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2-10-03 10:25:38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9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9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9篇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年中国说(节选)》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少年中国说》 是部编版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文章写于 “百日维新” 失败后的 1900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 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 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号召“中国少年” 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 6 个生字,“泻、潜”等 7 个会写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做到朗读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3.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 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 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少年中国说》及梁启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师: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100 多年前,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 ----- 《少年中国说》。这告诉我们,告诉全世

 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节选)》。板书2. 齐读课题。师:读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回答。师:“少年中国” 是未来的中国。

 那“说” 又指什么呢? “说” 是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说”是用于议论的,这篇文章写于 1900 年,是一篇议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 “少年中国” 是中国少年的责任, 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二、简介背景,认识作者1. 关于作者:梁启超( 1873 年 2 月 23 日— 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 哀时客、 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2. 了解背景: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 “老大帝国” ,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 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 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三、读文识字,整体感知1. 字词学习。(1)学生认读(2)教师教读2. 初读感知(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3.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1)生总结、汇报:(2)教师总结:第一自然段: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4.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学生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深入了解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2. 作业布置:(1)继续读通、读懂课文。(2)找出全文,读熟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1.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听写词语,订正。2. 讲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 试着说说“少年中国说”的意思。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师引导,生总结。明确: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师引导,生总结。明确: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

 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2. 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段话讲了什么?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朗读要求:

 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 就是告诉我们, 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 最有发展前途的。3. 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师:我们的少年中国,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他们同少年中国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三、总结课文,体悟感情师: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讴歌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四、布置作业1. 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任务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2. 课后搜集《少年中国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五、拓展延伸1.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 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 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 提倡科学文化, 改革政治、 教育

 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 诗歌阅读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 》教案、教学设计、简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分析,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

 【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师点拨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配以激情的导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及背景资料,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 ( 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工具书资料)

 鹰隼、发硎、澌

 2. 点拨指导朗读

 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3. 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 点名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 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 赞颂、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 ( 二) )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 课题中“少年”的深刻含义

 ①是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的愤然回击;②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③中国是古老的,又是不断进步的国家。

 2. 小组合作探究少年中国的特点

 “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

 “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环节三:巩固提升

 1. 学有所得谈收获

 学生自由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补充表希冀

 本文的写作特点: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气势磅礴,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教师鼓励学生发愤图强,拼搏向上,为祖国做贡献。

 3. 配乐朗读收好尾

 《男儿当自强》

  环节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以“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为话题,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文章,好的作品发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上。

  五、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

  中国少年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泻、鳞”等 6 个生字,“泻、潜”等 7 个会写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3.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2.难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朗读法、背景点拨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课前准备:

 搜集本课的背景资料以及实现强国梦强杰出人物事迹,教师进行汇

 总整理 五、学习效果评测工具与方法: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听课老师根据课堂评价表进行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

 首先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同学们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而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那谁能说说你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学生证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读懂了课题,那这些词语你认识么?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出示课件:重难字词)

 书写指导“疆”(学生先说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左右结构,左边“弓”字窄长,竖折折钩窄而挺拔,“土”字写小,下横变提,右边上横短斜,“田”字写扁,横折收紧,间距匀称,中横舒展,“田”字写扁,横折收紧,间距匀称,下横平稳,整个字左窄右宽,字下齐平,右边上下对称。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书写视频,请大家在学习任务单上写三遍遍。

 (学生写完后交流评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 分钟)

 下面请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巡视)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

 (三)品读课文。

 1.了解写作背景 梁启超为什么写下这篇文章呢?课前老师将大家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学生代表读)

 读了这些资料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谈)

 在这样的背景这下,梁启超先生心中充满愤慨,于是他说: ( 出示课件)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梁启超想要振兴中华,少年中国是他的一个“梦”(板书:梦)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在梁启超先生的心里,振兴中国的这个梦需要中国少年去完成。文中也有一句,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同,你知道是哪一句?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学生回答,齐读)

