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8篇

时间:2022-10-02 16:50:30 来源:网友投稿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8篇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盛唐风采一探姓名: 吕荣莉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 颜邦逸20030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8篇,供大家参考。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8篇

篇一: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盛唐风采一探姓名:

 吕荣莉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

 颜邦逸20030601

 三墨生查堕堕望壁堕垦墨二堡王维山水田园诗盛唐风采一探研究生:

 吕荣莉指导教师:颜邦逸专业:

 中国古典文学f 内容摘要1:

 本文将王维前后期山水诗置于盛唐人文的大背景中, 重新考察、 审视。

 提出王维对自由、 崇高、 优美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 禅使王维取得了超越的视角, 从而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观点, 论证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并不像长期以来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诸多研究者所论定的那样表现出对世俗妥协、 对现实社会逃避的消极情绪. 而是体现了盛唐时代一种健康向上、 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风貌。[ 关键词】

 :

 盛唐气象田园山水诗禅艺术化人生}l言唐代是一个恢弘的时代, 恢弘的时代孕育了浩然搏大的文化, 而诗歌正是这个时代文化留予后人最为光辉灿烂的遗产。

 在这个创作出了无数精品、 佳品、 妙品诗歌的时代里.闪耀着众多熠熠生辉的诗人. 他们以各具特色的诗歌, 开辟了一个气象万千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而在这众多缔造这个黄金时代的“明星” 之中, 王维无疑是十分杰出的一位。

 在盛唐诗坛中, 王维的创作丰富多彩, 包括山水田园、 边塞金戈、 送别赠答、 述怀咏史、 奉和应制等等, 而在这些题材中, 最为后人赞叹不己的是其山水田园诗。

 其山水田吲诗意境优美。

 笔触细腻, 情感丰富, 意韵深长, 独具一格, 开拓了北方山水林泉的新视野, 在题材上丰富多样, 并具有隽永深广韵内涵, 融合了山水诗注重写景和田园诗注重写意的传统,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中, 它体现了对自然描绘方式由模山范水向心灵感应的转折. 而且以其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 清空优美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这一诗派发展到“完美阶段” 的标志性人物…。近二十年来,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研究己成热点, 然而, 言此者多不及盛唐气象、 盛唐人文, 多着眼于“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的艺术形式美, 岢定其艺术成就, 以及佛教禅理在其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和影响。

 因其后世多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多创作于后期隐逸时期, 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王维后期的隐逸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 而在此期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又多具有一种冷寂清空的格调因而认为是其消极遁世、 转入佛门寻求慰藉的思想体现。

 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 中认为:

 “如果l

 £ 维山水Ⅲ吲j寺盛唐风呆一探把‘空山不见人’ 、 ‘深林人不知’ 、 ‘涧户寂无人’ 等句联系起来, 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

 ……至于《孟城坳》 一首, ……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

 ……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 、 《过香积寺》 、 《鸟鸣涧》 《积雨辋J|I庄作》 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 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

 至于《夏日青龙寺谒操禅师》 、 《谒埔上人》 等充满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的诗篇, 就更不必说了。

 ”由此还认为“有人甚至推崇他为‘诗佛’ , 把他捧到和李白、 杜甫同样高的地位, 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 [ 2】

 王运熙也在《王维和他的诗》 中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非常静谧,甚至幽冷阒寂, 深深感染上了作者消极出世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 [ 3】

 笔者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虽然不像其边塞诗一样以慷慨雄浑之笔壹接放射出盛唐昂扬风发的时代之气, 但从他的山水田园诗里也以其浑厚隽永之气、 宁静和谐之氛、 安恬适足之象、 明朗秀丽之韵、 闲雅淡定之心折射出盛唐时代积极乐观、 健康向上、 优美崇高的时代风采。谈到盛唐诗人、 盛唐诗歌, 我们最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即为“盛唐气象” 、 “盛唐之音”等等。

 唐诗研究中的盛唐气象概念可说是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十余年来也有不少知名学者对此撰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意见分歧颇多。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 较旱论及盛唐气象,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中提到:诗之法有五:

 日体制, 日格力, 曰气象, 日兴趣, 日音节。一一Ⅸ诗辨》 [ 4 】唐人与本朝人诗, 未论工拙, 直是气象不同。一一《诗评》 f 5】“迎旦东风骑蹇驴” 绝句, 绝非盛唐人气象, 只是白乐天言语。一一《考证》 【6j又谓:

 盛唐之诗, 雄深雅健。

 仆谓此四字, 但可评文, 于诗则用健宇不得。

 不若《诗辨》 “雄浑悲壮” 之语, 为得诗之体也。

 毫厘之差, 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 如米元章之字, 虽笔力劲健, 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叉气象潭犀, 莫不同如此。一一《答吴景仙书》 [ 7 1由此可知, 严羽只是以“气象” 论诗, 认为气象只是与体制、 格力、 兴趣、 音节并列的五种诗法之一, 是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加以使用的。

 他认为盛唐诗的气象特点是“雄浑悲壮” 、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 与宋诗气象不同, 而像自居易那种简单易懂、 近乎俚语的语风就更非盛唐气象之风了。

 ( 与此相似的看法则有当代的王运熙先生, 他在《说盛唐气象》 一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宋代以来诗论中的一个术语, 指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 ,这种特征“一是浑厚, 二是雄壮” , “它表现在盛唐大多数作家作品中间. 而与初唐、 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a ” [ 8 ])基于此点认识. 严羽在《沧浪诗话》 中于全部盛唐诗中特别推崇李杜, 以雄壮之美作为自己的诗美理想。

 严羽所提出的“浑厚” 、 “雄壮” 的审美标准,2

 T 二维山水…同诗盛厝风采一探对后来的诗歌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明代的胡应麟推崇汉人诗为“浑然天成, , 绝无痕迹, 所以冠绝古今” , 而“盛唐句法浑涵, 如两汉之诗, 不可以一字求” [ 9 】

 。

 明人谢榛则认为“七言绝句……当以盛唐为法。

 盛唐人突然而起, 以韵为主, 意到辞工, 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 以韵发端, 浑成无迹, 此所以为盛唐也。

 ” [ 10 ]但是严羽又在此书中对盛唐诗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兴趣说、 妙悟说:盛唐诸公, 透彻之悟也。一一Ⅸ诗辨》 f ll】盛唐诸人, 惟在兴趣。一一《诗辨》 [ 12]妙悟说、 兴趣说强调的都是审美感兴, 这一点在当时盛唐影响甚大的以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表现要尤为明显一些。

 可是因为当时严羽为了改变南宋末年的诗歌弊风, 独尊李杜, 倡“雄浑悲壮” 诗风. 便少提王盂。

 他的妙悟说、 兴趣说推崇的是盛唐诸公, 这其中自然包括王、 盂, 这样一来, 又与前面独尊李杜、 忽视王孟的论诗倾向有自相矛盾之处, 难免会使人产生一种印象, 认为严羽指出的盛唐气象主要是李杜诗歌的代表风格, 而王盂一派是被排除在外的。

 这样基础上概括的理论是不全面的, 因为把盛唐诗歌很大一部分作品摒弃了, 因而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出现了一种人为的刻意的割裂。

 后代的诗歌评论家虽同意严羽的“浑厚悲壮” 之说. 但也有人注意到了其理论的缺陷。

 如明代胡应麟即提出了“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 13】

 , 就在严羽的提法上有所丰富。在当代唐诗研究中关于“盛唐气象” 的理解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影响的是林庚先生的盛唐气象理论。

 林庚先生在19 58 年发表的《盛唐气象》 一文, 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盛唐气象的特质, 他认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应。

 [ 1 4】蓬勃的朝气, 青春的旋律, 这就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之音” 的本质。

 [ 15】盛唐气象作为盛唐诗歌的表现特质, 是一个客观存在, 我们要对它进行理解和界定就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我们认为“盛唐气象” 应该是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着眼・它应是盛唐积极进取、 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采在诗歌中的审美体现。

 它呈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 而是如百花齐放的多种风格的汇合。我们知道, 盛唐三位诗人李白、 杜甫、 王维各自有各自的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浪漫豪迈,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清新优美, 都是盛唐之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几乎生活于整个盛唐时期的王维, 虽然他没有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地去讴歌自由和理想, 也不像杜甫一样忧心忡忡地悲国忧民, 可是他仍以一名盛唐时代中上层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去感受表现出了盛唐之音的博大雄浑, 他的笔下同样也记录了那一时代人们共有的希冀和追求,3

 王维山水…尉诗盛唐风采一探还有对盛世功业的自信与满足, 对各种思想的宽容和吸收, 对文化艺术开拓的热忱与追求・对美好平静生活的渴望与享受。

 煌煌盛世给诗人留一F 的不仅仅只是“天下文宗” 的美名,更多的是给诗人留下一种健康平和的处世为人之道, 是一种面对坎坷挫折的坚强应对, 是一种对人生更高更美更纯的生存理想和生存状态的不懈追求。

 所以, 笔者认为王维全身心地走向山林根本上并不是颓废消极, 而是盛唐时代人们爱好山水清音之审美情趣的突出延伸, 更是诗人对崇高优美的追求与向往. 它与盛唐时代那种积极向上、 意趣盎然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 不仅可以感受到煌煌时代人们浩然博大的慷慨气概, 也一样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因自信、 乐观而衍生出的浑厚隽永、 宁静和谐的平和气氛。壬维在其早年实际上与开天时代任何一位怀抱功业愿望的诗人一样, 充满着追求不朽功业的理想与抱负。

 一般认为, 盛唐时代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在他的笔下,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身转战三千里, 一剑曾当百万师” ( 《老将行》 )!16]的壮怀激烈, “新车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少年行》 之一)[ 17 ]的任侠豪爽, 还有“忘身辞风阙, 报国取龙庭”( 《送赵都督赵代州得青字》 )[ 18]的雄心壮志, “尽系名王颈, 归来报天子” ( 《从军行》 )[ 19 ]的自信豪迈,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 《少年行》 之二)120 j的豪气干云。

