,汉族,新疆阿克苏人,研究生在读,新疆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