 2. 理解文章内容

 (1)品读第 1 自然段 那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勾画下来,并

 回答。(学生代表回答)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学生回答)

 (2)这句话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预设:

 生 1:这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这就是排比。

 师:是的,但是同学们,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你可知道排比句在朗读的时候有什么要求? 预设:读出节奏感,要有气势,要读出感情。

 在这里应读出什么感情?(中国少年充满信任与希望)那你能试着读一读么? 生 2: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逐层递进的。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才能“雄于地球”,意思是逐层加深的。

 师:既然意思是逐层加深的,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气势也要逐渐增强。谁来试一下? 现在我们分小组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注意读好停顿,读出节奏感,语调逐渐拔高,读出气势,读出对中国少年的信心。

 大家读得都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

 (2)品读第 2 自然段 面对我国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之中,他痛心!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能够壮大,能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让我们一起去看文章第二自然段。

 那这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 预设: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比喻和排比手法。

 让我们分男生,女生一起来读一下,注意女生读红色部分,男生女黑色部分。

 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这一段没有进行写实的描绘,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请将这些事物圈画出来。

 那这些事物与少年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透过文字,想象画面,去体会一下吧。

 先来看第一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请借助课本上的插图和课下注释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生:“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 师:你想象力真丰富,“太阳”、黄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和奔腾不息的黄河,说少年中国有希望,有气势,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象征意义。其实这一段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请大家默读剩下的部分,先借助课下注释理

 解字面意思,再想揣摩一下他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预设(2 至 3 个)

 PPT:“

 ”(原文),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象征了

 。

 师评价: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前途似锦的少年中国。

 PPT 展示图片加文字汇总 体会作者情感

 PPT 再出现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来描绘少年中国的美好前程? 预设:能够体现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而选取的这些事物都是新生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体现了少年中国前途无量,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

 师:是的,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少年中国的前途无量。当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觉到少年中国是那样地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让我们用声音将这份灿烂的前程表达出来吧,请大家齐读(出师第二段,配乐)

 (3)品读第 3 自然段 当时的梁启超先生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段。

 课件: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疆!(板书:美

 壮)

 (4)理清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应该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那么,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预设: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少年强才能中国强,比如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富强的中国也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感悟升华 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同学也很用心,课下搜集了一些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代表的典型事迹,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学生分享谈感受。并写一个“我为祖国做贡献”的片段)

 (五)总结 本文表现出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鼓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现在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请看,(播放中国强大的视频)

 最后齐读结尾两遍,再次升华 七、作业设计

 1.以“强国梦,我的梦”为主题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

 八、板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篇四: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鳞、惶”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

 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鳞、惶”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2)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 起 学 生 的 探 究 欲望。】

  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 4)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三、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5)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6)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 7)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 8)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设计意图: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9)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 í n(

 )

  h á ng(

 )

 zh ā i(

 )

 鳞

 惶

  哉

  l í ng(

 )

 hu á ng(

 )

  z ā i(

  )

 二、读拼音,写词语。

  瀑布从悬崖上 yí

  xiè(

 )而下,落入深渊,人站在崖边,胆战心惊,rú

 lǚ

 bó

  bīng(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生,其道大光。

 伏流,一泻汪洋。

 临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吸张。

  【答案】

 一、l í n

 hu á ng

 z ā i 二、一泻

  如履薄冰 三、红日

  河出

 潜龙

 乳虎

  鹰隼

  第二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出示课件 12)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

  新课教学

 ( (

  )分钟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出示课件 13)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课件 14)

  少年 中国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学习,详细地研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出示课件 15)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出示课件 16)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7)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8)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本文第二自然段非常有韵味、有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

  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总分—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 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动词:泻

  潜

  渊

  胎

  履

  纵——层层深入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 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

 鱼(鳞

  麟)