 这种昂扬向上、 奋发有为、 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风貌在边塞诗里得以直接体现, 而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 浩然开阔的胸怀, 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 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其一《渡河到清河作》 [ 2lj:泛舟大河里, 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 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 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 淼漫连云霞。其二《华岳》 [ 22:

 :西岳出浮云, 积翠在太清。

 连天凝碧色, 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 森沉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 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 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 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 雄雄镇秦京。

 ……在这两首诗里, 诗人看山, 是黛色葱郁, 气势宏大, 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蝾; 看水, 是波光连天, 浩洁瀚瀚, 一望无际, 又或像~条劈开山峡的巨龙. 一泻千里, 如此廓大气势, 令人心胸开阔。

 再如《燕子龛禅师》 中的景物描写:山中燕子龛, 路剧羊肠恶. 裂地竞盘曲, 插天多峭娉。瀑泉吼而奔, 怪石看欲落。

 伯禹访未知, 五丁愁不凿。岩腹乍旁穿, 涧唇时外拓。

 桥因倒树架, 栅值垂藤缚。乌道悉已平, 龙宫为之涸。

 跳波谁揭厉, 绝壁免扪摸。……【2314

 . 兰丝些查型堕生壁壁垦蒌二堡——在这里, 诗人写奇境险处. 虽是小径盘曲险恶。

 山峰峥嵘, 怪石、 奇树当道, 古藤、 E 泉时时可见, 但给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唐人遇险境更显强烈自信, 要开山为路的气魄, 雄奇劫健, 超拔挺迈。我们再看《终南山》 一诗, 读之可以发现在诗人笔下, 用雄浑阔大的景象来体现唐人坦荡轩昂的气概, 生活在自信、 自豪的时代氛围中的盛唐诗人眼中看到的是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 惟有颂其壮美方能一吐胸中豪迈之气: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八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 24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 一书中曾说: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 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 谓之平远。

 ……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 宋代的郭纯全也在其《山水纯全集》 中强调画山应“以近次远, 至于广极” , 方有旷阔郁盘之气韵。

 王维写终南山, 起势轩昂, 挥洒自如, 使终南山高远之势凸现无疑。

 再读颔联“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 深远之意悠然而出。

 读这两句, 会让人脑中浮现一幅妙景, 白云飘飘, 山峰若隐若现, 云雾笼罩着山中的~切, 待到半山回首一看, 白云聚合, 汇成茫茫云海, 何等壮美!再近前一看, 身边白云又己消散,岚霭弥漫, 若有若无, 可望而又不可及, 妙不可言. 我们看首联高远山势毕现, 再从颔联看山峦间自云袅袅, 青霭迷蒙. 缥缈不定, 生动多变, 幽远美妙之境顿生。

 接着颈联“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含蕴着诗人登上中峰, 极目四望的惬意情状。

 诗人居高临下, 看见晴光万丈, 云霭四散. 山高壑深, 千岩万谷有阴有晴, 两句之间, 终南山层峦迭嶂、 峰高壑深的深幽旷远之象层层而现。

 三联下来, 此山之雄浑高远之势已是尽现。

 诗人畅游其中, 意犹未尽, 欲宿山中, 山深林密, 人烟稀少, 欲问无人, 忽闻砍樵之声。

 循声望去.方见樵夫, 隔水而问, 意趣无穷。

 由此登山观览胜景, 最后宿于山中, 层层展叙, 浑然~体, 不仅令我们一览巍峨山势, 又令我们有“荡胸生层云” 之感。

 此诗状终南山之幅员广大, 远近高低, 雄浑雅健, 辽廓荒远说尽, 其大观气象既出, 笔透鸿蒙之气, 兴象超远,雄浑境界皆出。

 晚唐的贾岛曾有~诗《晚...

篇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自考复习资料

 目 录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1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2第四章 盛唐气象........................................................................3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5第六章 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7第七章 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9第八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9第九章 唐代边塞诗..................................................................10第十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11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13第十二章 文体交融与唐代诗文的变化革新..........................14

 1章 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 1 、请论述唐诗对时代反应的广度与深度。

 。

 (论述题)(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①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②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③唐代文人处在时代文化背景下加上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促进了观念变革,思想空前活跃。④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①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②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1 1 、举例说明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有哪些新的特征(简答题)(1)在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普遍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4)此外,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他时代开放。唐诗在有关题材中,往往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的变革,后世读者从唐诗中总是突出地感到唐人的思想空前活跃。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1 1 、论述唐诗如何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论述题)(1)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从主导方面看,它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对周遭世界的再现。唐人热爱生活,重视事功,对现实社会生活也特别关注。他们都觉大多数是片不是姻缘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他们的绝大多数诗篇,不是吟玩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因而,通过抒情把读者带进他们感情所拥抱的世界。(2)另外,在写法上,唐人不仅在乐府诗中发扬了反映时事,反映现实的传统,而且在五古和七古中加强了叙述的因素,注意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也大大的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从《全唐诗》可以看出,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所反映。第二节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 1 、请简述李杜为代表的诗人体现的精神美。

 。

 (简答题)(1)李白一派诗人,基于庶族地主对门阀世族的抗争和不满,表现出对传统束缚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2)以杜甫为代表的另一批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并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章 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三节唐诗刚健的特质唐诗刚健的特质★★1 1 、简述唐诗刚健特质的表现。

 。

 (简答题)(1)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2)唐诗具有强劲的骨力(3)唐诗具有解放的气质

 2章 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1 1 、 宫廷诗 发展到第三阶段的显著进展。

 。

 (简答题)一是律体定型;二是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三是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2 2 、论述宫廷诗的发展阶段状况。

 。

 (论述题)(1)第一阶段:唐初时期的贞观诗坛,围绕在李世民周围,如虞世南等。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形式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雍容、宏大、整肃)。(2)第二阶段: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特点: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3)第三阶段:高宗后期和武后时,代表是“四友”“沈宋”等人。成就:律体定型;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特点:语言格律、布局谋篇上,都有了可以写出高档次诗篇的准备。3 3 、名词解释:龙朔变体(名词解释题)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4 4 、请简述上官仪的诗歌特点。

 。

 (简答题)(1)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形成了“文并绮艳”的风格;(2)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3)语言上,词藻华丽,绮错婉媚。5 5 、论述四分法形成,及其优劣。

 。

 (名词解释题/ / 论述题)(1)建立过程:①北宋杨时在论诗歌发展时指出:“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②南宋严羽提到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不过提法上还不够明确③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始音是四杰,正音于古、律、绝个体中依世次编排。又在卷首将 162 位诗人划分为“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④明代高棅编成《唐诗品汇》,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2)四分法的优点:一是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二是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个发展风貌的不同;三是不嫌过简或过繁。(3)四分法不可绝对化:由于任何时期诗歌风貌都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而无例外,因而,如果将四唐绝对化是不科学的。6 6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大量高层 人材 的表现有哪些(简答题)(1)宫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2)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3)宫廷诗笼罩诗坛的再一优势是人才集中绵延。

 3第三节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风骨离不开性情——初唐诗坛的期待★1 1 、请简述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

 。

 (简答题)(1)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2)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3)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诗体革新的一个重大贡献。2 2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名词解释题)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3 3 、名词解释:文章四友(名词解释题)文章四友指的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4 4 、名词解释:沈宋(名词解释题)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其中,宋之问的思路比较缜密,风格比较清丽,尤其擅长五言律,其五言排律曾被明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沈佺期则气势较为宏大,尤擅七言律,曾被胡应麟推为初唐七律之冠。第四节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大潮涌起——伴随盛唐的各种社会条件对性情的催发★★★1 1 、诗人身份地位的变化。

 。

 (简答题)(1)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2)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思想解放进程。2 2 、儒、道、佛对思想进程的影响。

 。

 (简答题)(1)儒学:孔颖达等奉诏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的矛盾争执,促进了儒学的统一。但《五经正义》拘泥训诂、墨守经文、不免死板。这种倾向到唐玄宗时代屡屡受到冲击。从开元时代起,儒学渐渐由拘泥训诂旧说,转向自由说经,以致中晚唐而最后走向穷理尽性的宋儒之学。盛唐人处在风气初开的背景下,习儒书而不过分为章句所拘。(2)道教:主张“无为而为”。道教富于幻想,强调对于世俗的超越,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某些羁束。初盛唐之交的道教学派注意尊重个人价值,甚至把众生性和神圣的道性加以沟通。(3)佛教:“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肯定人的自我,把心性和佛性统一起来,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质就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3 3 、请简述王维与佛教的关系。

 。

 (简答题)(1)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受佛教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2)他生前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有“诗佛”称号;(3)王维崇尚佛教,有家世渊源,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光禅师,曾从其学佛十年;(4)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而言,可以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章 第四章 盛唐气象节 知识点名称 主观题第一节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盛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1 1 、盛唐诗协调 和谐的统一 面貌是怎样的表现?(论述题)(1)这可以说从盛唐诗评家殷璠开始,历代都是人们感兴趣并加以探索的话题。但从简括而又能抓住唐诗的主要特征来看,似以严羽说的比较好。(2)“笔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萎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更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联系。(3)“气象浑厚”主要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气象”应是生命本源之气的一种显现,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4)“笔力雄壮”指语言强劲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5)“笔

 4力雄壮,气象浑厚”,是指盛唐诗歌,给人以充实饱满、旺盛有力之感。2 2 、 自开元至大历前 , 在诗史上成为盛唐 , 为什么冠之以 “ 盛唐 ” 的称谓? ( 简答题 )(1)这里的“盛”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2)这种“盛”也不是与作家作品数量成机械对应关系,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上。(3)盛唐诗以整体水平之高显示了它在诗史上的重要位置。(4)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3 3 、 严羽 “ 笔力雄壮 , 气象浑厚 ” 与殷璠 “ 风骨声律兼备 ” 两种提法的差异 ( 简答题 )(1)角度不同:严羽是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殷璠是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上,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着眼点不同: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殷璠的“风骨声律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3)“风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4)殷璠还提出了“风骨”和“兴象”,“风骨”为情辞劲健,“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4 4 、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的原因。

