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守望敦煌

时间:2022-12-17 1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素材讲析

[事件概要]

常书鸿(1904—1994年)满族,中国著名画家、敦煌学学者。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43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他在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历尽千辛万苦,为保护、研究敦煌艺术默默地工作和奋斗了50年。他被誉为敦煌艺术的“卫士”、人类艺术宝库的“守护神”。

[深层解读]

1.逆境坚持。1943年3月27日,常先生肩负着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和夫人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心旷神怡,犹如步人仙境,心情非常激动,彻夜难眠。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他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与在法国的条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他来说,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艰苦的地方。按他自己的话说:“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而且这种压力与日俱增。”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着,无论困难有多大,信念一点也没改变。

2.奉献一生。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其余什么也顾不得,只知拼命去工作。为此,妻子因忍受不了这里艰苦生活条件,决然离家出走,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本来工作中困难重量,妻子离去又是雪上加霜,使他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但常书鸿在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其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3.成果卓著。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努力着。几十年中,他组织大家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卓越的贡献。

1.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中编号17的一个小洞窟。在1900年被发现,从里面出土了从4世纪到11世纪的大量文物,除了佛经外还有道教、摩尼教的经卷,文字除了有汉文外还有藏文、回鹘文、龟兹文、粟特文、以色列的文字,当然还有梵文。这些对研究古代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文物的大部分都流失国外了。从1907年开始,外国一些以考古、探险为名义的文化强盗,如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奥尔登堡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陆续盗走了大量文物,现在国内只保留不到五分之一的文物。好多学者都哀叹,敦煌学是我国学术的伤心史。

3.常书鸿特意来到了名震世界的藏经洞时,洞窟仅仅剩下了一尊塑像和一幅壁画。常书鸿百感交集,他写道,宝藏被劫掠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而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宝库仍然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洞窟前放牧牛羊,毁坏林木;洞窟中被人随意夜宿,烧水做饭,烟熏火燎。面对处于绝境中的洞窟,常书鸿的敦煌生活开始了。他开始清理掩埋洞窟的积沙,很快,保护窟区的土围墙开始修建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此开创。常书鸿从此成为敦煌艺术的守护人。

4. 1994年,常书鸿病危时再三叮嘱家人一定要把他葬在敦煌。两年后,常书鸿回到了敦煌。有一位作家曾问常书鸿:如果有来生,你想做什么?他回答:我还做常书鸿。

(三)素材运用

该组素材可以用于论述国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的文化和文物;可以论述对责任与担当,可以论述理想、信念和执著;可以论述理想的坚守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论述淡泊名利,富有的是精神,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还可以论述做真实的自己,坚守与无怨无悔。

推荐访问:敦煌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