 (潜

 替)水

 (胎

 肽)儿

  (从 纵)横 二、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意思。

 故(

  )A 因此

  B 顾念

  C 故事 吸张(

  )A 张开

 B 闭合

 C 一张一合 履(

  )A 踩、踏

  B 职务

  C 履约 三、按原文填空。

 (

 )初升,其道大光。(

 )出伏流,一泻汪洋。(

 )腾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吸张。(

 )初胎,矞矞皇皇。(

 ),有作其芒。(

 )戴其苍,(

 )履其黄。纵有千古,(

 )。前途似海,(

 )。

 四、作者分别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鳞

 潜

 胎

 纵 二、A

 B

 A 三、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天

 地 横有八荒

  来日方长

 四、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点明中国少年强大的生命力,点明中国前途无量。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 603 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 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 排比

  B 比喻

  C 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

篇五: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试、潜”等 7 个生字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期盼,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课时:2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身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当下应该怎样做? 生讨论交流汇报, 2.100 多年前,梁启超就曾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3.生书空课题并读课题。

 4.“说”是什么意思? 讲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本文是议论。

 《少年中国说》说了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了解背景。

 1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1898 年和康有为一起领导戊戌变法,二人并称“康梁"。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写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 1900 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氓于日本之时。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初读课文,借助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读正确。

 2.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注释解决生字词。

 生读文。

 3.交流汇报:(1)指名读生字“泻、鳞、惶、胎、履、哉” 3.出示生字:“泻、潜、试、胎、皇、履、疆 ”。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分析生字并指导书写。

 6.给生字结构分类:左右结构“泻、潜、试、胎、疆”,半包围结构:履。

 7.注意易错的字“履”:“尸”的撇是竖撇;半包围内部结构要紧凑。

 8.分析多音字:“少”“横”。

 9.给生字加一加,变成另外的字:氵+写=泄

  氵+替=潜

 月 +台=胎 白 +王=皇。

 10.分析近义词和反义词。

 11.理解词语。

 12.你知道还有哪些赞美祖国的词语? 国泰民安

 国富民强

 地大物博

  锦绣河山

  繁荣昌盛

 幅员辽阔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1)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2)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汇报:

 生 1:题目中“少年”一词的含义 一: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 二: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 三: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生 2:文章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少年身上承担着中国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用各种美好的事物来象征少年中国,反映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第三自然段:直接表达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

 五.精读第一自然段,品读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理解句子内容,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找出作者是怎样怎样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根据这一段的内容,你能概括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吗? 2.学生汇报:

 (1)生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生 2:“故”是所以的意思;“今日”是现在的意思。

 生 3:一个“全”字写出少年对国家的重要性。

 生 4: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2)(2)找出作者是怎样怎样描述心目中的中国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 1:作者心中的中国是这样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生 2: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生 3:这个句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身上。

 生 4:一个排比句把少年和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重任在肩。这几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表达了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3.指导朗读:这段话朗读时要充满激情,铿锵有力。

 (1)师范读; (2)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赛读,全班齐读。

 4.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一、火眼金睛辨字形。

 泻(

  )

 胎 (

  )

  履(

  )

  疆(

  )

 泄(

  )

 抬 (

  )

  覆(

  )

  僵(

  ) 二、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认识和会写本课中的生字,对课文中生词有所了解。在学习字词的基础上能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课文,能够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1.把生字抄写的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八.板书设计。

篇六: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作者是梁启超,本文是节选片段。课文用激情磅礴的语言,热情的赞美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非常富有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重点)

 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课文用语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感受作者语言上的特点,同时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了解。

  2.背景点拔教学法 本课只从字面意思了解课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重点补充了课文写作背景,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字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 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作者简介,查找课文相关背景资料。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诵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先自己认一认。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注意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小组之间比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有气势,读得好。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画出难懂的字句。

 3.思考:

 ①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等)。

 2.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注意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请同学说一说这种句式的好处。

