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顿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得到陶朱公范蠡的指点,落户到河东,从本钱不大的畜牧养殖开始,逐渐成为名闻诸侯间的珠宝商与盐商。经过大兴土木,有了临猗的前身——猗城。猗顿的出现让山西商人,尤其是河东商人,开始成为中国商界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段干木作为战国七雄魏文侯老师的名气很大,大到已经让人们忽略了他纵横商界的前半生。从富得流油的马市大鳄到安邦定国的绝世贤才,段干木成为晋商中转型最成功的牛人。
明朝初年,仰靠河东的盐池,近水楼台的山西商人借“开中制”(商人通过输送物质换取经营盐业的执照)脱颖而出,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河东帮。
在群星璀璨的河东帮里,范世逵以独辟蹊径闻名。但是,商人发现,拿到执照之后,面对贪官与豪绅的勾结,到盐场后根本没盐可取。想拿到盐只有两条路,要么送好处要么没有期限地等待。久而久之,许多盐商便在亏损中愤然退出。眼看盐商们在一棵树上吊死,范世逵转身做起了粮食生意。到后来,逼着那些贪官豪绅拿盐到他这里换粮。
与范世逵另辟蹊径不同的是,河东帮中的王海峰却在萧条中挺身而入。他选择的办法也更直接,向朝廷告状要求整顿盐制禁止走私,结果建议被采纳,歪风邪气一刹车,朝廷的盐税收入大涨,名声大噪的王海峰由此也成为动辄挥洒万金不眨眼的潇洒人物。
但是,河东帮中最为闪耀的明星却是蒲州张、王二家。
即便不是巨额财富,蒲州的张家同样是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在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位大人物——内阁首辅张四维。
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有过20年推着小车游走四方的坎坷经历,倒是免费旅游了不少地方,但始终与财富有缘无份。这种拮据直到儿子张四维高中进士并逐步迈入权力中心才告结束。而染指盐业,让张家从此富甲天下。
张四维的母亲姓王,是蒲州王瑶的女儿。王瑶原本是个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因为生活艰难而从商。他的哥哥王现科举失败之后,同样也成为一个商人。但王家始终希望能依靠仕途出人头地。结果,王瑶的儿子王崇古也争气,最风光的时候混到了兵部尚书的位子上。
一个内阁首辅,一个兵部尚书,张王二家的这门姻亲开始发挥出无敌的威力。
1570年,蒙古俺答汗向明朝表降,兵部尚书王崇古借机提出“封俺答,定朝贡,通互市”的主张,在张四维的默契配合下,最终打开蒙汉通商的大门。曾经战火纷纷的边境由此刀枪入库商贸兴隆。这让许多晋商感激不尽。因为官商结合的背景,蒲州张王两家的财富总有些不干不净的阴影。张允龄与王瑶创业时的艰辛与坚守,反而被湮没在回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河东帮绝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盐帮。他们涉及的范围包括:粮、油、糖、茶、烟、酒、盐、醋、瓜果、酱菜、糕点、煮饼、棉、铜、铁、药材、皮革、书籍、牲畜、煤炭、石膏、农具、布匹、丝绸、针线、典当、钱庄等等。
因为河东帮,我们知道,晋商的历史并不是那么短暂的五百年。如果说,晋商是历史留给山西的一份灿烂,那么,请记住,那来自河东帮的第一缕笑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