 。

 (简答题)(1)在开、天时期教育兴盛、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大批人才从各州郡、从庶族阶层中涌现出来。(2)人才辈出,犹如春来万物齐发,虽然群芳多姿多彩,但鲜活新艳却是共同的季节特征。(3)盛唐这个时代本身又比较健康和谐,因此,诗人处在相同的时代气候条件下,也同时具有那种和谐一致的一面。(4)另外,庶族出身的诗人为了适应社会、寻找出路,需要广交朋友,寻觅知音。5 5 、请论述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

 (简答题)(1)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2)最早从太平盛世的光圈走出来并最早表现诗歌正视现实的诗风趋势的主要诗人是张九龄;(3)张九龄是贤相,同时也是文坛大家,具有很高的声誉;(4)张九龄的组诗《感遇》诗,既表明了诗人清高超脱的政治态度,也体现了诗风转变的最初趋势。第二节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雄壮浑厚与感激怨怼★★★1 1 、以李白诗为例来谈谈,盛唐时期怨怼诗词的风貌特征。

 。

 (论述题)(1)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阔达的社会(2)诗人的自我形象——强有力的意气(3)冲突的内容——诗人与时代社会之间高层次的冲突2 2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名词解释题)“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3 3 、请论述李白怨怼诗如何表现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

 (论述题)(1)具有盛唐气象...

篇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0卷第2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0 No.2

  2014年4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pr. 2014

  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

 杨万里

 (鶃??????,??,300071)= 摘要:严羽认为宋诗笔力之劲健不减唐人,而气象之浑厚却差之甚远。他的复古诗学正在于提倡浑然之美,试图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以浑为美的诗学传统。在《沧浪诗话》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诗美主张,即上乘诗作应具有古朴浑厚、整一无间的气象,妙悟浑成、兴发无痕的诗法和物我浑融、超形入神的意境。“妙悟”“兴趣”与“入神”等诗学理论正是围绕他以浑为美的复古旨趣提出的。自严羽后,以浑论诗逐渐成为潮流,谢榛和王夫之等全面承袭并发展了严羽的浑然美学,并将其推向了巅峰。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浑;复古;审美旨趣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216−06

  历来研究《沧浪诗话》者,多围绕“兴趣”“妙悟”“入神”等问题进行探讨,而关于这几个关键批评术语在严羽诗学中的内涵至今未形成定论。周裕锴先生指出严羽复古诗学的实质在于“试图重新恢复诗歌的音乐性”,进而对严羽诗学研究中一些具体问题的错误理解进行了澄清。不过,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仅是严羽复古诗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质应是全面恢复汉魏盛唐诗的浑然美学传统。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1](252−253) 严羽将苏黄之诗与盛唐之诗作比较,指出盛唐诗胜出宋诗之处正在于一个“浑”字,而“浑”字不仅是他论诗的脚跟点地之处,也是他推尊盛唐的“使人知所趋向处”。以“浑”易“健”正体现了他扭转宋人“以文为诗”的错误倾向,试图恢复汉魏盛唐以兴起情、妙悟天成、气象浑厚的诗歌传统的愿望。

 一

 严羽主张浑然之美的回归,首先表现为对诗歌浑厚气象的提倡。《沧浪诗话》论气象,尚朴拙之格而黜尖巧之风,这是其推崇高、古二品的内在要求。严羽推尊汉魏之诗,实是推崇其浑然一气、整一无间的混沌美。

 对汉魏盛唐诗浑朴古拙之格的提倡是《沧浪诗话》论气象之浑的首要表现。从字源上看,“浑”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的混沌状态。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淮南子》亦云:“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可见“朴”是万物未蒙,淳朴自然的元初状态。因此诗歌浑然之美必然表现一种朴拙之格。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作诗惟拙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天全,工巧不足言矣。” [2](288) 明人侯方域亦云:“浑朴之气,惟拙者全之,巧则或凿之矣。”[3](515)严羽既想恢复古诗的浑然之美,推崇朴拙之格,反对尖巧之风就在情理之中了。他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1](144) 又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陶明浚《诗说杂记》释:“粗之反面曰精,拙之反面曰工。……拙则近于古朴,粗则合于自然。” [1](140)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以质为美;而盛唐诗虽已有人为精工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种粗拙与工巧完美结合的人工浑成直追汉魏之天然,虽工而不失拙的一面,这也是严羽区分“不假悟”与“透彻之悟”的关键所在。对此,王运熙先生指出:“盛唐诗歌的浑成,不是对汉魏古诗浑成的简单回归。……比起汉魏古诗来,大抵语句比较工致,音韵更为和谐流畅,在浑成中往往包含着精工的因素。”[4](402) 可见严羽这“似”与“非”下得极好,将盛唐诗特有的工拙相参的浑然之美十分准确地展现出来。

  收稿日期:2013−10−15;修回日期:2014−02−15 作者简介:杨万里(1985−),男,河北沧州人,南开大学文学院 2011 级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中国文学思想史

 文学艺术

  杨万里:严羽复古诗学以“浑”为美的旨趣及理论构建

 217

 严羽提倡诗歌气象的浑朴古拙,意在批判宋人“以文为诗”和过于追求精工的诗学倾向,确立诗歌的高古本色。“以文为诗”自杜甫开其端,由韩愈壮其大,到宋代则由苏黄继其衣钵,形成了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主要特征。而江西末流更是因聱牙的音节、迫切的意象,加上过多的论议,丧失了诗歌吟咏性情之功能,因而遭到南宋诗坛的批判,较为激烈者如张戒《岁寒堂诗话》等。严羽也是批判潮流中的一员,他针对宋诗不讲兴趣而“作奇特解会”、专务文字、议论与学问的错误倾向,指出“不必太着题、不必多使事”[1]( 114−116) 。“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1](116) 可谓直击宋诗要害。严羽对扭转宋诗错误倾向的贡献在于为宋诗建立一种新的诗学标准。他在《诗辨》中提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26) 关于“别材”与“别趣”之意历来见仁见智,结合当时的诗学话语主流来看,问题即迎刃而解。时人刘克庄将诗分为两类:“余尝谓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 [5](415) 他认为以比兴手法描绘自然生活中的鸟兽草木、讲究幽微意趣的风人之诗才是诗歌本色,这与严羽的观点十分相似。联系观之,“别材”当指作诗的材料,是针对宋人“以书为本,以事为料”而发;“别趣”当指作诗时诗人所依本的兴趣或曰情趣,是对宋诗出于学问竞技之趣而发,均是对风人之诗的提倡。在之前,陈师道论及韩愈诗歌时也认为虽工而非诗之本色。可见江西诗派早期已经在有意规避这种误区,奈何他们还是陷入其中而受到后人诟病。文人诗或雕琢尚巧刻意精工,或逞才使学以笔墨为戏,均背离了古诗浑朴平拙的自然本色,与工拙相济的盛唐诗相比,在严羽诗评中就难免处于下风。虽说风人诗与文人诗的根本区别在于材与趣的不同,但最终表现为诗歌气象的差异。因此为恢复诗的浑厚古拙之美,严羽极力提倡高古之格。

 《诗辩》推尊高、古为诗九品中的前两品,足见他对高古诗风的重视。他虽认为韩愈之诗妙悟不及孟浩然诗,然又极为推崇韩诗的高古本色。《诗评》曰:“韩退之《琴操》极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贤所及。” [1](187) 而高古正是汉魏诗之气象:“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1](155) 又说苏武《黄鹄一远别》一诗:“今人观之,必以为一篇重复之甚,岂特如《兰亭》‘丝竹管弦’之语耶!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1](199) 汉诗语言难当精工,但高古浑朴、一唱三叹正是其本色气象。周裕锴先生指出,这类极高古的作品,以严羽的评价标准来看正是极本色之诗。严羽还在自己的创作中多次拟作乐府古题,戴复古《祝二严》称严羽“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此时诗坛盛行晚唐体,严羽独标汉魏盛唐可谓独辟蹊径,张毅先生指出:“他对当时江湖诗人效法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并不以为然,对刻意‘苦吟’以求工巧的创作倾向是不满意的。”[6](225)何以如此?正因晚唐体“局促于一题,拘挛于律切,风容色泽,清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 [7](32) 。

 《沧浪诗话》论气象之浑还表现在对汉魏盛唐诗浑沦一气、整一无间的混沌美的推崇。《诗评》曰:“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1](151) 混沌到底是一种什么气象呢?《庄子》中有“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其中的“混沌”用来比喻事物元初状态的和谐完整,而倏与忽破坏了这种完整以致其死。庄子思想是承继老子而来,老子言“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指一种浑的状态。曹顺庆先生指出:“老子所说的大,不但是永恒的,无限的,而且还是浑成的。它是全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一的,而不是杂乱的;是一般的,而不是个别的,这是中国‘雄浑’这一范畴中‘浑’字的重要内涵。所谓‘大音’、‘大象’正是这浑成整一的境界。” [8](18) 混沌”又类于《周易》中的太极,孔颖达《周易正义》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王夫之云:“阴阳异撰,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矣。” [9](15) 诗学批评中的“浑”范畴也具有整一无间的涵义,清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云:“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为浑。”郭绍虞《诗品集解》也指出:“浑,全也,浑成自然也。”严羽认为汉魏诗具有混沌之气象,其结构浑然整一、血脉贯穿一体。正如《诗薮》所言:“汉人诗不可句摘者,章法浑成,句意联属,通篇高妙,无一芜蔓,不着浮靡故耳。” [10](32) 严羽把诗歌分为词、理、意兴三个要素,并指出:“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1](148) 他认为这三个因素在汉魏古诗中完全融合为一,浑沦无间而不相悖害;唐诗有所偏尚但并不极端,亦属可贵;而南朝与宋则词理意兴互相剥离,破坏了意脉的完整性。因此他说:“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1](158)又说:“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1](151) 谢灵运作为南朝的代表诗人,被严羽视为“无一篇不佳”,然而仅指其词胜,有佳句无佳篇,着意精工即驱散了浑然一体之元气,故而不及渊明。正可谓:“浑然不露者,元气也。而有句可摘,则元气渐泄矣。” [11](750) 以气象论诗是对诗歌风格的把握,本身即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严羽自称“辨家数如辨苍白”,并自诩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20 卷第 2 期