 二、学习课文第 2-3 自然段。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2.让学生思考第 2 段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学习第 3 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结尾部分,共两个句子,句式整齐。作者进一步歌颂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将这种感情表达到了极点。

 3 师:请大家想一想,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只有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才能豪迈崛起。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字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2.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 3.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嫦娥四号,玉兔二号登月等)。让学生结合今昔对比,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四、课文主旨归纳 五、板书设计

  中国少年: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少年中国: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干将发硎 13

 少年中国说 【教学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能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作者炽烈的感情,领会文章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美哉,壮哉 少年中国说

 4 一、课题导入 1.展示《少年中国说》朗诵录音,让学生谈谈听过之后的感受。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朗诵,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生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先自己认一认。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注意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小组之间比赛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有气势,读得好。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画出难懂的字句。

 3.思考:

 ①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 1 自然段 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等)。

  师: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写作本文的背景,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含屈辱的历史,面对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作者将希望寄托在了少年的身上。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完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第 1 自然段作者这里主要写了少年的责任,指出了少年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3.注意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请同学说一说这种句式的好处。

 提示:增强句子气势和美感,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更充沛。

 二、学习课文第 2—3 自然段。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

 2.让学生思考第 2 自然段用了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主要用了什么表现

 5 手法。

 师:这一自然段由四字韵文组成,作者用几个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把红日比作了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鹰隼试翼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发,含苞怒放的花朵比喻少年中国前程似锦,用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少年……最后作者说“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寄寓着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无限希望。

 师:本段运用了借物喻人、象征的表现手法。

 3.学习第 3 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结尾部分,共两个句子,句式整齐。作者进一步歌颂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将这种感情表达到了极点。

 师:请大家想一想,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有什么联系呢? 只有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才能豪迈崛起。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概括,气势宏大,感情饱满。文章多为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大量地引用了典故,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2.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结合今日之中国,你认为他的心愿实现了吗? 3.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嫦娥四号登月等)。让学生结合今昔对比,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课文小结】

 《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作者极力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字里行间饱含爱国激情,有较强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中国少年: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少年中国说

  美哉,壮哉

  少年中国: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干将发硎

 6 【教学反思】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的节选部分,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课文文白相杂,在教学时先给学生介绍本文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同时本文也是一篇优秀的演讲,所以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注意提醒学生读出气势。

篇七: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第 12 课《少年中国说》教 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词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踏着 2、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 xíng 三、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

 少年人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朝阳 乳虎 2、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朗读导入

 (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 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 第 12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教 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2)

 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 4)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三、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5)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6)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 7)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 8)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9)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lín( )

 háng( )

 zhāi( )

 鳞

 惶

 哉 líng( )

 huáng( )

 zāi( )

 二、读拼音,写词语。

 瀑布从悬崖上 yí xiè(

 )而下,落入深渊,人站在崖边,胆战心惊, rú lǚ bó bīng(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出生,其道大光。

 伏流,一泻汪洋。

 临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答案】

 一、lín huáng zāi 二、一泻 如履薄冰 三、红日 河出 潜龙 乳虎 鹰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出示课件 12)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出示课件 13)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课件14)

 少年中国 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出示课件 15)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出示课件 16)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7)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 18)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学习,详细地研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文第二自然段非常有韵味、有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

 加深理解。】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内容 总分—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

  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动词:泻 潜 渊 胎 履 纵——层层深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鱼(鳞 麟)

 (潜 替)水

 (胎 肽)儿 (从 纵)横 二、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意思。

 故( )A 因此 B 顾念 C 故事 翕张( )A 张开 B 闭合 C 一张一合 履( )A 踩、踏 B 职务 C 履约 三、按原文填空。

 ( )初升,其道大光。( )出伏流,一泻汪洋。

 ( )腾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 )试翼,风尘翕张。( )初胎,矞矞皇皇。

 ( ),有作其芒。( )戴其苍,( )履其黄。纵有千古,( )。

 前途似海,( )。

 四、作者分别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鳞 潜 胎 纵 二、A

 B

 A 三、红日 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天 地

 横有八荒 来日方长 四、作者把中国的少年比作了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作者把中国少年比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点明中国少年强大的生命力,点明中国前途无量。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和现代文有区别,有些字很生僻,大部分句子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朗读,通过让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效果。

