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西汉经营西域的政策及启示

时间:2022-12-17 17: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西汉时期,由于北方匈奴部族的严重威胁,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地缘等方面的需要,汉政府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对西域的经营历经了探索阶段、发展深入阶段、维持稳定阶段,对西域的政策也渐显多样化,主要通过经济影响、军事打击、行政监管、屯田移民等措施最终取得了在西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大大削弱了匈奴。西汉政府经营西域历时近百年,其中的政策、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对外方针政策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域 政策 启示 汉朝

西汉时期的中国积极向外拓展,如:汉武帝时期对两越的占领,对西南夷的经略,对辽东、朝鲜地区的攻伐,汉宣帝时期对西羌的战争等等。但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斗争过程最复杂的莫过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在整个历程中,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经营西域的具体政策以及启示。

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西域以孝武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大致就相当于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这是狭义上的西域,而广义上的西域是指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西汉所经营的是狭义上的西域地区,后又逐渐拓展到其周围地带。

一、西汉经营西域的起因及大体过程

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谋划反击为祸汉朝几十年的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经营也开始于汉武帝时代。

“……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逃遁,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朝通西域的目的最早具有明显的政治军事目的,为的是在西域寻找盟友,应对匈奴人。而对于匈奴人,西域是其通向西方进行贸易、掠夺资源以及封锁汉朝的基地。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实质是双方对西域的争夺。

建元三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开始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由此,拉开了经营西域的大幕。武帝经营西域,前期主要以经济来影响西域国家,后期通过军事行动打击西域的反对势力,如李广利两伐大宛。汉通向西域的道路更加畅通,汉朝的影响力在西域日渐提升,在西域初步建立起了管理体制,因而这一时期可称为经营西域的上升期。昭、宣时代,是汉朝在西域影响力发展深入的阶段,西汉政府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使得西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在此之后,主要是维持西域地区的稳定,如汉元帝时在车师前国设立戊己校尉,并在其王庭设置屯田机构,又如伐灭郅支之战。直到西汉灭亡,西域诸国始终称臣于汉,匈奴对汉朝也不构成威胁,达到了最初的战略目的。“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过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

二、西汉经营西域的政策

西汉经营西域的最终胜利,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影响

西域诸国多为游牧民族建立的小国,游牧民族大多有着浓厚的商贸传统,并且“蛮夷俗素贪汉物”因此,在结束第一次通使西域之后,汉武帝决定以经济馈赠为先导,叩开西域的大门。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携厚礼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乌孙国,这次出使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即通过联合西域大国乌孙国达到孤立匈奴的目的。“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乌孙王面对琳琅满目的汉朝奢侈品时,竟然向张骞行了拜见单于的礼节。张骞仅通一次经济馈赠就收買了乌孙王,叩开了乌孙国门,足见其有效程度。

除了经济馈赠外,汉朝还通过商贸笼络西域国家。打通河西走廊后,汉朝开始广泛与西域国家建立商贸关系,随着贸易的进行,汉朝商品大量涌入西域,西域国家对汉朝商品需求巨大,而丝绸是商路上代表性商品,在西域上层贵族中广为流行,每当西域国家臣服于汉朝时都会赏赐大量的丝绸,如龟兹王朝见汉宣帝时,赏赐“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丝绸以国家礼物送出,可见西域国家对汉朝商品的喜爱。用的来说,汉朝的经济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匈奴人掠夺西域经济,而汉朝是在平等基础上与西域公平买卖甚至直接赠送。经济策略不仅笼络了大批的西域国家,使其对汉朝产生依赖,更重要的是经济影响渐渐影响到了西域的政治意识,在意识形态上加深了对汉朝的认同。

(二)军事打击

但仅靠经济馈赠和丝路贸易就能解决汉朝经营西域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者,取其财物。”汉武帝用千金、金马去换取大宛良马,足够诚意,但最终使者被杀,财物被夺。汉朝在西域的权威收到了重大挑战。因此,武帝太初元年,汉派遣李广利攻伐大宛,攻宛之战共进行了两次,过程艰难,但最终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震撼了西域诸国。“自贰师将军达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汉朝对西域的战争是典型的武力开阜,依靠兵威极大地震撼了西域国家,使其见证了汉朝的强大国力,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稳定畅通。但在经营西域前期,主要通过直接进攻的方式,但花费在军旅上的费用不可胜计,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仅第二次攻宛之战中就动用了十万头牛,三万多匹马,其他物资更是数不胜数,以至于国内反响巨大,天下骚动,寇盗并起。但为了维持西域的稳定,打击反对势力,军事打击也不可或缺,因此,汉朝逐渐转变军事打击方式,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即通过汉政府的号召力,利用当地的屯田钱粮、屯田士兵以及西域国家的部队展开军事斗争。如:汉宣帝本始二年,汉校尉常惠发动乌孙兵五万,在西域打败进犯的匈奴人,“获单于都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污校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馀级,虏牛马羊驴骡橐驼七十余万……于是匈奴遂衰焉。”在此战役之后,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抗衡,汉朝在西域有了绝对的主动权。之后,常惠又发动对龟兹国的战争,同样是利用西域国家的部队。汉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动屯田士兵以及西域诸国部队,组成四万胡汉联军,消灭了逃窜至康居国境内与汉朝为敌、骚扰西域的郅支单于集团。这些因粮于敌、以夷制夷的策略节约了战争成本国家负担较小。