 218

 “参诗精子”,其评诗的一个重要标准即气象是否完整。《考证》言:“《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数句类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必误入也。”[1](226)又说陶诗《问来使》一篇“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集尔” [1](222) 。均是用宏观的眼光,从整体气象入手去辨别真伪。篇中部分语句破坏了整篇气象的浑成整一是值得怀疑的。依照此种批评标准,为使诗的整体气象浑然一体,严羽仿效东坡删柳宗元《渔翁诗》之做法,对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一诗进行了删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一联删去,只用八句,方为浑然,不知识者以为何如。” [1](249) 严羽删去后一联其用意何在?正是“从诗的含蓄浑成的艺术效果立论,这与他追求气象雄浑的诗歌境界有关” [4](376) 。

 二

 严羽谈诗之五法曰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这五法应是相互联系,浑然一体的。气象的浑然之美在其它几个方面亦有体现,接下来就以兴趣与音节为例参之妙悟来综合考察严羽对汉魏盛唐诗浑之美的追求。

 “兴趣”说是严羽诗学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诗出于兴趣无意而发方能自得天成浑然无迹。《沧浪诗话》中论“兴趣”集中体现在下面一段话:

 ??頹???稭頹?????頶颋種???鹋麻??颋種?鼼?飦??鮠?????????鸛?種?鮢????????頹鸛鯽????顙顷???顙顷???顙顷???顙顷?????????種?餏?鮘?顯馈???饆??餑??顦??餑??顦??餑??顦?種??頹????鸐飦顷?颋種?颺頬齝頵鸥顷??????種顀鮢馈?鳍馫颷?頹?鮠???????鶲?????鰦???顷鷹????頹??鱜馁? [1](26) 種 “不涉理路”与“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相映射;“不落言筌”与宋人“以文为诗”“多务使事”相照应。最终诗的根源均着到“兴”这一点上,或曰“兴趣”“兴致”“意兴”。用王士祯的话说则是“兴会”:“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溯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

 情。” [12](78) 这段话正可作严羽“兴趣”说之注脚。严羽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正是对作诗根柢的重视,“吟咏情性”“惟在兴趣”则与“兴会发于性情”同意。可见严羽的“兴趣”就是触景所兴发之情趣,是一种直寻式的自然兴感。由兴起情,因情满于诗而形成一唱三叹之余味,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诗须即兴而作,妙手偶得,唯此才能不为文字句法所累,达到浑然天成之境。汉魏古诗由兴会发之,天籁自鸣,故“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胡应麟说:“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 [10](24)严羽在论及《十九首》时云:“‘青青河畔草,……’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1](200) 汉人叠字或出自口语,或乘兴而出,总之非有意为之,而今人以句法格律相缚,自难能欣赏其浑然天成之美。

 无意发之的汉魏古诗,浑然天成自不待言。而盛唐诗已有用力处,杜甫则是全面用力的分水岭。从严羽对李杜二公诗歌风格的评价中亦可看出端倪:

 “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

 师。” [1](170) 有节制已然是用力为诗的表现。而在严羽的诗学体系中,李杜之诗是唯一可“入神”的,是被奉为至尊,须朝夕讽咏枕藉观之的。那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浑然美在杜诗中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此时,“妙悟”便出场了。《诗辩》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篇四: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0 5年3月第2 期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Jo u m a lo fN 删in gN o 珊a l U n iv ersity ( S o cia l S cien ce)M a r . . 20 0 5N o . 2杜甫与盛唐气象梁桂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250 10 0 )摘要:

 杜甫与盛唐气象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论争的热点, 这关系到对盛唐、 盛唐气象以及唐诗分期等一系列古典文学重要范畴和问题的重新认识。

 盛唐诗坛并非一成不变, 盛唐气象在其间也有种种变化。

 开元诗风昂扬乐观, 天宝时转为雄浑悲壮, 安史乱后则增加了悲凉的因素。

 但雄浑郁勃、 元气完足始终是盛唐气象的底蕴即个性所在,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是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杜甫的诗歌创作与盛唐诗坛的发展紧密结合, 其诗风也相应有所变化, 但杜甫始终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者和实践者。关键词:

 杜甫; 盛唐气象;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中图分类号:

 120 7 . 20 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 0 1—4 6 0 8 ( 20 0 5)0 2—0 113—0 5一、 问题的提出关于盛唐气象的讨论, 一直是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杜甫与盛唐气象的关系上。

 比如, 林庚先生认为:

 “蓬勃的朝气, 青春的旋律, 这就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之音’ 的本质” , 而“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 …( p n9 1哪’ , 隐约有排除或至少以杜甫为次的含义; 傅绍良先生以杜甫为盛唐气象的体现者, 认为:“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 而是沉雄悲壮, 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 , 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是“雄浑悲壮” 旧“n127 )。

 这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 在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 一书中也曾有集中阐发: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 , 而“以杜甫为‘诗圣’ 的另一种盛唐, 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 3]( 即133q 3"。

 可见, 对于杜甫的理解和定位是正确把握盛唐气象的关键。这一论争的展开, 与唐诗分期研究特别是盛、 中唐分期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长期以来, 将杜甫与盛唐划开, 归入中唐的呼声颇有市场,胡适《白话文学史》 、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 、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等书均持此说。

 这些论者多是从“新变” 角度立论的, 诚如陈伯海先生《唐诗学引论》 所说:

 “安史变乱期间的诗歌以杜甫为主要代表, 他是将盛唐诗风导向新变的‘革命元勋’ 。

 ” 这一观点并非近世首发, 其缘起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叶适《水心诗话》 云:

 “少陵与唐音终隔一尘, 杜诗兴而天下尽废唐人之学矣。

 ” 不仅不以盛唐言杜, 甚至有把杜甫逐出唐诗门墙之意。

 导致歧见纷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杜甫的生活年代。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 而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界标, 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 55)十一月爆发的“安史之乱” , 杜甫时年4 4 岁。

 这就是说, 杜甫一生, 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生活在所谓的“开天盛世” , 而四分之一的时间即最后15年, 是在战乱漂泊中度过的。

 从生活年代上看, 杜甫是跨越盛、 中两个时间段的。

 二、 杜诗创作高峰及主要风格形成期。

 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六引李贽的话说:

 “杜少陵平生之诗千四百五篇, 以年谱考之, 四十献赋之前传者少矣。

 诗信非老不工也。

 ” 李贽的话, 不仅指出杜诗属盛唐时代的作品数量少, 而且包含了杜诗主要风格定型、 成熟于盛唐以后的意思。

 三、 最重要的是杜诗与唐诗间的“正变” 关系。

 明高楝《唐诗品汇》 选杜诗很多, 但各体多不许其为正宗。

 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四亦云:

 “盛唐一味秀丽雄深。

 杜则精粗、 巨细、 巧拙、 新陈、 险易、 浅深、 肥瘦, 靡不毕具。收稿日期:

 20 0 4 —0 5—30作者简介:

 梁桂芳( 197 2一), 女,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一113—  万方数据

 参其格调, 实与盛唐大别。

 其能荟萃前人在此, 滥觞后世亦在此。

 ”综上, 生当盛、 中唐之交、 创作高峰形成于安史乱后, 且诗风处于“正变之间” ( 黄生《杜诗说》 )、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杜甫, 还是不是盛唐气象的体现者、实践者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下仅就此申述之。二、 盛唐气象的含义我们把从玄宗开元初直到代宗大历初的时段,称为诗歌史上的“盛唐” 。

 之所以跨越“安史之乱”进行这样划分, 首先是因为此处的“盛” , 与政治、 经济等的“盛” 不是一回事。

 钱锺书先生指出:

 “余窃谓就诗论诗, 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 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 [ 4]( 即・1。

 2’ 因为时代的发展、 王朝的兴衰等, 只是文学发展的背景, 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 而不是文学变化的事实本身。

 “安史之乱” 虽然导致唐诗在表现内容、 艺术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多变化, 但孕育、 成熟于开天时代诗歌的某些质的东西并未立即发生变化。

 其次, 开天时期许多重要诗人如王维、 李白、 杜甫、 岑参等人的诗歌创作, 一直持续到乱后, 数量虽略有减少, 质量却并未降低。

 尤其是杜甫, 以超常的热情投入诗歌创作中,当时整个诗坛几乎笼罩在他的光芒之下。“气象”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术语, 其含义非常丰富。

 叶嘉莹先生对其曾有过较为中肯的阐释:“‘气’ 字乃是指一种精神作用而言该是不错的。

 至于‘象’ 字, 则只是从其表面的字义来看, 我们便可判知此一字当指一种可感知之形而言的……至于以‘气’ 与‘象’ 字连言……当指作者之精神透过作品之意象与规模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

 ” [ 5]‘限283。

 2㈣据此, 盛唐气象乃指以作品为本位划分的盛唐时段内的诗歌, 由作者之精神透过诗歌之意象与规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

 简言之, 盛唐气象就是指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它首先应该表现在诗歌的质量上, 和其数量并不呈对应关系。

 据《全唐诗》 所收, 王之涣、 刘湾存诗仅6首, 张旭5首( 《桃花溪》 为误收蔡襄诗), 王湾lo首, 王翰14 首, 刘奋虚15首, 陶翰17 首, 贺知章19首, 数量实在少得可怜。

 就连存诗数量较多的杜甫,也只有14 50 馀首, 同后世不少诗人也难以比肩。

 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诗篇, 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成就了绚丽多彩、 恢弘壮阔的诗国高峰。