 2.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对“干将发硎”“奇花初胎”等一带而过,很多同学对这些内容死记硬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今后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我一定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能留给学生一点儿疑问。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 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 排比 B 比喻 C 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八: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说得真好!大家是祖国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导入新课)在一百多年前,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个人,就是梁启超。(出示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00 年,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不能自立,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有人叫嚷“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揭穿他们的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的一部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认真听录音,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师生交流,教师指导朗读并正音。

 4.扫清字词障碍。

 重点指导: (读)鳞:前鼻音。履:与“旅”同音,不要读成“覆”。

 (写)履: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是双人旁加上“复习”的“复”,注意区别于“覆”。

 (师指导书写并示范,生练习) (出示生词:腾渊、鳞爪、鹰隼、发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学生带读,教师正音。(强调读音:“鳞爪飞扬”中“爪”读 zhǎo,鸟兽的脚读 zhǎo,如龙爪、虎爪、鹰爪。)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2.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第 1 自然段的内容。(作者点明了中国少年的责任,少年强则国强,赞美了中国少年身上的美好品质。) 3.思考: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出示课文第 1 自然段)学生齐读。

 (1)理解“故”“则”“于”的意思。(故:所以,因此。则:就。第一、二个“于”:介词,比。第三、四个“于”:介词,在。) (2)仔细观察本段,你发现本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很多句子的句式都相同。)那么这种表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气势磅礴、朗朗上口,内容层层递进,意在说明(中国的希望全都在中国少年身上)。

 (3)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谁能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回答,如不完整则由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理解: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睿智我们的国家就睿智,少年富裕我们的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们的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们的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们的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进步,少年胜于欧洲,我们的国家就胜于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们的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4)再次朗读第 1 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磅礴、骄傲自豪的感觉,体会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的情感。

 (5)练习背诵第 1 自然段。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复习故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 1 自然段,体会到了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的情感,明白了中国少年身上肩负的重任,现在,让我们大声、有气势地一起背诵这一自然段吧!

 2.(导入新课)大好河山遭践踏,百姓处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作者十分痛心。他希望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成为什么模样呢?(出示第 2 自然段) 3.学生齐读第 2 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出什么内容?(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 2.自己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3.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把文中的事物和少年中国联系起来的?(象征) 那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的。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象征着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象征着少年中国美好的未来。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

 4.结合注释和上面的理解,谁能说说第 2 自然段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势不可当,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奇花刚开始孕育蓓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宝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发出耀眼的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向的时间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横向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似海洋那样广阔,未来美好的日子正长。) 5.想到这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第 3 自然段)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理解:“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美丽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三、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在作者眼里,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是一个睿智、富裕、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称雄于世界的中国。)因此,想到这里,作者由衷感叹:(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那么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全文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所以,作为中国少年,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

 带着激情与骄傲再次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当代中国少年,我们应当顶天立地,自强不息,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思考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梁启超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现在实现了吗?

