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足观经变与莫高窟观经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时间:2022-12-17 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观无量寿佛经》是佛教的经典一,流传范围广,影响深远,在敦煌以及重庆大足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仔细研究唐代莫高窟和重庆大足石刻的观经变之后,试就两者作一个系统的联系与比较,找出两者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

[关键词]大足石刻;莫高窟;《观经》;观经变

[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19-02

《观经》是佛祖为韦提希夫人以及其他菩萨和弟子讲述如何观想西方净土世界及其其他内容的经典。莫高窟中关于《观经》的经变画就多达84幅,以盛、中唐为造像的高峰期;大足石刻虽然在数量上不能与莫高窟相比较,但是该地区的观经变造像是晚唐以及宋时的精品,雕刻手法高超,画面精美。下文试就两者作—个系统的联系与比较,找出两者存在不同之处的原因,不足之处,恳请学界方家指正。

一、敦煌莫高窟唐代《观无量寿经变》

莫高窟中的观经变主要有以下形式:第一,横卷式,如初唐第431窟。第二,中堂式,即两边为条幅,一边为“未生怨”,一边为“十六观”,中间为大型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代表作有第320窟、172窟、45窟、148窟,榆林窟第25窟。第三,“中堂”下边加横卷式,画“未生怨”,如第217窟。第四,中间西方净土,两边棋格式,如第66窟。第五,中间西方净土、两边棋格、底边横卷式,如第171窟。第六,上部西方净土、下部屏风式,如第231、237、159、12窟。

二、重庆大足石刻《观无量寿经变》

大足石刻中依据《观经》开凿的造像有两组,一是北山佛湾第245龛晚唐造像,一是宝顶山大佛湾第18龛南宋造像。

大足北山第245号观经变龛,摩崖造像,该龛为平顶浅形龛,龛高3.85米,宽2.6米,深1.2米。阿弥陀佛刻于上部的正中间,左右分别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都戴有宝冠,身着僧衣,庄严肃穆。三圣的背后,围绕诸多供养菩萨及童子,他们形态各异,呈现出一幅祥和的“西方净土”景象。龛顶刻画了诸多乐器不鼓自鸣、祥云环绕的景象。中、下部以连环画浮雕形式凿“九品往生”和“未生怨”的故事,龛框左右正面刻韦提希“十六观”图像。

从总体上看,北山“观经变相”布局严谨,构图饱满。人物多达五百余尊,小者如豆粒,但无不栩栩如生。雕刻技法多样,表现场景繁多,展示器物丰富,不仅反映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同时为研究唐代乐器、建筑、服饰、舞蹈等提供了重要形象资料。

三、两地观经变之间的联系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僖宗先后逃亡蜀地避难,“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其中不少画家高僧也随之逃亡于此。《益州名画录》卷上《妙格中品·赵德玄》说:“蜀因二帝驻跸,昭宗迁幸,自京入蜀者,将到图书名画,散落人间,固亦多矣。杜天师在蜀集道经三千卷,儒书八千卷。德玄将到梁隋及唐百本画,或自模塌,或是粉本,或是墨迹,无非秘府散逸者,本相传在蜀。”《图画见闻志》中记载:“竹虔,并长安人,工画佛道人物。僖宗朝为翰林待诏,广明中扈从入蜀。长安、成都皆有画壁。赵元德,长安人,天复中入蜀。杂工佛道鬼神、山水屋木。偶唐季丧乱之际,得隋唐名手画样百余本,故所学精博。有《汉高祖过丰沛》、《盘车》、《讲学》、《丰稔图》传于世。”许多画家逃难之时将中原地区的佛像粉本及雕刻绘画手艺带到蜀地,其中不少是出自梁、隋、唐的名画,有些名画还直接被雕刻成石像,深深影响了这一地区的雕刻艺术,因此可以推测,大足观经变的整体内容及形式都与敦煌同时期的观经变相类似。

大足观经变与莫高窟观经变的构图形式基本相似,龛的主体部分与壁画的中间部分都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中心,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立或坐于两侧,三圣后方或上方都刻画出亭台楼阁,迦陵鸟和飞天或起舞于林问,或翱翔于云端。两位菩萨两侧都有七宝树。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大其中,与榆林25窟和大足245龛的形式相同。25窟的观经变中间为观无量寿经变的主体部分——西方极乐世界,壁画正中央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施无畏印,庄严肃穆,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坐于左右,四周环绕供养菩萨和圣众。壁画的左右两侧分别绘有未生怨的故事以及十六观。这是大足石刻借鉴敦煌壁画的表现之一,很有可能是前者影响后者。