 其次, 盛唐气象主要是指诗歌的韵度风貌, 与其内容是歌颂还是讽刺、 浪漫还是现实、 崇高抑或卑微等并没有必然联系。

 诗人的生活年代也不是诗作是否具有盛唐气象一114 一的决定因素。

 如刘长卿习惯上被看作中唐诗人, 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五所谓:

 “诗至钱、 刘, 遂露中唐面目。

 ” 然刘之生年似与杜甫相若, 去世晚于杜, 约在贞元六年( 7 9 0 )。

 刘之人中唐实际是出于对其诗风的考虑, 贺裳《载酒园诗话》 又编云:

 “昔人编诗,以开元、 大历视为盛唐, 刘长卿开元、 至德间人, 列之中唐, 殊不解其故。

 细阅其集, 始知之。

 刘有古调,有新声。

 ……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 刘长卿诗清冷闲淡、 工秀细密, 自应归入下一时段。

 故杜甫生活年代之跨越盛、 中两代, 不应成为其诗作时段划分的障碍。盛唐诗歌丰富多彩而又和谐统一, 其主要风貌特征是什么, 历代学者曾有种种概括, 往往各有所得, 如有以“声律风骨兼备” 为盛唐气象特征者。

 盛唐诗歌的确体现了二者的完美结合, 然以此作为诗歌走过建安、 齐梁而趋于成熟, 达到极高艺术水平的标志则可, 作为一个时代诗歌风貌的总体概括则未必最准确。

 综合各种因素, 似仍以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所说“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更为确切∞儿m 7 5’ 。“笔力雄壮” 强调作品的语言因素。

 指诗歌那种“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的强大的表现力, 其造语新鲜、 朴实而又贴切、 有力度。

 这类诗作往往带给人真切生动之感, 如江盈科《雪涛阁集》 卷八所说:

 “其色泽妍, 如旦晚脱笔砚者。

 ” “笔力雄壮”是多样化的统一, 它可以是“高江急峡雷霆斗, 翠木苍藤日月 昏” ( 杜甫《白帝》 )的壮阔, 也可以是“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 王维《鸟鸣涧》 )的幽寂, 还可以是“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 李白《长干行》 )的柔婉。

 它的反面是萎靡、 纤弱, 是表现力的衰退, 这与作品的题材、 体裁等没有必然联系。

 如边塞、 游侠等类题材往往多雄健之作, 而恬静优美的山水隐逸之作, 亦以其超常笔力, 达到兴象玲珑、 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

 古体诗虽易于古朴健举, 而盛唐的律诗、 绝句亦不流于柔弱。

 如杜诗就善于把雄阔壮伟的气势、 情绪纳入规范, 严格地收纳凝聚在一定的形式、 格律中,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 主要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指一种生气弥满、 博大深厚、 超逸自然、 浑成天工之美。

 盛唐诗歌“风骨声律兼备” ,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但各种技巧的运用又往往融化无迹。

 不论何种题材、 何种体裁, 何种笔调、 何种意境, 都浑灏自然, 难以句摘。

 王维诗以整体美为长, 李白诗以自然美见称。

 即便被指为雕琢字句的杜甫, 又何尝不是在千锤百炼之后达到了浑融流转、 无迹可寻的境地。  万方数据

 所谓“生气弥满” 是与时代及作者之精神面貌相关的, “气象” 之“气” 主要渊源于先秦儒家的养气之说。

 《孟子・公孙丑》 上云: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 大唐盛世给诗人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底蕴, 使其产生了具有一定共性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主要就是一种积极进取之心态和雄厚博大之修养, 诗作因而也蕴涵了纵横开阖、 元气完足的气象。三、 杜甫与盛唐气象诗至杜甫而大成, 诗之大变亦自子美始, 此乃学界共识。

 诚然, 中晚唐乃至宋诗的诸多变化都莫不可追溯到杜诗, 杜诗的许多创意也确实为其所独有。但杜甫并非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唯一源头, 他的诗歌创作一直紧跟时代的脉搏, 没有游离于盛唐的诗坛之外。

 杜诗的“变态” 其实是当时诗坛的共同趋势, 他和周围的众多诗人共同缔造了盛唐气象, 开出了中晚唐新变之风, 只不过这一切在杜甫身上表现得更集中、 更明显而已。

 丹纳《艺术哲学》 中有这样一段话:

 “艺术家本身, 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

 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 比艺术家更广大, 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

 例如莎士比亚, 初看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奇迹, 从个别星球上来的陨石, 但在他的周围, 我们发现十来个优秀的剧作家, ……到了今日,他们同时代的大宗师的荣名似乎把他们淹没了; 但要了解那位大师, 仍然需要把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的周围, 因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条, 只是这个艺术家庭中最显赫的一个代表。

 ” ¨ j( n32’ 因此, 联系时代背景和诗风演变, 对杜诗做立体、 动态的考察, 或许比孤立、 静止的观照更易于揭示杜甫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 一)玄宗先天元年( 7 12)至天宝五载( 7 4 6 ),即杜甫35岁前的诗歌创作。玄宗先天元年至开元四年, 宋之问、 卢藏用、 徐彦伯、 沈俭期等先后去世, 标志着初唐诗坛的结束。

 在这“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的时刻, 杜甫的诞生预示着诗国高潮的即将涌起。开元九年、 二十一年, 张说、 张九龄先后入相。“二张” 作为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 推崇礼乐雅颂, 提拔、 奖掖了大批文士。

 开元十五年前, 开元年间的著名诗人如王维、 刘奋虚、 崔颢、 祖咏、 丁仙芝、储光羲、 崔国辅、 綦毋潜、 王昌龄、 常建等, 均已登第。二十三年前, 天宝年间的著名文人如颜真卿、 贾至、李颀、 萧颖士、 李华等登第。

 政治开明、 经济发达、 思想解放、 文化繁荣、 前景辉煌, 盛世塑造了盛唐诗人胸襟开阔、 富有热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 也造就了他们的才思和艺术手段。

 在张说的7 9 首应制诗、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以及崔颢、 王之涣、 祖咏等人的边塞诗中, 歌咏太平、 渴望事功几乎成为共同倾向, 其诗大都表现出蓬勃的朝气、 青春的旋律以及爽朗的基调、无限的展望等“盛世气象” 。杜甫35岁前存诗仅20 馀首, 但基本都是所谓典型的“盛唐之音” 。

 其《昔游》 诗云:

 “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 以我似班扬。

 ” 则杜甫之崭露头脚, 正当盛唐诗歌成熟的开元十五年左右。沐浴在盛世文化中, 杜甫年少气盛, 胸次开阔, 蔑视庸俗, 笔锋凌厉。

 他写马: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 《房兵曹胡马》 ); 他咏鹰: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 《画鹰》 ); 他写登临: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望岳》 )。

 故前人论此类诗为“矫健豪纵, 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 L 8J( n ∽、 “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 一_ ( nw ’ 。开元二十三年, 李林甫入相。

 《新唐书・崔群传》 云:

 “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 臣谓罢张九龄、 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 二十八年, 张九龄、 孟浩然去世, 盛唐诗风悄悄发生了变化。

 和政治中心接触较为密切的部分诗人如王维、 王昌龄、 常建、 李颀等, 或是感伤失志, 走向清高隐逸, 或是激昂悲愤, 驰骋沙场边塞, 对失意、 时事及民瘼描写的内容有所增加。

 但远离政治中心的多数诗人如李白、 杜甫等, 依然在歌咏着盛世的华章。

 特别是杜甫, 在郇瑕、 吴越之游后, 仍旧过着快意浪漫的生活, 他放荡齐赵、 醉舞梁园、 行歌泗水, 他求仙悟道、 访古参禅。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 杜甫《赠李白》 ), 这就是那时的杜甫。

 35年, 或许不足以成就出一个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但对于一个人的基本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来说, 却足够了。

 盛世浸染出的进取自信及满怀理想等, 植根于杜甫的灵魂深处, 转化为一种思想的底蕴、 生命的基调, 贯穿于杜甫一生, 直到生命的尽头。( 二)天宝五载( 7 4 6)至“安史之乱” ( 7 55), 即杜甫4 5岁前的诗歌创作。玄宗后期耽于享乐, 懒于政事, 李林甫乘机专权达19 年。

 《资治通鉴》 卷215...

篇五: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维山水田园诗盛唐风采一探姓名:吕荣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颜邦逸20030601

 三墨生查堕堕望壁堕垦墨二堡王维山水田园诗盛唐风采一探研究生:吕荣莉指导教师:专业:中国古典文学颜邦逸f内容摘要1:本文将王维前后期山水诗置于盛唐人文的大背景中,重新考察、审视。提出王维对自由、崇高、优美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禅使王维取得了超越的视角,从而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观点,论证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并不像长期以来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诸多研究者所论定的那样表现出对世俗妥协、对现实社会逃避的消极情绪.而是体现了盛唐时代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风貌。[关键词】:盛唐气象田园山水诗禅艺术化人生}l 言唐代是一个恢弘的时代,恢弘的时代孕育了浩然搏大的文化,而诗歌正是这个时代文化留予后人最为光辉灿烂的遗产。在这个创作出了无数精品、佳品、妙品诗歌的时代里.闪耀着众多熠熠生辉的诗人.他们以各具特色的诗歌,开辟了一个气象万千的诗歌的黄金时代。而在这众多缔造这个黄金时代的“ 明星” 之中,王维无疑是十分杰出的一位。在盛唐诗坛中,王维的创作丰富多彩,包括山水田园、边塞金戈、送别赠答、述怀咏史、奉和应制等等,而在这些题材中,最为后人赞叹不己的是其山水田园诗。其山水田吲诗意境优美。笔触细腻,情感丰富,意韵深长,独具一格,开拓了北方山水林泉的新视野,在题材上丰富多样,并具有隽永深广韵内涵,融合了山水诗注重写景和田园诗注重写意的传统,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历程中,它体现了对自然描绘方式由模山范水向心灵感应的转折.而且以其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清空优美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这一诗派发展到“ 完美阶段” 的标志性人物⋯。近二十年来,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研究己成热点,然而,言此者多不及盛唐气象、盛唐人文,多着眼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形式美,岢定其艺术成就,以及佛教禅理在其山水田园诗中的体现和影响。因其后世多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多创作于后期隐逸时期,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王维后期的隐逸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而在此期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又多具有一种冷寂清空的格调因而认为是其消极遁世、转入佛门寻求慰藉的思想体现。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 如果l