 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教学反思】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气势磅礴的语言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领悟中国少年身上的希望及少年中国光辉的前程。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确中国少年的责任和使命,更好地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篇九: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版五年级上册 《1 13 3. .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惶、胎、履、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语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泻、鳞、惶、胎、履、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第一行成语描述的是社会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第二行成语表现的是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

 二、导入 1.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但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的掠夺、毁坏、放火的罪恶行径,要牢记我们国家曾经遭受外国侵略者入侵的屈辱历史,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板书:

 2.读懂课文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题目上看,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一: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就是充满希望的中国。

 预设二: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将来我们会学《爱莲说》《马说》。

 预设三:节选就是原文很长,课文是从原文中选一段来学习。

 3.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古文,我们称它为文言文(板书)。学习文言文和古诗方法差不多,可以——看注释,可以——看插图,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查找资料。

 4.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对于作者梁启超,你了解多少?同学们准备的真充分!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我们班有一部分同学曾经参加过集体诗朗诵,但是受人员限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没参加过的学生请举手示意,好,我想请其中三位分段朗读课文。

 2.检查认读,指导朗读。

 出示“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1)“河”指的什么河?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想象黄河奔流的样子,再读这句话。

 (2)观察“潜”和“渊”字,猜一猜什么意思。

 预设:龙在河底游来游去。

 (3)这条龙要从水里跃出了,想象当时的场面。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很有气势。)

 出示:天戴其仓,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1)这个“履”,有个成语叫“郑人买履”,在这个成语中,“履”是鞋子的意思。在今天的课文里,是“踩踏”的意思。

 (2)

 (3)这些句子,适合男女生对读。(齐读句子)

 三、读懂文章,感情朗读 (一)学习第一节。

 1.理解内容 (1)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句子的? 预设一:因为少年富,所以国家富。因为……所以……

 (2)你用关联词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解角度。我们一起跟他说。

 (生齐读)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二:我用“只要……就”。只要少年富,国家就富。

 师:我们一起跟他说。(生齐读)

 预设三:只有……才(学生一起读句子)

 预设四:如果……就…… (3)课文用一个字就把前后的句子连起来,一个字更简洁。找出来,是哪个字?对,是“则”。什么意思?“就”。

 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2.理清内在联系。

 (1)这些句子如果要背的话,有同学总会颠倒。(出示颠倒的句子)

 我们想个办法,怎么背才不会颠倒呢? 预设一:这三个句子是有前后联系的,先有智,才能富,然后才能强。

 (2)我们用朗读,把前后顺序读出来。(比第一遍好很多)这样读,把书的意思也读出来了。

 (PPT 出示后两组)

 (3)这些句子怎么背呢? 生发言,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预设:少年独立了,才能自由,然后就会进步。(请你读这样的感觉)

 (4)大家也很厉害。这样背,就不乱了。有两个字肯定换不了,快找一找,是哪两个字? 预设:胜、雄。不光世界大于欧洲,而且雄比胜更厉害。

 (5)(齐读)评价:读得流利,但缺少层次。再给大家一次机会。(生再齐读)

 (二)学习二、三段。

 1.自读注释,理解句子。

 2.作者写了哪些不同的事物,圈出来。(师巡视,能圈正确,说明理解了)

 3.交流汇总:红日、河、潜龙、鹰隼、干将、奇花、乳虎。

 4.请轻轻读一读。读完这些就会发现,这些东西跟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挨

 不上边呀。

 预设:把少年中国比作这些事物。

 5.听明白了吗?我们齐读,读得时候要想着少年中国。(生齐读)

 6. 练习说话:在作者眼里,少年中国就像____________。

 预设:在作者眼里,少年中国就像红日。

 7.像红日,什么样的红日呢?生补充句子。

 8.带着这样的感觉,请再读一读这句话。(生练习朗读)

 9.继续说。(重复上面的方法)

 10.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七种事物呢? 预设:因为他们象征着少年中国。这七种事物都是朝气蓬勃,年轻的,少年中国也是这样的。

 11.作者在第三段中告诉我们少年中国什么样,找出来。

 (“壮、美”。)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层次。把 2、3 段连起来,再读一读。

 四、补充资料,深化主题 1. 出示八国列强侵占中国的地图图片,师介绍当时中国的状况。(配乐)在这种形势下,梁启超先生拿起笔,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唤起全体中国人的斗志、号召大家自强起来,赶走列强。(可是在 120 年前,梁启超这样畅想中国,那个时候是这样的情景,英法美等八个国家想一瓜分中国,这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情形,当时的城市是弥漫的硝烟,当时人们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悲观,甚至感到绝望,这个时候,梁启超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下了少年中国说,让大家要有信心,要一起努力,振奋国家。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挺起你的胸,而且抬起你的头,我们一起来读,点燃大家的信心!《少年中国说》起!)