(三)设立行政机构、屯田

汉武帝时期,在边远地区征服了众多民族开拓了大面积疆域,为加强对边远地区扩张领土的管理而设立行政机构,并且移民屯田实边。如汉武帝在占领河西走廊之后,“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关,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这是汉朝通过设郡置县、移民屯田来巩固疆域的成功尝试,更重要的是此举打通并巩固了汉朝向西域的通道,汉朝势力的触角也达到了西域。

在汉帝国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同样设置了许多行政机构以及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如:汉昭帝元凤四年,为了进一步控制西域南道,汉使傅介子刺杀了亲匈奴的楼兰王,拥立亲汉派上位,为了巩固成果,在楼兰境内土地肥沃的伊循城设置伊循官,派遣部队屯田,稳定了西域南道的局势,匈奴势力退出楼兰国。汉元帝初元元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己校尉,并在其王庭设立屯田机构,稳定了车师国的局势,进一步控制了这一北道战略要地。

汉朝在西域设置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行政机构莫过于西域都护。都护在政治上调解国家之间的矛盾,军事上保障安全,经济上不敛赋税,与西域都护相对的是匈奴的僮仆都尉。僮仆都尉,顾名思义,是匈奴为了奴役西域国家掠夺西域资源而设立的具有殖民性质的官员。这使得西域国家明顯地倒向了汉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驻西域的最高统治者日逐王先贤掸投降汉朝,随后僮仆都尉被迫撤销,这意味匈奴的政治势力完全退出了西域,“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随后,汉朝正式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都护的设立,意味着西域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汉帝国在此行使主权。西汉灭亡后,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加之新莽政权不合适的外交政策,导致与西域的隔绝,匈奴势力重新进入西域地区,“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汉光武帝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这集中体现了汉朝优于匈奴的管理理念。

汉朝在西域设置的众多行政机构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证了西域地区的稳定安全,使得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这种管辖方式也为后世朝代开创了先河,如唐代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管理东北的安东都护府等。这些境外政治机构的设立,开拓中国的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屯田制的意义同样巨大。首先,发展生产与军事斗争两不误,士民们闲时则耕有事则战,保卫了开拓的领土。其次,屯田为边塞提供了大量粮食畜产,节约了物资由内地转运到边疆的成本。屯田也发展了当地,人们利用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宣帝时北部边境“人民炽盛,牛羊布野”,原本蛮荒之地,变成富裕之乡。同时,汉政府将国内无业游民迁徙到边境屯垦,也有效地缓解了国内的矛盾。

三、西汉经营西域的启示

(一)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持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当时,汉朝军队的盛名响彻天下,“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弩,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朝军队不仅装备精良,在战争中也能熟练运用兵法,而且训练极其严格,战斗力十分强悍。汉武帝天汉二年,汉将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与单于亲自统领的八万骑兵展开激战,杀伤匈奴万余人,虽然李陵最终因为被俘投降,但这场战役足以展现汉朝军力的强悍。纵观汉朝经营西域的始终,从来没有放弃过使用武力,丝绸之路上商人与军队同行,沿线到处可见汉军的烽煫、士兵的屯田处所,和平稳定、商贸的安全都需要军事实力的维持。

(二)稳定的局势是前提

尽管汉朝取得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但依旧存在不稳定因素。乌孙是西域重要国家,因此是汉匈两国争夺的焦点,两国在乌孙国内都有自己的势力,最终导致其分裂,这使得乌孙国内动荡不安整编屡现,在汉元帝、成帝时期乌孙统治阶层间发生刺杀案件五起,局势严峻时西域都护险些丧命,汉朝军队的调动更是频繁。“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因此,不稳定的因素势必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正常运行,对外政策的制定应该根源于维持稳定。

(三)文化——交流的纽带

汉朝对西域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先进的文化。屯田给西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由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设立行政机构也将汉朝的政治理念、管理理念引向西域,汉帝国曾经两次派遣宗室公主和亲乌孙,和亲带来的不仅是政治上的联盟,更在西域国家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记。乌孙也派本国公主到长安学习鼓琴,表明了西域国家对汉文化的认同,这是文化的吸引力。公主在回国途中嫁给了龟兹国王,龟兹王更是“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这是文明同化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匈奴依靠武力镇压,统治是不得人心的,“(西域国家)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所以说,大国崛起不仅是因为军力、经济实力的强大,更是国家文明的强大,仅依靠武力强权控制他国是靠不住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开放程度、进取性的强弱,往往在国家的强盛兴衰中体现。同时,文化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即能够对于他国的文化以及所带来的意识形态产生免疫,“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汉矣”这是匈奴开明人士对匈奴文化的担忧,原因是对强大汉文明的畏惧。由此可见,国家的安全不仅仅是军事、经济、政治的安全,文化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

汉朝对于西域的经营,开拓了疆域,加速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后世对待少数民族、对外的政策提供了经验,但经营西域的巨大意义不仅限于此,吕思勉有言:“汉通西域,实为东西洋文化交通之始也。”的确,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远播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中华文明圈由此开始向外扩大,西方的物产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东方汉朝,两大文明首次在亚欧大陆上汇合。

如今,我国面临着“走出去”的一系列问题,经营西域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对于问题的解决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

推荐访问:西域 西汉 启示 政策 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