 £维山水Ⅲ吲j 寺盛唐风呆一探把‘ 空山不见人’ 、‘ 深林人不知’ 、‘ 涧户寂无人’ 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至于《孟城坳》一首,⋯⋯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乐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J |I庄作》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至于《夏日青龙寺谒操禅师》、《谒埔上人》等充满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的诗篇,就更不必说了。”由此还认为“ 有人甚至推崇他为‘ 诗佛’ ,把他捧到和李白、杜甫同样高的地位,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2】王运熙也在《王维和他的诗》中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非常静谧,甚至幽冷阒寂,深深感染上了作者消极出世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3】笔者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虽然不像其边塞诗一样以慷慨雄浑之笔壹接放射出盛唐昂扬风发的时代之气,但从他的山水田园诗里也以其浑厚隽永之气、宁静和谐之氛、安恬适足之象、明朗秀丽之韵、闲雅淡定之心折射出盛唐时代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优美崇高的时代风采。谈到盛唐诗人、盛唐诗歌,我们最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即为“ 盛唐气象” 、“ 盛唐之音”等等。唐诗研究中的盛唐气象概念可说是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余年来也有不少知名学者对此撰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意见分歧颇多。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较旱论及盛唐气象,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到: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力,曰气象,日兴趣,日音节。一一Ⅸ诗辨》[4】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一一《诗评》f5】“ 迎旦东风骑蹇驴” 绝句,绝非盛唐人气象,只是白乐天言语。一一《考证》【6j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宇不得。不若《诗辨》“ 雄浑悲壮” 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叉气象潭犀,莫不同如此。一一《答吴景仙书》[71由此可知,严羽只是以“ 气象” 论诗,认为气象只是与体制、格力、兴趣、音节并列的五种诗法之一,是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加以使用的。他认为盛唐诗的气象特点是“ 雄浑悲壮” 、“ 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与宋诗气象不同,而像自居易那种简单易懂、近乎俚语的语风就更非盛唐气象之风了。( 与此相似的看法则有当代的王运熙先生,他在《说盛唐气象》一文中认为“ 盛唐气象是宋代以来诗论中的一个术语,指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 ,这种特征“ 一是浑厚,二是雄壮” ,“ 它表现在盛唐大多数作家作品中间.而与初唐、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a” [8]) 基于此点认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于全部盛唐诗中特别推崇李杜,以雄壮之美作为自己的诗美理想。严羽所提出的“ 浑厚” 、“ 雄壮” 的审美标准,2

 T二维山水⋯同诗盛厝风采一探对后来的诗歌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明代的胡应麟推崇汉人诗为“ 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 ,而“ 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 [9】。明人谢榛则认为“ 七言绝句⋯⋯当以盛唐为法。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此所以为盛唐也。” [ 10]但是严羽又在此书中对盛唐诗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兴趣说、妙悟说: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一一Ⅸ诗辨》fl l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一一《诗辨》[1 2]妙悟说、兴趣说强调的都是审美感兴,这一点在当时盛唐影响甚大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表现要尤为明显一些。可是因为当时严羽为了改变南宋末年的诗歌弊风,独尊李杜,倡“ 雄浑悲壮” 诗风.便少提王盂。他的妙悟说、兴趣说推崇的是盛唐诸公,这其中自然包括王、盂,这样一来,又与前面独尊李杜、忽视王孟的论诗倾向有自相矛盾之处,难免会使人产生一种印象,认为严羽指出的盛唐气象主要是李杜诗歌的代表风格,而王盂一派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样基础上概括的理论是不全面的,因为把盛唐诗歌很大一部分作品摒弃了,因而盛唐诗歌的整体风貌出现了一种人为的刻意的割裂。后代的诗歌评论家虽同意严羽的“ 浑厚悲壮” 之说.但也有人注意到了其理论的缺陷。如明代胡应麟即提出了“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13】,就在严羽的提法上有所丰富。在当代唐诗研究中关于“ 盛唐气象” 的理解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影响的是林庚先生的盛唐气象理论。林庚先生在1958年发表的《盛唐气象》一文,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盛唐气象的特质,他认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应。[1 4】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 盛唐气象” 与“ 盛唐之音” 的本质。[15】盛唐气象作为盛唐诗歌的表现特质,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要对它进行理解和界定就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我们认为“ 盛唐气象” 应该是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着眼· 它应是盛唐积极进取、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与时代风采在诗歌中的审美体现。它呈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风格,而是如百花齐放的多种风格的汇合。我们知道,盛唐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各自有各自的诗歌艺术特色,李白浪漫豪迈,杜甫沉郁顿挫,王维清新优美,都是盛唐之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几乎生活于整个盛唐时期的王维,虽然他没有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地去讴歌自由和理想,也不像杜甫一样忧心忡忡地悲国忧民,可是他仍以一名盛唐时代中上层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理去感受表现出了盛唐之音的博大雄浑,他的笔下同样也记录了那一时代人们共有的希冀和追求,3

 王维山水⋯ 尉诗盛唐风采一探还有对盛世功业的自信与满足,对各种思想的宽容和吸收,对文化艺术开拓的热忱与追求·对美好平静生活的渴望与享受。煌煌盛世给诗人留一F的不仅仅只是“ 天下文宗” 的美名,更多的是给诗人留下一种健康平和的处世为人之道,是一种面对坎坷挫折的坚强应对,是一种对人生更高更美更纯的生存理想和生存状态的不懈追求。所以,笔者认为王维全身心地走向山林根本上并不是颓废消极,而是盛唐时代人们爱好山水清音之审美情趣的突出延伸,更是诗人对崇高优美的追求与向往.它与盛唐时代那种积极向上、意趣盎然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煌煌时代人们浩然博大的慷慨气概,也一样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因自信、乐观而衍生出的浑厚隽永、宁静和谐的平和气氛。壬维在其早年实际上与开天时代任何一位怀抱功业愿望的诗人一样,充满着追求不朽功业的理想与抱负。一般认为,盛唐时代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老将行》)! 16]的壮怀激烈,“ 新车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少年行》之一) [17]的任侠豪爽,还有“ 忘身辞风阙,报国取龙庭”(《送赵都督赵代州得青字》)[18]的雄心壮志,“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19]的自信豪迈,“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少年行》之二) 120j 的豪气干云。这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风貌在边塞诗里得以直接体现,而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其一《渡河到清河作》[2l j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其二《华岳》[22::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凝碧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沉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在这两首诗里,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蝾;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再如《燕子龛禅师》中的景物描写: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裂地竞盘曲,插天多峭娉。瀑泉吼而奔,怪石看欲落。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乌道悉已平,龙宫为之涸。跳波谁揭厉,绝壁免扪摸。⋯⋯【2 314

 .兰丝些查型堕生壁壁垦蒌二堡——在这里,诗人写奇境险处.虽是小径盘曲险恶。山峰峥嵘,怪石、奇树当道,古藤、E泉时时可见,但给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唐人遇险境更显强烈自信,要开山为路的气魄,雄奇劫健,超拔挺迈。我们再看《终南山》一诗,读之可以发现在诗人笔下,用雄浑阔大的景象来体现唐人坦荡轩昂的气概,生活在自信、自豪的时代氛围中的盛唐诗人眼中看到的是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惟有颂其壮美方能一吐胸中豪迈之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八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24】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曾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宋代的郭纯全也在其《山水纯全集》中强调画山应“ 以近次远,至于广极” ,方有旷阔郁盘之气韵。王维写终南山,起势轩昂,挥洒自如,使终南山高远之势凸现无疑。再读颔联“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深远之意悠然而出。读这两句,会让人脑中浮现一幅妙景,白云飘飘,山峰若隐若现,云雾笼罩着山中的~切,待到半山回首一看,白云聚合,汇成茫茫云海,何等壮美! 再近前一看,身边白云又己消散,岚霭弥漫,若有若无,可望而又不可及,妙不可言.我们看首联高远山势毕现,再从颔联看山峦间自云袅袅,青霭迷蒙.缥缈不定,生动多变,幽远美妙之境顿生。接着颈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含蕴着诗人登上中峰,极目四望的惬意情状。诗人居高临下,看见晴光万丈,云霭四散.山高壑深,千岩万谷有阴有晴,两句之间,终南山层峦迭嶂、峰高壑深的深幽旷远之象层层而现。三联下来,此山之雄浑高远之势已是尽现。诗人畅游其中,意犹未尽,欲宿山中,山深林密,人烟稀少,欲问无人,忽闻砍樵之声。循声望去.方见樵夫,隔水而问,意趣无穷。由此登山观览胜景,最后宿于山中,层层展叙,浑然~体,不仅令我们一览巍峨山势,又令我们有“ 荡胸生层云” 之感。此诗状终南山之幅员广大,远近高低,雄浑雅健,辽廓荒远说尽,其大观气象既出,笔透鸿蒙之气,兴象超远,雄浑境界皆出。晚唐的贾岛曾有~诗《晚晴见终南诸峰》也写终南山,其首联“ 秦分积多峰,连巴势不穷” 十分平弱,与王维此诗比较,实在无法相提并论。《终南山》让我们一观山之巍峨高远,而《汉江临泛》又令我们感受到了水之空旷浩荡: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C2j ]诗人一起笔即气势不凡,站在高处登高望远,眼前是~江洪...