 来,大家请起立,抬起头来,一起读,点燃大家的信心。(生非常投入地读文)

 2. 出示新中国的图片,介绍祖国建设取得成绩。(配乐:我爱你中国)

 (非常棒,请坐。今天的中国,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中国的发展就好像乘上了高铁。人民安居乐业,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构成了中国美丽的版图。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他们是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袁隆平……还有一个个知名或者不知名的,正是这一代代的人不懈地努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才让中国强大起来。所以,梁启超先生说——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今日之责任,读——全在我少年!再读!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同学们回去之后,可以读一读,这些为祖国奋斗的人物故事,做一份手抄报。今年,我们刚刚迎来我们祖国的 70 华诞,我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我们能有今天的辉煌,不能忘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PPT 出示革命先驱、伟人的照片,师逐个念名字)还有一个个知名或不知名的英雄。正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与生命换来新中国的今天。所以,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齐读)

 3. 作业:查找为祖国奋斗的人物故事,做一份手抄报。

 【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 1900 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帝国主义嘲笑中国为老大帝国,在此背景下,梁启超写了这篇文章。文章热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

 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课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典故。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一、教学效果 1、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以及《少年中国说》原文(试着读一读)。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2、批文入境,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环节用时比较长,学生不会读的字音比较多,足够的练习时间才能保证流利的朗读。还创设了生帮生朗读和听录音的环节,充分营造读书氛围,落实诵读目标;接着引导读出本文的停顿、韵律美,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紧接着思考课后问题: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

 少年中国?在思考中再次走进文本,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4、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学生积累越多,感受会越深,表达会更得心应手。在指导背诵时先引导观察写作特点,再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今天的积累,也为明天的语言交流夯实了基础。

 二、成功之处 文章虽然不长,但读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更有难度。但是,整堂课却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由不会读到会读,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诵读环节更是让课堂熠熠生辉!

 三、不足之处 这堂课上下来,优秀的孩子一展自己的风采,也有了自己更高的目标,但是有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和读书能力不强做了看客,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不均衡,课堂容量也略显臃肿,不够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重视创设更适合中等生发展的教学环节,补充原文内容,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我的教学效果趋于更圆满!

  类文阅读- -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选自《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 梁启超经典》当代世界出版社)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盖:原来是。

 B.既往:往事。

 C.破格:破纪录。

 D.乳虎:初生的虎。

 2.翻译下列句子。

 (1)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2)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

 3.说一说文章画线的句子的言外之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少年人和老年人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C

 2.(1)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

 (2)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

 3.日本人认为中国已经老了。

 4.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思想保守,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打破常规

  龙的传人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不曾听过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

 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

 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选自《爱国主义教育歌词集》远方出版社)

 1.解释词语。

 前夕:

 汹涌澎湃:

 2.“巨龙”指的是

  。“龙的传人”指的是

  。中国人的外貌特点是

 3.唱这首歌时,语气应该是(

 )

 A.平淡

  B.豪迈

 C.欣喜

  D.悲伤

 4.在这首歌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5.你知道还有哪些爱国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参考答案】

 1.(1)指某一特殊事件即将发生的时期,比喻事情即将发生的时刻。

 (2)常用来形容声势浩大 2.中国

  中国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3.B 4.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的自豪与骄傲。

 5.华罗庚: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 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1 13 3. .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 教学目标】

 】

 :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 教学重点】

 】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 教学准备】

 】

 :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资料;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本课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学生汇报朗...

推荐访问: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上册 教学设计 中国