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有美人兮,在古瓜州

时间:2022-12-17 1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敦煌是丝路之上“华戎所交”的要塞,是多民族混居的西域重镇,随着交通渐趋通畅、商贸繁荣,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亦随之而兴。佛教起初服务于贵族、商旅,久而久之在民间深入人心,向世俗化、庶民化及本土化发展,最后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自有一套弘扬教义的机制,其中专有一部《造像功德经》宣扬造像的好处:官绅富豪之家开窟造像可保现世荣耀,死后还可升入西方极乐世界;平民百姓能够“随其力分,而作佛像”,也可过上富裕的日子。如此一来,即便阶级有别,但只要造像虔诚,都可以受到佛祖庇佑。在这种情形下人们自然对佛寺或石窟的营建投入极大的热情,众多礼佛圣地兴起,香火旺盛。此盛况为壁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而造像礼佛的供养人也得以在洞窟中保留下自己的痕迹。

供养人像是传统人物画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东晋十六国 (4世纪)时期,佛教在中国兴起,伴随而生的便是为佛教信徒作功德画像的潮流。信徒把自己的画像画在佛像之下,表示功德不绝。其形象或手捧香炉、香花,或列队恭立、跪拜,绘制者在画像旁榜书姓名,这最终成为一种模式被固定下来。通常情况下,男女供养人会一同出现,左右对立,祈求佛主对整个家族进行庇佑。本文则试图通过发掘女供养人像的诸多特色,以窥见当时西部边陲之地佛教的流行程度。

将女供养人的形象置于整个时代环境中进行观察,会发现其变化与社会政治互相关联。敦煌地区地近西域,较早地接受佛教文化,经历过不同政权的统治,其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形象表现出各时代各阶层的世俗女性特征,包含了中原地区流行的妆容服饰与西域的审美文化变迁,内涵十分丰富。

据统计,敦煌壁画中现已发现供养人画像8000 余身,创作时代上至魏晋,下至清代;人物身份既有天子贵族,也有平民仆役,成了一部系统而生动的社会演变史写照。女供养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反应出浓烈的时代风情和审美风貌。如莫高窟第285窟为西魏洞窟,其北壁的世俗女供养人画像为窟主滑黑奴的妻子和五个女儿。画中六人身材修长,相貌清瘦,行走间似有风在吹动,虽然所绘为当时控制敦煌的鲜卑族人物,却也与魏晋时期汉地流行的秀骨清像、衣带当风的气质相吻合。

魏晋以前的画像要求“得其真”,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责任,对于艺术表现力便没有过多要求。至东晋,绘画领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美学准则,创造了以清秀为美的新的形象。这幅壁画可看做是胡汉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典范,北族的精神在汉地审美与佛教文化濡染下日见典重, 但又不失胡族女性的刚健清真的气息。

盛唐以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女性以丰满为美,这也反映到敦煌壁画的供养人形象之上。如莫高窟第 130 窟即为盛唐洞窟,榜题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天宝十二年(753)前后,有太守乐庭环驻节晋昌郡(即瓜州),故这幅壁画表现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壁画中王氏夫人雍容华贵,体态丰腴,身高超过真人。身后率领女二人,婢女九人,共十一位女子,人物身高随着身份尊卑呈递减状态,可见其等级森严。整个画面技法精湛,刻画细致,即使与传世的唐人绘画佳作《簪花仕女图》相比,也毫不逊色。

十世纪初,曹氏归义军政权建立后,积极与周边少数民族改善关系,这时的敦煌壁画中,女供养人形象也多了其他民族的面孔。发展到这个阶段,供养人画像和题记所表现出的“供养”和佛教教化性质逐渐模糊,为个人身份地位和政治功利服务的目的则占了主导地位。如莫高窟第 61 窟主室东壁门南侧曹议金回鹘夫人天公主的供养像,其榜题为“故母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此处天公主的形象体现了胡汉文化糅合的特点,既有汉文化因素,又有本民族特色。天公主因为身份高贵,所以其形象突出了母仪天下的威仪。超过其真实身高的画面,表现出了她的显赫地位。这幅壁画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曹氏归义军政权与甘州回鹘联姻的历史背景。

另一幅位于莫高窟第 98 窟东壁南侧的于阗皇后曹氏供养像,上书“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养”,亦是体现当时政治史实的代表。曹氏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之女,大约在后唐初年远嫁于阗国王李圣天,成为曹氏归义军政治联姻政策的筹码。

紧盯壁画中出现的政治符号显然会禁锢思维,如果放眼于其中体现的整个时代风尚,就会发现,这些图像对于后人研究古代历史,都是珍贵的资料。再看第130窟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中人物的服饰衣着,竟然出现了唐代最为流行的“丈夫衫”。画中侍女均作男装,着圆领襕衫,腰部束带。如果说衣衫华丽表明了唐代经济的繁荣,那么女着男装,便是社会风气开放的反映。在传统礼教下,男女不可同装,但是唐初打破了这一禁忌。同样的行为还可见于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及一众女眷与男子一样骑马出游,最后方的那名女子尤为显眼,她着男装,蹬男靴,英姿飒爽,别具风情。当时女子穿着男装的风尚,实际上构成了对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冲击。

绝大多数情况下,壁画中的女供养人形象有程式化的倾向,只求神似不求形真,这是因为绘制者多为匠人,且初衷也只是为完成定单或任务。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整个女供养人画像的演变和发展趋势,代表了朝代更迭与审美变迁,富有历史认识价值。这些图像吸收了中原传来的信息,融合着本土风情,始终与中国绘画发展紧密相联,魏晋风度与隋唐华贵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能工巧匠和丹青妙手将这些女供养人画像,打造成一部古代女性肖像画谱,供后人赏阅、流连。

推荐访问:美人 古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