篇六: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dquo;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①“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盛唐诗歌, 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 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 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 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 把“盛唐气象” 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 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 以及对躬逢盛世、 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

 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 相反, 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 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 抗议, 因而认为“盛唐气象” 一词, 是对开元、 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

 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自严羽。

 严羽《沧浪诗话· 考证》 云:

 “ ‘迎旦东风骑蹇驴’ 绝句, 决非盛唐人气象。” 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 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 瑟缩委琐, 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 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 所云:

 “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一种阐发。

 因此“盛唐气象” 指的是诗歌风貌, 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 歌颂文治武功, 乃至粉饰太平, 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 的诗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感动激发, 希望趁时而起, 建立功业; 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 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 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

 感激而望成就功业, 遇挫即成怨怼。

 所以在具体作品中, 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 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它是为时代的召唤、 时代的需要所吸引, 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

 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 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 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

 由于主体精

 神#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 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强旺, 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 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 富有信心。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 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 不是薄禄微官问题, 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 的大事业。

 这种宏愿, 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 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 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

 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 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有删改)

  1. 从原文看, 下列对“盛唐气象” 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自严羽, 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B. “盛唐气象” 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的风貌。

  C. “盛唐气象” 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D. “盛唐气象” 指诗歌风貌, 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2.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 的两种片面理解, 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 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B. 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 一方面说明了 “盛唐气象” 的概念来源, 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 的涵义。

  C. 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分别阐释了 “盛唐气象” 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D. 文章采用了 先驳后立的方式, 驳立旗帜鲜明; 在论证中采用了 举例论证的方法,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 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B. 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 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C. 盛唐诗人情绪激昂, 富有信心, 渴望建功立业, 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D. 盛唐诗人“薄禄微官” 无法成就“济苍生” 的宏愿, 所以产生怨怼。

  参考答案:

 学优网整理

 1.D

  2.C

 3.B 参考文献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篇七: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李白 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 然美的追求

  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

 长春

  【原刊期号】

 199501

  【原刊页号】

 192-199

  【分 类 号】

 J2

  【分 类 名】

 中国古代、 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

 199505

  【 作 者】

 孟二冬

  钟嵘在《诗品》 中就曾以鲜明的态度倡导自然之美, 但自然之美作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并在创作中广泛地为诗人们所共同追求, 则是到了 盛唐才第一次出现。

 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之中, 而且也反映在他们的理论表述之中。

 隋及初唐的一些史学家和政治家, 如李谔、 王通、 魏征、 令狐德f ēn @①、 姚思廉、刘知几等, 曾对六朝以来浮靡淫艳、 雕琢华丽文风加以尖锐的批评, 但并未能扭转这种风气。

 初唐诗人王绩的创作, 可谓脱尽了六朝的脂粉气, 而充满一种质朴自然的情趣。

 但他的诗毕竟不多, 影响不大, 尚不足以振起一代。

 初唐四杰的改造宫体诗的同时, 也表现出了 一种追求清新、 刚健、 自然的美, 但他们的创作实践, 毕竟未能摆脱齐梁馀弊。

 如前人所论: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

 词旨华靡, 固沿陈、 隋之遗, 翩翩意象, 老境超然胜之, 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1 )

 ]

 (四杰)

 虽未能骤革六朝馀习, 而诗律精严, 文词雄放, 滔滔混混, 横绝无前。

 唐三百年风雅之盛, 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2 )

 ]

 王勃高华, 杨炯雄厚, 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 子安其最杰乎? 调入初唐, 时带六朝锦色。

 [(3 )

 ]

 这些评论在充分肯定四杰的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都十分客观地指出了他们尚未脱尽六朝馀习。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痛斥齐梁诗风。

 卢藏用《陈伯玉集序》 说他:

 “卓立千古, 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 质文一变。

 ” 杜甫《陈拾遗故宅》 :

 “有才继骚雅, „„名与日月悬。

 ”韩愈《荐士》 :

 “国朝盛文章, 子昂始高蹈。

 ” 元好问《论诗绝句》 :

 “论功若准平吴

 例, 合著黄金铸子昂。

 ” 这些都足以说明陈子昂为唐诗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必须指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还不能说使“天下翕然, 质文一变” , 甚至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在某些方面仍带有六朝馀弊。

 许学夷《诗源辨体》 卷三十一云:

 五言自汉魏流至元嘉而古体亡。

 自齐梁流至初唐而古、 律混淆, 词语绮靡。

 子昂始复古体, 效阮公《咏怀》 为《感遇》 三十八首。

 „„盖子昂《感遇》 虽仅复古, 然是唐人古诗,非汉魏古诗也。

 且其诗尚杂用律句。

 平韵者犹忌上尾。

 至如《鸳鸯篇》 、 《修竹篇》 等,亦皆古、 律混淆, 自是六朝馀弊。

 同样, 当时一些著名诗人亦未能免此弊病:

 “唐人五言排律, 其法最严, 声调四句一转, 故有双韵, 无单韵。

 初唐沈、 宋虽为律祖, 然尚不循此法。

 张说、 苏@②、 李峤、 张九龄诸公皆然。

 此承六朝馀弊, 不足为法。

 ” 又:

 “初唐五言古、 律混淆, 古诗既多杂用律体, 而排律又多失粘, 中或有散句不对者, 此承六朝馀弊, 盖变而未定之体也。

 ”[(4 )

 ] 总之, 从四杰到陈子昂乃至整个初唐诗坛, 尽管他们在反对齐梁浮靡诗风、 建立新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六朝馀弊仍然存在, 因而那种彻底摆脱雕饰绮丽而追求自然之美的风气尚未形成。

 不过必须承认, 初唐诗人的巨大努力, 毕竟为盛唐诗歌的出现做好了思想上、 理论上和创作上的积极准备。

 因而自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登上诗坛后, 便一洗六朝粉黛铅华, 崇尚自然之美遂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

 盛唐诗人虽各自有其艺术追求与审美趣味, 但追求自然美却是他们共同的趋向。

 严羽在《答吴景仙书》 中说:

 “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5 )

 ] “笔力雄壮” , “气象浑厚” 八个字, 可以概括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

 “笔力雄壮” , 是指诗歌风骨的内在力度, 它包括诗歌情感的昂扬、 壮大与明朗; “气象浑厚” , 是指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 这也就是被后人所常称道的“盛唐气象” 。

 就盛唐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来看, 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 并由此而创造出了 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诗歌意境。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 严羽所反复强调的, 实际上也就是盛唐诗歌的那种兴象玲珑、 自然浑成的意境及其天真自然的情趣。

 可以说盛唐诗歌的兴象与风骨, 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现的。

 其浓烈的情思、 壮大的气势、 刚键朗畅的风骨, 都是以其质朴的、 自然无华的面貌呈现出来。

 感情表达的真挚, 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 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炉火纯青, 乃是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的集中体现。

 邵祖平《唐诗通论》 云:

 “唐之作家, 无虑二千人, „„其作品则有飘逸、 雄浑、 浩荡、横郁、 沉秀、 奇警、 清拔、 精深、 悍刻、 艳冶、 流丽、 奥峭、 孤@③之殊。

 而其大要所归, 一天放之妙, 一整融之功; 一属自然, 一隶工力而已。

 ” 并认为盛唐时期“自然者比较居多” , 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圣者” [(6 )

 ] 。

 此论颇有见地。

 盛唐诗歌, 虽也有以工力见长者, 然其主流仍是自然浑成, 属于天放之妙或天工之美。

 他们无论是写山水、边塞、 闺怨、 思乡 、 怀友, 还是写送别、 咏怀、 怀古、 咏物等, 无不情思浓郁而又真挚,语言纯净而又流丽, 意境开阔明朗而又自然浑成, 毫无雕琢做作之态。

 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之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 原因即在于此。

 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不仅与六朝时期那些雕饰华丽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与初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里我们不妨就后者略举数例。

 唐太宗的《春池柳》 云:

 年柳变池台, 隋提曲直回。

 逐浪丝阴去, 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 半翠几眉开。

 萦雪临春岸, 参差间早梅。

 此诗在动态中描写柳姿, 体物细腻, 有声有色, 亦自有审美价值。但在严整的对仗之中, 语言仍带有雕饰的痕迹, 不免给人以“巧” 而“碎” 的感觉。

 而贺知章的《咏柳》 就不同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不是象唐太宗那样着力地描摹柳的每处细节, 而是写他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碧玉般的柳树婷婷玉立, 丝绦似的嫩枝袅娜披拂。

 其中自有一种天机自然之趣。

 又贺知章咏柳, 妙在不专意于柳, 而能进一步开拓意境, 借柳以颂春, 在口语般的问答之中, 充分展示出一种天工自然之美。

 其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理想前途的美好憧憬, 而且也透露着盛唐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意境阔大明朗, 自然浑成。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有一直《江中望月》 :

 江水向涔阳, 澄澄写月光。

 镜圆珠溜沏, 弦满箭波长。

 沈钩摇兔影, 浮桂动丹芳。

 廷照相思夕, 千里共沾裳。

 这首诗如果抽去中间两联, 倒不失为一首韵味悠长的佳作。

 但诗人却硬是在中间两联堆砌曲故, 一系列的形容、 比喻、 描摹, 无非就是写月与月光, 显得琐碎支离, 从而使“相思” 之情顿减, 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与韵味。

 这就是雕琢带来的弊病。

 试比较李白的《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同样是写月夜相思之情, 但诗中既没有用典, 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它只是用朴素自然、 明白如话的语言, 写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发的乡 愁。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 但同时又是丰富的; 它在平淡自然之中, 蕴含着耐人寻绎的深长意味。

 胡应麟说:

 “太白诸绝句, 信口而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 [(7 )

 ]

 然而, 盛唐诗人追求自然之美, 并非不讲艺术的加工与提炼。

 语言的平易固然是构成自然美的重要因素, 但只有当平易的语言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和无穷的韵味时, 才具备真正的自然之美。

 要做到这一点, 就离不开艺术的加工和提炼, 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思和形象的提炼。