四、两地观经变之间的区别

第一,大足观经变与莫高窟观经变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对于十六观刻画的不同。例如榆林窟25窟和莫高窟172窟中的十六观主要是日观、水观、大势至菩萨观想、观音菩萨观想等,而大足245龛却出现了丈六身观想。丈六身观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可以推测是川蜀地区对佛经理解的不同,而对石刻表现手法的不同,进一步猜想,原因可能是观经变在敦煌地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如果大足地区想脱颖而出的话,就必须推陈出新,进一步提炼《观经》的内容,融入新的内容,才能吸引当地民众,使其接受佛教。大足观经变不单单出现韦提希夫人的形象,还有其他信众形象出现,推测是为吸引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以表示只要静心观想和持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

第二,大足观经变形象地刻画出了阿弥陀佛及其侍者。《观经》中提道:“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在该龛中,阿弥陀佛与两位菩萨之间刻有众多尊菩萨,每尊菩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敦煌同时代观经变中,壁画正中央一般以西方三圣为主体,对于阿弥陀佛的化身菩萨却很少有刻画。

第三,大足245龛观经变中,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侧龛壁皆刻有菩萨像。两侧菩萨头戴花冠,头后饰刻火焰形头光,胸前佩戴璎珞,身着短袖天衣,手腕戴镯,坐于莲台之上,左右两壁各刻七排,对称分布,身后左右都刻荷叶及荷花,菩萨或结跏趺坐,或站立,或左右盘腿微曲,形态各异,表现出了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无数化身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的画面。这与敦煌莫高窟观经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第四,大足观经变中出现大规模的化身菩萨以及侍者菩萨,而敦煌壁画却很少绘画出这样大的场面,推测敦煌的观经变并不是一窟的主题内容,因此能够给予的壁画空间较小,无法将浩大宏伟的西方极乐世界全部描绘出来,因此只能将《观经》最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大足石刻由于是一龛一经,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刻画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将佛经的内容尽量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第五,大足观经变没有雕刻出舞蹈的场景,只是在龛顶雕刻出乐器,如有琵琶、钹、六合板等,这些乐器飘浮在空中,呈现出不鼓自鸣,没有舞蹈表演的刻画。而敦煌观经变中乐舞的场景常常出现,并且在这个画面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音乐和舞蹈都是同时出现,由伎乐天人演奏和表演,例如榆林窟25窟观经变宝池殿的平台上伎乐天人呈八字形坐于毯子上,吹奏着不同的乐器,中间有一伎乐天人肩上挂一腰鼓,作击鼓腾跳之姿。

第六,大足观经变中出现了众多行叩拜礼的信众。在该龛的上部,左右两侧的楼台廊宇中,可以看见许多信众,呈现对称分布,正在虔诚地朝拜无量寿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场景在敦煌观经变中比较少见,可以推测当时佛教在川蜀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许多信众信仰佛教,虔诚地祈祷,静心理佛,其次也是在向其他社会人士表明,只要肯虔诚地信仰,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综上所述,大足观经变之所以与敦煌的观经变有些许不同之处,原因在于:首先唐中晚期以后,中国式的佛画在四川地区逐渐兴起,石刻造像也不再严苛,定型式的模型逐渐被多样式所取代,石刻造像也开始突破佛教仪轨的制约,趋于写实,这些变化使得川蜀地区的佛教石刻进入了—个发展时期。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内地的发展逐渐壮大,佛教信仰也更加深入人心,对于经典的翻译与教授也越来越完善,各地的洞窟寺庙都已经绘出很多精美的壁画或雕塑,大足观经变要想脱颖而出,吸引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民,只能在原有观经内容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加细节的内容,与其他地区形成对比。此外川蜀地区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佛教信仰并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有着深厚的基础,为了能够吸收更多信众,使得他们相信只要信仰佛教,虔诚修行,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大足观经变融入了许多当地的民俗,为观经变注入了新鲜血液。大足石刻由于是在崖面上开窟造像,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无法像莫高窟那样将其他变相与观经融合在一幅壁画当中,因此雕刻的内容一般是一龛一经,尽量将《观经》的内容完整地展现出来。

五、结语

中晚唐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高僧、画家人蜀避难,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川蜀地区带来中原地区流行的佛教经典及信仰,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佛像绘画、雕刻艺术,并深深影响了大足石刻,使得大足石刻的观经变与敦煌的观经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内容形式、整体风格及观经的主要内容,大足的245龛观经变在融合了敦煌观经变的风格之后,还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不仅将十六观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还雕刻出了“三生九品”的内容,呈现了西方极乐世界除了西方三圣之外无数的侍者菩萨以及化身佛,结合了当地的风俗,将信众虔诚礼佛的样子也雕刻在其中,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也反映了当时川蜀地区的社会风貌及佛教信仰。

推荐访问:莫高窟 大足 区别 观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