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

时间:2022-12-18 17: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结合长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建设,总结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四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系列化理念与方法,课程建设的“七个一”,三个课堂的结合与多项实施渠道,学习改革的理念与措施,激发教育的背景与实施。在专业教学团队方面,总结了“五个互动”,提出了七种师生关系和教师职责的“四个更重要”。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改革;团队建设

办好专业是办好大学的基础,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是办好专业的核心任务。长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近年来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自动化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控制系统”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本文梳理和总结这个专业教学改革与团队建设的理念和实践。

一、教学改革

1 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梳理

对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与梳理,有助于提高教学安排与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特点和规律包括:(1)专业内容经典与现代融合,既有100多年前提出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有兴起于当今的高新技术。(2)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层面,要求既能理论分析,也能设计实现,又能动手操作,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3)人才需求实践性与创新性突出,要适应各个工程领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专业内在的综合性,强电与弱电的综合、硬件与软件的综合、元件与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设计的综合、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综合、经典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的综合等等,每一对综合都包含着相互协调、关联与制约的对立和统一。应引导学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研究诸多对立统一体的内在规律和关系,强化综合意识,追求系统的全局优化。(5)毕业生去向的广泛性,本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可以是任何一个工业行业。这种去向的广泛性对毕业生的适应性和专业口径宽广性提出了特殊的要求。(6)社会需求的稳定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旺盛而稳定的社会需求。

2 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设计

为了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就要做好学校与社会的接口,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从而解决好供与求的关系。我们把专业培养目标的主流模式定位在工程应用型,同时倡导多样化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可选择工程技术型、工程管理型、工程研究型等多种模式。同时按照“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的理念,构建复合型人才模式;按照“因材施教、扬长保底”的理念,构建“合格+特长”人才模式,通过不同的选修课、辅修课、二学位以及相应的课外活动来实现多样化模式。

3 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们注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课程建设,坚持了三个课堂的结合。

一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四加强”。其一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体现了教学内容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跟踪;其二是加强本门课程的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的内容,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开放式教学;其三是加强教师自己的科研体会或自已所了解的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实例,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其四是加强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二是教学方法改革系列化理念与方法。其一是提出了“教法”中的“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其二是提出并实践了创新教学法的“五原则”: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培养兴趣;注重转化;鼓励突破。其三是提出并实践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多项措施: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实验实训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内容;无标准答案作业;组织讨论课;改革考试方式;改革实验方式与内容;改革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理论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互动。

三是提出并推广了课程建设的“七个一”: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套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一套先进实用的教材;一套先进的考核方法;一套效果良好的实验。

四是实施了第二课堂的七项措施:扩大各种课外竞赛的数量和学生的参与面;开展专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和专业技能资格认证;坚持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将科技活动有效地引入第二课堂;推进实验室开放;积极参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积极参加“工大讲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专家报告和讲座。

五是开辟了第三课堂的三种渠道:多渠道与企业、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参与教师的生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直接深入生产、科研等工作实际;多种题材和形式的社会实践。

六是强化了三个课堂的结合:通过精心设计,使第一课堂学的知识在二、三课堂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拓展,二、三课堂促进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全过程、多环节、大空间、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环境,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习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与学习产出,这应该引起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视和觉醒。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是梳理出学法中的“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二是开展了“学习的革命”。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状态与水平的剖析,开展“学习革命”,组织学生创建了“学习革命研究会”;每年举办“学习与成才”报告;开设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课,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

三是提出并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产出,并归纳出学习产出的8要素: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是学习产出的前提;学习观念与方法,是学习产出的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产出的核心:思考与质疑,是提高学习产出水平的关键要素;融会贯通,是学习产出效果的重要标志;知行统一,是评价学习产出质量的重要准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学习产出的精华所在,也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学风,既是保证学习产出的条件,也是学习产出的内容。

四是提出并倡导了10种学习观,深入实践了32字创新学习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我们提出了10种学习观:勤奋学习观、科学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情感学习观、挖潜学习观、终身学习观、系

统学习观、全面学习观、教学相长观。倡导这些学习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学习、有效学习的自觉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改革的自觉性。为了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我们提出了32字创新学习法: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勇于突破;善于转化;巧于综合;重于创新;精于挖潜;勤于实践。这些理念和方法,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广为流传和践行。

五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学习指导。将学习改革写进教材,引进课堂,明显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学改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转变。

5 开展了激发教育

近几年,我们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提出并实施了激发教育。

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特别需要激发。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受到很大的损伤,缺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活力,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思维,被动学习,应付学习以至不愿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未开发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满足或没有激发出来;学生目标不清、动力不足、方法不对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成才,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迷茫甚至困惑,面对就业竞争虽然有压力感但不知所措;学生的内在潜能巨大,但是远没有开发出来。上课不注意、课后不复习,考前紧突击、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成为学生被动学习、应试学习的写照;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问题,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激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条基本职责已经不够了,必须加上“激发”。比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悟道。比授业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去自己获取知识,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比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要落到学生的成长上,这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只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需要激发,所以激发教育的背景强烈,意义重大。激发教育既是应该强化的教育理念,又是时时处处人人都可以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一是志向性激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要我成才”变为“我要成才”。二是多样化模式。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出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志趣、特长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成长之路。三是个性化培养。“激发”的目标在于“扬长”,而不是“补短”。通过个性化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最适合的领域,最擅长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四是问题化情境。唤起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激情,养成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习惯,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得到锻炼,收获快乐。创造问题化情境,使学生总有要思考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脑中总有问号,心中总有目标。五是有效性学习。引导学生选择对自己最适合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创造高兴趣、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六是主动性实践。通过激发提高实践的主动性。不仅坐着学(leaming by sitting),更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七是多点式考核。改变一门课程、一张试卷、一个成绩的做法,克服“平时不努力,考前紧突击,死记加硬背,考后就忘记”的现象,采取多点计分制,多种考核方式,多次激发,注重过程,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八是综合化评价。从成人、成才、成功的大目标出发进行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

二、团队建设

1 提出并实施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五个互动

一是教学与教研互动,实施自觉的教育。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既要具有学科专业的功底,又要具有教育专业的知识。教学上有两个基本问题,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这样的根本问题,树立必要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自己所从事的是自觉的、明白的教育。

二是教学与科研互动,实施有体会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集教学、科研为一身,体现教学科研的互动。科研成果一方面进入市场,成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进入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实现了学术水平、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实践经验的全面提高。

三是理论与实践互动,实施学以致用的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教学中有明确的实践基础和应用背景做支撑,在实践中习惯于用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现象,这种理论与实践互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近年来进校的青年教师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现象。工科院校强调工程教育,而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可采取实验室实践、带学生实习实训、参加科研等多种办法加以解决。

四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施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师就像一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说法意在强调教师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实际上,教师不止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从学生身上看到亮点,吸取力量,也会促进思考、激发灵感。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也不能取代和改变师生之间的这种根本关系。

五是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实施团队作用的教育。每个教师都蕴藏着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团队中良好的研讨、互动氛围,将会有效地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开发和释放,促进教师水平与素质的提高,同时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与素质的提高。

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接口建设

近年来,高校中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投入,淡化了师生关系。针对这种倾向,我们大力倡导了新时期的7种师生关系,即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授业加激发的师生关系,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和基于赏识教育的师生关系,实行班导师制,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与“学”的状态。

3 强化了教师职责的“四个更重要”

我们坚持强调,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记忆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责任编辑:周杨]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团队建设 自动化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