 以上所举盛唐诗例, 就都具有这种提炼之工。

 再看王昌龄的《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诗人抓住少妇内心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刹那, 由“不知愁” 而陡然幽怨满腔, 极具戏剧性效果。

 这一细节的提炼, 既深化了情思, 又使情与景在此刹那间妙合无垠,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馀地。

 又如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雨苍茫, 楚山孤峙, 玉壶冰心, 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物象, 诗歌通过这些物象之间的烘托与照应, 一方面传达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的情谊,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孤介傲岸、 冰清玉洁的抒情主人的形象。

 这就使得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所以全诗浑然天成, 韵味无穷。

 这就显然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情思、 形象的提炼而达到的一种自然美。

 与王昌龄相比, 李白的诗在追求自然美这方面更为突出。

 如王世懋在《艺圃撷

 馀》 中谈到绝句的创作时就说:

 “盛唐惟青莲、 龙标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 故居王上。

 ”的确, 读李白的诗, 往往使人感到他那豪放的激情如喷溢的火山, 回旋的狂飚, 一泻千里, 无所滞碍; 语言清新流畅, 甚至不拘格律, 一切都统一于自然。

 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8 )

 ] 正是他诗歌风格的真实写照, 也是他追求自然之美的肺腑之言。

 但必须看到, 如果李白没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提炼之工, 诸如精妙的艺术构思、凝炼的艺术形象、 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炼字炼句的工夫, 那么李白的诗歌也就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宋代朱熹就看到了 这一点, 并强调指出:

 “李太白诗, 非无法度, 乃从容于法度之中, 盖圣于诗者也。

 ” [(9 )

 ] 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 卷十二亦谓:

 “太白飞仙, 不可妄学, 易使流于狂狙熟滥, 放失规矩, 乃归咎于太白, 太白不受也; 须善学之。

 此选皆取其绳尺井然者[(1 0 )

 ] , 俾令后学知太白实未尝不有法度。

 渔洋老眼苦心, 鉴裁美善如此。

 ” 所谓“法度” , 主要是指构思、 章法, 但也包括炼字、 炼句和炼意。

 举个实例来说,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 卷四评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说: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此是太白佳境。

 然二十八字中, 有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使后人为之, 不胜痕迹矣, 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 这里所说的“炉锤之妙” , 主要是指诗歌情思与艺术形象的提炼。

 此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 占去十二字,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 中是仅见的。

 但为什么读起来不但不觉重复, 而仍觉情思浓郁、 气势一贯, 而且不着痕迹、 妙入化工呢? 其原因即在于: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友之情, 无处不贯串着“山月” 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从而使整首诗的意境浑融完整, 空灵入妙。

 可见李白诗歌所达到的自然美, 也同样离不开艺术的提炼与炉锤之工。

 诗歌创作本身, 是诗人美学思想与美学追求的最好体现, 这是以上所论的基本出发点。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 在理论上也有明确的反映, 这主要表现在李白的诗论中。

 李阳冰《草堂集序》 说:

 “卢黄门云:

 ‘陈拾遗横制颓波, 天下质文, 翕然一变。

 ’ 至今朝诗体, 尚有梁、 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 扫地并尽。

 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

 ” 如前所论, 由于历史的积习和时代的原因, 陈子昂之后到盛唐诗歌出现之前, 齐梁馀敝仍旧影响着诗坛。

 殷f án @④在《河岳英灵集序》 中也说:

 “自萧氏以还, 尤增矫饰。

 武德初, 微波尚在; 贞观末, 标格渐高; 景云中, 颇通远调;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矣。

 ” 可见李阳冰所说“至公大变, 扫地并尽” 之语,并非虚论。

 那么这也就明确了李白的确是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 积极反对齐梁以来浮靡的诗风并以其“力敌造化” 和“声律风骨兼备” 的诗歌创作, 唱出了盛唐之音的主调。虽然李白留下的论诗文字不多, 但从中仍可看出与其创作实践相一致的理论主张。

 孟q í@⑤《本事诗》 引李白语云:

 “齐、 梁以来, 艳薄斯极, 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将复古道, 非我而谁? ” 又:

 “兴寄深微, 五言不如四言, 七言又其靡也, 况束以声调俳优哉? ” 孟q í@⑤的记述, 应该说是符合李白的诗歌主张的。

 且看李白在诗中的表述: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 王风萎蔓草, 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 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 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 众星罗秋wén @⑥。

 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古风》 其一)

 玄风变太古, 道丧无时还。

 (《古风》 其三十)

 丑女来效颦, 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 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 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 三年费精神。

 功成无所用, 楚楚且华身。

 大雅思文王, 颂声久崩沦。

 安得郢中质, 一挥成斧斤。

 (《古风》 其三十五)

 李白在这几首诗中, 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诗歌美学思想。

 其重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

 第一, 恢复“古道” , 发扬《诗经》 的传统精神; 第二, 反对“绮丽” 、 雕琢与做作的不良风气; 第三, 倡导“清真” 、 “天真” 和“一挥成斧斤” 的自然之美。

 就其实质而论, 这三点乃是同...

篇八: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 【摘要】盛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兴盛的时期。国力的强盛开放的立国胸襟和开明的政策造就了盛唐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繁荣局面。兴盛的时代文化的多元繁盛激起诗人们无限的诗情 汉末建安风骨及前朝文化的诗文流韵被继承并发扬光大 使盛唐诗歌达到了气骨声律、兴象风神、意境深阔的至高之境。

 【关键词】盛唐气象

 李白

 诗歌

 分析

 影响 一、盛唐气象影响下的李白诗歌 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 好似暴风骤雨 骤起骤落 如水银泻般 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言》中指出“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 《南风》 、 《周雅》 称阐今日。” [1]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集而一诗人们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人。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雄厚。” [2]即指盛唐诗歌的雄壮浑厚之美。“笔力雄壮 气象雄厚”这八个字点出了盛唐气象的诗歌特征也概括出了盛唐诗歌所包孕的时代风神。

 他还说盛唐诗歌“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盛赞盛唐诗歌的雄健有力和精深透彻。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集论》中说盛唐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3]至盛唐 中国诗歌的“神来、 气来、 情来”的气象俱备 艺术上达到历史的颠峰。

 盛唐诗坛群星璀璨 大家巨擘各擅胜场 诗歌创作呈现出“既多兴象 复备风骨”的繁荣景象。于盛唐诗人中严羽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而一代诗仙、天才诗人李白以其气挟风雷、光焰万丈的不朽狂歌诗篇成为盛唐气象诗人的杰出代表。

 一李白的诗歌张扬着狂放不羁的个性风采绽放着超然独立的人格魅力。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 18 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

 2 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 62 岁。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  “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

 “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 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 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分析 李白是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又暴发强烈的感情是他抒情方式的鲜明特色。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贯穿着奔放的气势他的诗歌想象奇特、变幻莫测常常发想无端带有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他的诗歌创作打破了一切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情性之所至而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他的诗歌意象广阔意境优美语言声色骈臻流丽生辉艺术成就极高被宋人李麀许为“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 《师友记闻》 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白的《忆秦娥》 “太白纯以气象胜。”此语亦可评其诗。

 一李白诗歌的宏大气势。

 李白天赋极高且颇为自负其胸多风云气。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多具以气夺人的特点。故其诗写得气势非凡场面宏大。

 《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颇为自负气势不凡。

 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戏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在诗篇开首以黄河奔腾天际而来的气势起兴继而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愁

 3 但这种“悲愁”稍纵即逝 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豪壮气概所淹没 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诗中使用夸张手法以表现豪迈诗情感情充实而深厚深潜于酒话中的郁怒情绪如汹涌波涛极有气势。全诗如大河奔流有气势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再如《行路难三首》其二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  《早发白帝城》  《山中问答》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问奈何事栖碧间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 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 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及《劳劳亭》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五李白诗歌的清新俊逸风神。

 李白的诗歌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性格、自由自适的气度以及大手笔的才情形成了他诗歌的清新俊逸的情韵风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借景抒情意韵高逸寄慨遥深用笔浑然天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 。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这些诗作多写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兴到神会的片刻情思多属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极富诗情的神趣灵感新奇一气流贯颇具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流溢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美非大手笔不能如此也 六李白诗歌语言的平易自然风格 李白在吸取前人诗歌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他诗歌语言的独特风格具有通

 4 俗平易、简洁明快的特点。他的诗歌语言不但明朗含蓄、通俗精炼而且清新明丽、珠圆玉润具芙蓉出水之美。杜甫在《春日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诗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清新”、“俊逸”正是对李白诗歌语言两种主要风格的精确概括。

 如 《上三峡》  “„„三朝上黄牛 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诗句取诸民歌语言明朗流转、平白自然但意韵深厚。

 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明白如话朴拙无华。但取景、造境、生意、用语皆自然、清新淡而有味。

 《清平调词三首》 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这三首诗系李白供奉翰林时所作。虽属应制之作然造境用语颇显功夫。诗句中“群玉山”、“瑶台”、“凝香”、“露华”、“沉香亭”等用语清新流畅意境优美华赡构成的意象雍容丰腴读来齿颊生香。

 三、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代骄子他一出现便震惊了诗坛。他以气挟风雷的大手笔之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被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时人称之“自三代已来 风骚之后 驰驱屈、 宋 鞭挞扬、 马 千载独步 唯公一人”[5] 《李太白全集·草堂集序》  此言不虚李白的诗歌千百年来为人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杜甫曾在 《梦李白》 诗中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诗句对李白诗歌予以极高的评价指出其不朽地位唐文宗曾下诏“以白歌诗斐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新唐书·李白传》  。

 在盛唐诗人中 李白光彩四溢的人格魅力无人能及他的诗歌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他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诗歌中包蕴的变幻莫测的想象、吞吐山河的气势、豪放飘逸的风格、清水芙蓉的诗美对后代诗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诗歌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由于李白以才力和气质写诗 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严羽 《沧浪诗话》  其诗风是常人无法学习的。在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着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杜甫在《寄李十二白...

推荐访问: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是谁提出的 笔力 雄壮 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