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 猛(1982-),男,河南镇平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05级研究生,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方向。
摘 要:《明史》素来以修纂严谨,为世人所称。然《明史》对外国历史的记载,则相当粗略。《朝鲜传》中李氏朝鲜世系存在记载漏误、史实错误等问题,不利于对明代朝鲜历史的深入研究。今据《朝鲜传》、《明实录》及《朝鲜李朝实录》考订明代李氏朝鲜世系,以补缺漏。
关键词:《明史•朝鲜传》;世系;世子;册封;《实录》
《明史》素来以修纂严谨,为世人所称。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此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1](p579)”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以朝鲜《李朝实录》流入为契机,中国历史学界掀起了研究朝鲜历史的热潮。有关明代朝鲜方面的局部史实的考证已取得很高的成就,如,朝鲜世系传承中恭靖王曔的疏漏,考证中朝壬辰倭乱部分史实记载错讹等。但对朝鲜历史的整体性研究不够到位。《朝鲜传》中存在世系记载漏误、册封时间模糊,史实错误等问题,朝鲜王室制度仿照中国,要研究明代朝鲜历史,就必须有一份准确的朝鲜王室世系更迭顺序及其在位时间,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考证,制作一份准确的朝鲜李朝世系表。
一、《明史•朝鲜传》李朝世系存在的问题
据《明史•朝鲜传》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高丽国王王瑶,二十五年,知密直司事赵胖等奏:“王氏子姓无可当舆望者,中外人心咸系成桂。臣等与国人耆老共推主国事,惟圣主俞允。”朱元璋“以高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令礼部移谕李成桂代王氏高丽。是年冬,李成桂遣使请更国号为朝鲜,王氏高丽“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2](p8283),由此开始了李氏王朝对朝鲜的统治;同时,也确立了明朝册封朝鲜王室,以表明其取得统治权利的惯例。
朝鲜王室更迭时间及顺序,在明《实录》中有着非常准确地记载;而以实录为基础的《明史》历经数十载修纂,对朝鲜世系的记载也很精确。尽管《朝鲜传》中详细罗列了朝鲜王室世系更迭的资料,但是《明史》作为立足于中国立场而作的正史,由于《实录》资料的单方面性及部分记载的疏漏,在朝鲜史料记载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上,无法同朝鲜本国的实录相比。对比朝鲜《李朝实录》及明《实录》,《朝鲜传》中所记载李朝王室世系存在变更漏误、时间错讹,史实不清等问题,现列举于下文:
1、世系更迭漏误
据《朝鲜传》记载,李旦子李芳远于建文初年袭位,但是李旦与李芳远之间,还有李芳远的兄长恭靖王李曔,《朝鲜传》记载明显疏漏。王崇武先生曾撰文指出“芳远为第五子,立当在建文三年”,长子曔“洪武三十一年立为世子,建文元年正月,旦请老,以曔权知国事”,“曔立二年,逊位于弟芳远[3](p2)”。黄云眉先生在《明史考证》中作出了有力的论证,“王李旦以年老传位于子曔,原名芳果曔立二年,又以风疾让位于弟芳远”;并指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所在,“惠帝时事迹,湮没甚多,脱不见异国史乘,固不知是文之为漏舛矣[4](p2519)”,故此知其有误一。
另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燕山君李忄隆世子皇页并未夭折,而是被其弟怿所废杀。正德元年九月,忄隆因“荒悖淫纵,大肆虐政,诛杀大臣”,为怿“废徒乔桐,封燕山君”,“世子皇页及王子昌宁,阳平,敦寿等,俱择幽僻郡邑安置”,不久被怿赐死。李怿遣陪臣金应箕及任由谦假借李忄隆之名,以请承袭事奏闻明武宗,“自世子皇页夭亡,伤恸失节,旧患风眩转剧,军国庶务未能裁决。以臣怿为亲弟,启禀康靖王妃,委臣权袭[5](p825-827)”,恳请承袭朝鲜王位,并于正德元年十一月得到明朝册封。而燕山君忄隆居乔桐数月,因病逝世。明《实录》中所谓“忄隆因世子病故,哀恸成疾,禅让亲弟”之事,不过是明武宗被人蒙蔽的产物。《明史》编纂者因材料所限,无法参照朝鲜史料,致此以讹传讹。
2、在位时间不准确
朝鲜位于中国东北部,地方偏远,明朝定都南京时朝贡最快要将近半年时间,后来定都北京往来较为便利,仍要两个月左右。所以部分朝鲜王室成员,在位时间较短或者有紧急事情需要处理,在《实录》的记载中就会出现事情记载重叠或者忽略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准确了。
以朝鲜国王李芳远改封次子为世子为例。长子禔于永乐二年(1404年)八月立为王世子,十二月得到明朝的正式册封诏立为世子。十六年七月,李芳远遣使言,“世子禔骄恣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学,国人之所属望,请立为嗣[6](p2095)”,成祖从其“择贤而立”之议。然朝鲜去中国远,往返需时,李芳远实已于八月传裪朝鲜国王位,故芳远父子因“请封世子未蒙准,又遂传位”之事,在上王殿召领议政韩尚敬、右议政李原商议如何奏传位事于大明,而《实录》载册封裪为朝鲜国王在十月。
另,惠庄王李瑈长子暲,景泰七年八月封世子[7](p5698),未及嗣位卒。据朝鲜史料记载,瑈于天顺元年十一月,遣陪臣韩明浍、具致宽奏“世子暲于九月初二日患病身故”[5](p501)。可知,李瑈长子暲病死于天顺元年九月份。明朝《实录》因疏略朝鲜奏章未加采录,故对此知之不详,《朝鲜传》据《实录》而做,故此语焉不详。
3、长幼排名不详
朝鲜王室更迭并非以“嫡长子继承”或“兄终弟继”制度顺位传承,而是经过宫廷斗争和部分身体原因退位后,父子、兄弟、叔侄之间交叉传承。如,恭定王李芳远本为康献王旦第五子,因其兄曔抱恙得嗣位,曔为旦次子[5](p149.153)。芳远次子祹,因兄长禔骄恣不肖被废,立为世子权署国事后被封。鲁山君李弘暐立三年,以年幼且婴夙疾,请以叔瑈权国事,瑈为世宗李祹次子[5](p491)。襄悼王晄因胞兄暲早卒,得以次子身份嗣位,后因子幼弱,传位其侄娎,娎为故世子暲次子[5](p592,601)。燕山君李忄隆被其弟怿所废,怿为康靖王娎次子[5](p825)。恭宪王峘侄昖,是其弟“德兴大院君岹之第三子[5](1495)”。光海君珲为昖次子,因拯朝鲜于危难之时,故权署国事封为国王;珲侄倧,是其弟“定远君李琈之长子”,以光海君背弃明朝为由,废迁于江华1[1][①] [5](p3204.3203)。
这些细节都是《朝鲜传》中所未涉及的,但在研究明代朝鲜传时,必须要加以考证和准确掌握的。此类问题在文中还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对朝鲜世系更迭进行专门的考证,改正其存在的错误,对照朝鲜方面的相关资料制作一份正确的朝鲜世系表。
二、朝鲜国王世系表
《朝鲜传》立足于明朝历代《实录》,参照官方及私人野史笔记,几经删修,早已严谨完备。然因文献选材所限,以致《朝鲜传》所载李氏朝鲜世系的传承记载过于粗糙,仅仅说明了双方的大致关系,许多细节问题都不能详尽,不利于对朝鲜世系传承进行专门研究。今查找《朝鲜传》、明《实录》及《朝鲜李朝实录》相互参照,对比后制作明代朝鲜世系更迭表格于下,以咨参考。
《朝鲜传》所载国王在位时间及血缘关系表
国王名称在位时间册封时间历经帝王(明)谥号及庙号
李成桂洪武二十五九月-三十一年九月洪武二十六年六月明太祖康献-太祖
曔(李芳果)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建文二年十一月建文元年二月惠帝恭靖-定宗
李芳远(弟)建文二年十一月-永乐十六年十月建文元年十二月惠帝,太宗恭定-太宗
李禔永乐二年八月-十六年七月永乐二年十二月世子(被废)
李祹(弟)永乐十七年八月-景泰元年二月永乐十六年七月太宗-代宗庄宪-世宗
李珦景泰元年二月-三年五月景泰元年五月代宗恭顺-文宗
李弘暐景泰三年五月-六年闰六月景泰三年七月代宗(鲁山君)端宗2[2][②]
李瑈(叔)景泰六年闰六月-成化四年九月景泰七年二月代宗-宪宗惠庄-世祖
李暲景泰六年七月-天顺元年九月景泰七年八月(世子)早卒怀简(追谥)
李晄(弟)成化四年九月-五年十一月成化四年十二月宪宗襄悼-睿宗
李娎(侄)成化六年元月-弘治七年十二月成化六年二月宪宗, 孝宗康靖-成宗
李忄隆弘治七年十二月-正德元年九月弘治八年三月孝宗,武宗燕山君(被废)
李皇页弘治十五年九月-正德元年九月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世子(赐死)
李怿正德元年九月-嘉靖二十三年十一月正德二年十二月武宗,世宗恭僖-中宗
李峼嘉靖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年七月嘉靖二十四年五月世宗荣靖-仁宗
李峘嘉靖二十四年七月-隆庆元年五月嘉靖二十四年九月3[3][③]世宗,穆宗恭宪-明宗
李昖(侄)隆庆元年六月-万历三十六年二月隆庆元年十一月穆宗,神宗昭敬-宣祖
珲万历三十六年二月-天启三年三月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神宗-熹宗,光海君(被废)
祬万历三十八年七月-天启三年三月万历三十八年三月世子(被废)
李倧(侄)天启三年三月-顺治六年五月天启五年二月熹宗-顺治宪文-仁祖
注:1、非父子继承者在名中标注,括号内是同上面嗣位者的关系。2、在位时间以朝鲜记载的实际掌权时间为主,未即位世子计算其封立时间。3、册封时间以皇帝派遣册封使时间为准,如果无明确记载册封时间,以告讣使到达时间为准。
三、总论
《明史》列传尽管王鸿绪专攻数十年,后经张廷玉等人去繁存精,成为《明史》史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参照其他资料来看,朝鲜列传中关于朝鲜王室世系的记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关于朝鲜王室世系的研究只是明代朝鲜史实研究的延续,对《明史朝鲜传》文献本身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空白,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不能盲目信奉名家编纂的东西,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更要有怀疑的精神,寻找史书中被忽略的错误,这也是我们历史文献学专业存在的意义所在。
主要参考资料:
[1]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M].黄寿成点校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王崇武.读明史朝鲜传.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黄云眉.明史考证: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7] 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1][①]吴晗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昖)上,宣祖大王之孙,元宗大王(定远君讳琈,追尊为元宗。)之长子,母仁献王后具氏”,第3204页;“大王大妃命废王为光海君,祬为庶人。癸丑,迁光海及祬于江华”,第320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故有此说。
2[2][②]端宗李弘暐因让位,故逝世之时,没有请谥,故据朝鲜《李朝实录》,用其封号“鲁山君”,下同。
3[3][③]《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吴晗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89页载,“义州牧使金伯醇书状入启:告讣请谥使高彦明来言,封王使同月(十一月)二十四日间启程。”明《世宗实录》中没有相关记载,亦无告讣使记录,故以《李朝实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